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翻译学将语言学作为研究的基础学科.西方兴起的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哲学框架上的语言观,对翻译有更深远的影响.认知语言学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的三大观点,有利于指导我们来探讨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对语言本质有着自身独特的认知理论观点,相应的语言习得观也就存在着自身的特点。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三个基本假设的语言习得理论展开了研究:首先对认知语言学语言习得观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综述;其次在综述三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分析认知语言学对语言习得三个假设问题的解释;最后总结这一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3.
目前认知语言学构式观主要有Langacker的认知语法观、Goldberg的构式语法观和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观.文章对这三种构式观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整理,并对它们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语言世界观多元论——八论语言的体验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语言世界观主要研究语言与思维(即认知)、与现实世界和社会世界之间的关系,论述语言在世界观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当前,在这一问题上主要有四种基本观点:(1)反映现实论;(2)认知假说论;(3)语言决定论;(4)语言思维二元论.前三种观点具有明显的单向论述的倾向,且这四种观点都没能将社会文化因素考虑进来.为此我们提出了语言世界观多元论,认为现实、认知、语言和文化这四要素之间存在着一个"多元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此框架中提出:现实决定认知,认知决定语言的决定关系;语言影响认知,认知影响现实的影响关系.笔者近年来基于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重点论述了语言体验性,一方面为语言世界观多元论作了理论铺垫,另一方面语言世界观多元论也为语言体验性提供了证实.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突显观、注意观及其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言学被分为经验观、突显观和注意观。经验观认为语言研究要做实验和研究日常语言。突显观主要讨论图形/背景分离理论在介词词义分析和句法结构分析中的应用。注意观根据认知主体在组织信息时注意力的分配研究句法结构。但三种路向的划分夸大了它们之间的区别而忽视了其内在联系。三种路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新兴学派,它产生于认知科学从非涉身心智观向涉身心智观的深刻哲学转变之中。按照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念,语言范畴和结构源于人的感知一运动经验和身体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在方法论层面,认知语言学主张在认知、文化及语言使用的具体完整性之中解释语言的共性,为充分刻画语言的人文维度提供了一种更为科学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一种复杂动态系统。语言系统的复杂性体现在各类语言符号相互联系和演变的过程中。支持这一论断的可靠证据是语言以复杂的神经网络为生理基础,这一基础也为从网络结构角度认知语言复杂系统提供了现实依据。语言网络观具备从语言学内部到语言学外部多学科理论的支撑:语言学内部有较完整的以语言网络为基础的语言学理论——神经认知语言学与词语法;语言学外部有以认知科学为主导的神经、生理、心理学实验证据;复杂网络技术的发展革新了语料库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为建立语言的统计模型提供了新思路。现有语言网络研究成果证明了基于网络观的语言研究具备充分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语言习得涉及了遗传天赋、语言经验和普遍认知功能。语言能力合成观认为人类只有在发展了六种或七种基本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才能习得语言。合成观运用了列举法,缺乏严格的判断标准和执行标准,无法穷举相关的认知能力。六种或七种认知能力之间缺乏系统性,不具有可证实性或证伪性,语言历时变化作为检验语言学理论的标准违背了建构语言学理论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认知语言学中,对于语言和思维的体验性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集中于对隐喻的研究。隐喻的基础是体验论,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体验某一类事物,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观更好地形象地分析了概念隐喻普遍性的认知体验性本质。  相似文献   

10.
按照具身认知的语言观,语言义形关系应该是“身(感知运动系统)-脑(经验知识网络)-形(语言表达系统)”的三维互动关系。通过对语言“身-脑-形”三维模式进行理论初探,以获取事件及其构式为例,用“认知事件框架”来表述大脑经验知识网络的内容,以身(感知运动)和形(语言表达)围绕脑的动态连通关系来阐释构式的识解机制,并自建英语获取动词和构式语料库,经语料定量分析,来验证语言“身-脑-形”三维模式在阐释语言系统的认知操作过程和使用分布倾向中的有效性。同时,基于理论研究和语料库方法,对比分析了语言“身-脑-形”三维模式与“认知事件框架”模式的异同,以期对语言义形关系研究以及具身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醒世姻缘传》的结构神似树形,因果观是树形结构之根,晁源和狄希陈的前生后世的婚姻是树形结构的主干,晁夫人的后半世是树形结构的次干,诸多大小轶事构成树形结构的枝叶。依托树形结构,整部小说以惧内故事为主要讲述对象,展示明代中后期乡村及城市中下层各色人物和社会生活,其结构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2.
论政治情感在政治观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对大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泛化与边缘化的悖论是当前政治观教育的主要困境,政治情感的缺失是这一悖论的内在原因。政治情感具有激励作用,选择作用和内控作用,是政治观教育的推动力。给政治观教育以适当的定位,防止泛化;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互动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政治观教育的载体是培养积极的政治情感,提高政治观教育的实效性的有效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吉田茂的皇国史观包含着皇室中心论、天皇无罪论、否定对美战争论、神道观等内容.吉田茂的这种历史观不是战前日本皇国史观的简单承继,而是有新的发展,如象征天皇制下的皇室中心论和新时代的国家神道观.战后50年代吉田茂的皇国史观成为日本政界的主流历史观,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凯瑟琳·安妮·波特的短篇小说《老人》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研究,认为小说中的叙述者通过其文字,时空,心理及意识视角与女主人公米兰达逐步但却稳固地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叙述者和米兰达之间所形成的这一默契关系,隐蔽而有力地颠覆了父权意识,从而彰显了女性独立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5.
全国人大1997年通过的《建筑法》,在经济转型初期指导建筑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时隔十年,我国经济总量翻了一番,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经济发展从追求单一GDP转变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现有的《建筑法》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本文分析建筑业面临的新形势,简述《建筑法》修订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建筑法》修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小说叙述视角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说的叙述视角是选择反映生活的观察点,立足点,确定叙述主体的问题,它虽与人称有密切关系,却又并不相等.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限制和纯客观叙述三种,它们各有利弊.视角的选择与作家的艺术构思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小说艺术的不断发展,视角的转换、交叉和多元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这是小说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鲁迅和沈从文通过《阿Q正传》《边城》的文学创作阐述对生命和人生的认识,执著而痛苦地探寻生命意义与价值。鲁迅要求我们要正视中国人的生存困境,并且反抗一切妨碍国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黑暗。沈从文则认为,生命是上帝的造物,本质上是美丽的,生命本性只有在其最初家园即自然中,才能得到真实而充分体现。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即生命形态:卑琐萎缩与刚柔相济的不同展演;生命内核:祖先崇拜和爱与美的张扬;生命归宿:摧毁奴隶根性与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最蓝的眼睛》的审美召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文学文本中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空白, 它们是激发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连接的基本驱动力.本文以德国文论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文本的召唤结构为主要理论框架,分析了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所蕴含的各种形式的审美空间及其所创造的丰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是一个自然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然而,藏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生态观,基本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藏族传统的生态观大致包括: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朴素观念,禁止杀生、爱生护生的生命伦理,众生平等、普度众生的平衡法则。同时,原始信仰、藏传佛教以及历代法规都对藏族的生态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构成了一个包括朴素观念、核心思想以及制度保障的藏族传统生态观的体系架构,并通过风俗习惯形式得以传承。当然,藏族的传统生态观的体系架构也面临着新的时代挑战。  相似文献   

20.
"为谁服务"是一个政党的立党之本,是马克思政党与其它政党的根本区别,是一个政党在宗旨和奋斗目标上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工人阶级政党,所以,人民群众观是共产党人价值观的核心。它既是共产党人党性的本质表现、又是党基本路线和工作路线的灵魂,还是共产党人最重要的品格与作风。针对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党在保持清醒认识同时,一直是坚决惩治绝不姑息。党开展的反腐倡廉斗争必将在人民支持下取得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