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1984年,香港对外贸易总值占全球贸易总值1.57%,排名第13位。上海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出口基地,1980年上海口岸出口值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一半以上,但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甚微,与香港的差距很大。如以两地出口贸易(不包括转口)的情况进行比较,可以看到上海发展出口贸易的优势和弱点,并可借鉴香港的经验和做法,改进工作,这对振兴上海出口贸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香港经济的有序发展,与其完备的法律制度密切相关。本文将上海、香港的法律结构和立法机制,立法程序作了比较,介绍了香港的法律改革委员会的职能,提出了香港法制建设方面可供上海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解放前后上海财政税收政策与实践的演变和二次大战后香港财政税收状况的对比分析研究,论述两地由于经济环境的差异而实行不同的财政税收政策。作者根据我国国情及上海的具体情况,提出参考与借鉴香港的某些财政税收措施,例如设想上海与中央合理分配财政收入,扩大上海地方财政管理权限,制订适应改革开放要求的上海地方财政支出管理制度,降低直接税率以及开拓间接税等等,来改革与完善上海的地方财政体系。  相似文献   

4.
作者通过实地调查,运用因素分解和归纳判定方法对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经营企业的适应性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文章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侧面,对上海在香港经营企业的各种条件进行客观评价,所设计的企业经营环境等级计分评定方法,具有一定合理性和科学性。作者较细致地分析了在港沪办境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深化政策,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前的国际金融中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各金融中心所处位置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明确目前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后,通过比较上海和香港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上海过去十几年建设金融中心的成果是显著的,总量上有赶超香港之势,但在质量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上海目前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代上海与日本文化关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近代和当前,她都在中日关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现在,中日两国在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上增进经济文化联系。在这种历史氛围下,进行近代上海与日本文化关系的研究,既可拓展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野,又可对促进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意义。一、对日交往的中心口岸  近代上海与日本文化关系比较密切是与它作为中国对日交往的中心口岸的地位分不开的。上海地处中国海岸线的中部,是中国最大河流——长江的入海口。她具有悠久的发展史。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上海设镇,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珠江三角洲港口群建设风起云涌,尤其是香港和深圳两大港口,发展势头更是迅猛。与香港、深圳两地相比,广州港虽然有更接近经济腹地,具备快捷的海铁联运集疏运的优势,但同时存在着航道不深,内贸强于外贸,外贸集装箱量增长缓慢,直航量小,绝大部分的外贸箱是喂给香港等劣势。在群雄逐鹿的背景下,广州港面临的竞争与压力由此可略见一斑。文章详细剖析广州港在整个珠江三角洲港口群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在竞争中谋求合作,在融合中实现共赢发展的一些经验,以资其他沿海区域港口群之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东亚地区经济的连续高速发展,区域内的香港、新加坡、台北、上海四个大城市,近年来围绕着金融中心的角色和地位,展开一场新的明争暗斗。本文在总结国际金融中心基本模式类型的基础上,对这四个城市在金融中心方面已有的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所具备的长处短处,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发展市场经济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看到香港问题是由中英之间三个不平等条约所造成的同时,充分认识香港发展市场经济的历程,对于贯彻执行“一国两制”和发展中国内地的市场经济都有积极的意义。英国在强占香港以后,着手在香港建立市场经济制度,使香港在政治上脱离中国的同时,也走上了资本主义式的市场经济道路。本世纪下半叶,香港凭借着市场经济的制度和全体港人的努力奋斗,实现了经济起飞,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由此,香港不仅对中国内地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在对内地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上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上海市场发育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市场发育是近代上海经济发育的一条主线。本文阐述了上海市场发育的四个特点:(1)在全国居超前地位;(2)门类齐全,体系完整;(3)同内地、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联系十分紧密;(4)直接同国际接轨。作者认为,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近代化的大市场,促进了上海的经济发展,使上海成为旧中国最大的近代化都审和多功能的全国经济中心。文章还强调这一历史经验为今天重振上海雄风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印度农村中,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大量存在,并且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探讨印度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作用与问题,对于发展和健全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可能会提供某些可资参考、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一、合作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在古代的印度农村,就已存在着某种形式的经济合作,但作为合作社这种现代的组织形式,比较大量的出现,并形成一种运动,则始于本世纪初。  相似文献   

12.
“九七”后香港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封小云“九七”之后,香港经济将与内地经济更为密切地结合在一起。香港将在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作为从海外向中国内地转移资金和投资的中心;为中国对外经贸提供服务基地;华南地区出口导向加工业的利润中心;中国建立...  相似文献   

13.
去年访问香港中文大学,颇留意于香港社会的公共秩序,时有感触,随手记下一些随感文字。甫抵香港,最初的强烈印象是它的繁华和拥挤。香港素被人称为弹丸之地,面积只有上海的1/5,新界尚有大片山地不宜开发,人口却接近上海一半。连年填海造地,仍不敷发展之需。九龙、港岛的闹市街,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与上海的三街一场并无两样。但住过一段时日,我感觉香港的城市空间,虽稠密但不乱,人虽多却有序,许多举措值得上海借鉴:──广九铁路和香港地铁每天乘客以百万计,人流量和密度无疑远远超过上海地铁一号线,但在各车站出人口处一般…  相似文献   

14.
香港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和运输中转中心、国际旅游中心、通往中国市场的桥梁四个方面。香港同大陆、东南亚和亚洲其他“三条小龙”以及日本都有着密切的经贸关系,它也是中国大陆获取世界经济信息的重要基地。1997年回归中国之后,香港的地位与作用不仅不会减弱而且还会得到加强。它将继续面对亚太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机遇和本地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形势,尤其在“中国经济圈”的形成过程起重要作用,给香港带来更多的投资与贸易机会。同时,香港将会实行市场分散化、贸易多元化策略并重视开拓新市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近代上海城市人力资源在各个时期的聚集程度,以及内外贸易、金融和工业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程度和特点的分析,扼要地探索了近代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过程。作者对所谓上海在19世纪50年代已是外贸中心,19世纪70年代在全国的金融地位已经确立,辛亥革命前即已发挥全国近代工业中心的作用的意见,提出了异议,认为近代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确立的时间应为20世纪3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分析上海“六五”时期经济增长与外贸出口的关系入手,认为上海外贸出口面临的难题是:出口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动态结构的非对称以及出口行业结构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非对称。结构非对称是上海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外贸出口时,指望齐头并进所受到的最大制约。本文作者认为,上海的出口战略的制定要在经济增长这个大背景下作出。根据上海外贸出口增长中轻纺、重工和农副三大行业有着不同的推动力,上海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及上海经济增长和外贸出口的基础,“七五”及以后一定的时期内,上海的出口战略是:次级外向型和结构推动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际和地区经济政治形势变化,沉寂多年的东亚货币合作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机,对过去合作经历的重新审视有助于未来合作的顺利展开。通过借鉴货币政治学相关研究并使用金融资产交易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全面考察东亚货币合作后发现:美元体系带来的货币困境、制度困境与结构困境共同促成了东亚国家对于货币合作的强烈需求;在东亚货币合作进程中,历史赋予了"10+3"主导、大国竞争、"东盟方式"等三大特点,其中中日竞争与合作是东亚货币合作内生驱动力的关键,在合作制度层面与金融一体化层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未来中日两国需高瞻远瞩,妥善解决政治分歧,在"互联互通"理念下协同推进东亚区域货币与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上海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作了论述。作者认为,上海佛教发展的特点是:古代上海佛教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不占重要地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近代上海佛教除了寺院经济、佛教信仰和佛教仪札有所变化,弘传佛教的中心已由寺院转向新兴的佛教团体外,上海佛教不仅处于全国佛教的领导地位和发展中心,而且在整理古代文化、培养佛学人才和举办慈善事业等方面都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尽管在东北亚地区形成了国家间密切的经济联系,但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迟缓。"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将促进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本文主要探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东北亚经济合作,通过东北亚经济合作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案例比较,阐释中国与东北亚国家间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分析深化东北亚经济关系未来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国外社会科学》2005,(4):116-117
根据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大学社会学系与中国中共中央编译局政治经济比较研究中心之间的共同倡仪,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大学社会学科教中心学术委员会于2004年成立俄中社会、经济与政治比较研究中心(РоссийскоКитайскийЦннтрсравнительныхсоциальных,зкономическихиполитическихисследований).该中心成立的宗旨是促进与中共中央编译局政治经济比较研究中心以及同中国和俄罗斯其他相关机构在社会学方面的共同研究与科教方面的合作.其主要任务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