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5 毫秒
1.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俭 《城市》2009,(1):71-75
在品牌经济时代,品牌就是传播力、生产力、竞争力和发展力。近几年.不少城市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休闲之都”、“生态城市”、“山水城市”、“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国内有关机构也先后开展了“全国文明城市”、“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投资环境金牌城市”等评比活动.打造城市品牌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和重要战略。文化品牌是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过高追求GDP增长忽视城市生活质量等问题。宜居城市的提出成为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宜居城市的内涵要求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宜居城市的建设起指导作用。从宜居城市的内涵出发,笔者认为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应当对城市的整体性、城市空间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契合度、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等问题进行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宫同伟  史津  杨悦 《城市》2011,(2):14-17
晋城古称泽州,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1985年,晋城升格为地级市,城市建设随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近年来,在快速城市化大潮中,晋城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2006年以来高层住宅建筑的大量涌现,使原本平淡的城市空间形象有了质的变化。高层住宅建筑风格对晋城的城市风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层住宅建筑的尺度和体量会对城市景观产生重要影响,它的造型关乎城市文脉的延续与发展,它的色彩影响着城市的主色调。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国内外对宜居城市的不同评价标准的了解,结合四平市的实际发展情况,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四平市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如何打造高品位、人性化、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具有超强承载力的适宜人居城市,建设宜居四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尚金凯 《城市》2008,(9):68-7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21世纪是城市经济的世纪.高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为我国的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平台.有效地提高了国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为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提高城市建设的速度.许多城市简单地采用“模式化”建设方式.忽略了城市的自身特色、地域特点等.照搬照抄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建筑、风格、特色等,造成了城市建设“千城一面、个性丧失、整体空间景观形象混乱”等问题和遗憾。  相似文献   

6.
刘密 《职业时空》2008,4(9):201-201
人们在使用城市空间的同时,还在进行着不自觉的精神交流,从而获得历史的感悟、思想的启迪以及喜怒哀乐等感受,因为城市是人的空间化,是人建造的,因而城市是有情的。从人对空间的真实感受出发进行设计实践,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思想。了解城市空间所蕴涵的内容,会使城市设计充满强烈的思想和情感气息,会使人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生动,充满活力。宜春的城市建设近年发展很快,变化明显,品位不断提高。但按照建设赣西中心城市的目标,特别是要领先或不落后于当今城市化发展潮流,还应放开视野,  相似文献   

7.
城市滨水区文化空间设计——以广东省清远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珂慧  甄峰 《城市》2009,(12):57-63
21世纪以来.随着联合国人居环境署的成立和将城市宜居性定为城市发展的主题.全球人居环境和宜居城市建设进入新的阶段。近年来.在我国城市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越发重视居住环境等城市软实力的提高.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追求的主要人居目标.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陈婧  谢娜 《现代妇女》2013,(12):12-13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建设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生态文明的提出给城市建设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生态城市己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然而,在环境资源问题比较严峻的当今时代,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阻碍,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以法律制度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用法律的武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才能保证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左正 《城市观察》2009,(2):33-48
本文对广州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应具备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指出要有能影响全国的综合实力和足够的发展空间,即腹地资源。后者恰是广州发挥中心城市功能作用存在的“软肋”。文章提出借广州“国家中心城市”新定位的契机,深化广州与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拓展八大战略腹地,把广州“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  相似文献   

10.
面向2050年,上海不应放弃“工商之都”的传统优势,政府要摆正位置,把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者生存发展的环境作为主要任务,建立新的衡量创新指标体系;为实现教育作为发展的战略驱动力目标,上海应加大对高等院校的跨学科研究基础建设投入,推动高中和大学教育的课程开放、包容和多元化,推动教育的国际化.在宜居城市建设上,以“小城市-大城区-大空间”的空间模式,按照城市分工的协作要求,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建设世界级城市.  相似文献   

11.
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五大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将广州建设为国家中心城市,这是广州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的重大机遇。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对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和内涵进行分析,并总结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伟大意义,然后结合广州发展实际,对广州未来发展定位和城市功能作具体解析,最后抽炼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的五组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2.
曾振伟 《城市观察》2013,26(4):187-191
"让城市美丽起来"是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热门课题。每个城市都应有自己的性格,由于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人文条件不同,呈现的风貌也不同,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城市。城市之美,离不开大中小三种景观。小景观是"城市的表情",是连接城市中的大景观和中景观的介质。城市公共艺术雕塑是小景观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它的设计应根据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周边空间环境来综合考虑,而不是简单的桌面艺术,这样才能为城市之美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成为广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使命。本文从广州实际出发,就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上海的人口总量和结构一直与其独特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带动人口发展,人口发展推动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正处于第四波工业化时期,人口增长较快。在人口结构上,户籍人口老龄化,而外来人口具有就近流动、城城流动、定居化特点,且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从承载力上看,上海人口总量合理,但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影响了人口结构的发展、城市社会的融合,带来了核心区人口过密、产城融合不畅的问题,以及偏好"人脑"、排斥"人手"的问题。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可能的人口逆流,上海应稳定人口总量,建设整体推进的多中心发展人口分布格局,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破解"新二元结构",推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结合政府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5.
It is argued that despite a Chinese national urban policy large cities are still growing rapidly. Policy implementation is considered weak. It is suggested that a better strategy for increased urbanization in large Chinese cities would include integrating urban with economic policy, improving urban facilities, and planning and managing large cities. A short review is given of theories on city size and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hinese economic reforms and their impact on urban growth are described. During 1978-90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rose from 17.9% to 26.4%. Five periods during 1949 to present are identified as exhibiting distinct development profiles. Over the 40 year period, policies pertaining to cities of a particular population size changed constantly. During the early 1950s, development focused on major coastal cities and newly expanding industrial centers. After the 1950s and the Great Leap Forward (1958-60), rural areas and small urban places were the focus of Maoist development. Large cities were de-emphasized. The early 1970s emphasiz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small urban places in order to reduce rural-urban inequalities. A national urban policy was prepared in the early 1980s. The aim was to control the size of large cities, to develop medium sized cities, and to develop small cities. This policy was amended later and is now China's Urban Planning Law. However, the percentage of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NAP) living in cities of a million or more persons increased from 37.5% in 1978 to 41.6% in 1990. The share of NAP living in small cities increased to 21.5% in 1990. Temporary migrants were an estimated 5-15% of large city populations. Most cities were beyond their population control limit. Large cities had served important roles in development: greater efficiency in the industrial labor force and more profits; centers for culture, education, politics, and transportation; and links to foreign countries. Economic reforms fueled growth. At present controlled growth is an obstacl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arge cities. Improvement is needed in urban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6.
汪菲 《城市观察》2014,(3):97-104
基于纽约、伦敦及东京三市创意产业发展分析,可以看到这些世界城市创意产业已经逐渐走出了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园区建设模式,更多关注城市核心区域与非核心区域的全面均衡发展,关注文化创意的传承与演化,具体表现在城市居民多样化、建设主体多元化、创意区域拓展化等方面。期冀国内城市在创意产业发展中也积极促进园区与社区的互动,把园区建成子区域文化中心,吸引普通居民的广泛创意参与。  相似文献   

17.
王丹 《科学发展》2014,(6):108-112
未来30年,全球化进程仍将深化,并表现出"平衡化"和"区域化"的趋势;世界权力重心必将东移,并更多地向城市或城市群层面扩散;城市生态问题将更加突出,城市间共同治理环境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强。在全球战略环境发展大势下,上海大都市圈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这就要求上海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紧密结合全国发展大局,强化与周边区域发展的协同性,依靠率先改革的驱动力,形成互动式的城市治理模式、独特性的产业发展战略、符合全球化规律的开放格局。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迅速发展的城市面临着人口的迅速增加,资源和环境的急剧恶化,经济发展的转型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的滞后,为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自从2010年以来,我国许多城市相继制订了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为城市可持续、稳定的发展探索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本文通过理清智慧城市建设思想的起源与特征,阐述了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基础及其应用,比较了我国28个智慧城市建设起步阶段的成效,提出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研究“十二五”时期上海发展面临的背景和要求,提出阶段性特征、发展主线和关键抓手。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和发展格局加速调整,中国地位快速崛起,提高了上海集聚全球资源的能力;从国内来看,经济向内转和自主创新模式初现,要求上海加速发展方式转变;从上海自身来看,“十二五”期间上海进入“四个中心”建设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突破期,是集聚全球资源和区域联动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也是社会转型和城市软环境提升的重要实现期。要实现转型发展,必须推动城市全面创新——思想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载体创新、社会创新和文化创新,凸显战略转型、求新求变和思想大解放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上海改革顶层设计的关键是确立改革愿景的目标。上海顶层改革的愿景目标为:到2015年,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文化与行政管理全面服务化相适应的体制与制度;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体制与制度;到2050年,基本建成与有中国特色全球城市相适应的体制与制度。“十二五”期间,上海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科学发展;推进社会文化体制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法治政府。重点在经济、社会文化与行政管理子系统的体制与制度上突破,突出制度创新,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改进城市管理为关键环节,建立以市场竞争有序、资源配置合理、社会公平正义、政府高效廉洁、文化包容开放为特征的体制与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