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笔者的问卷调查、媒体资料和日常生活感知,提出大学生就业后的住房贫困问题;探讨大学生就业后住房贫困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就业后住房贫困的负面影响;对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后住房贫困问题作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
以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理论为基础,针对大学生助学贷款的还贷困境及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在现行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企业这一主体,提出贫困大学生助学就业联动模式的构想.政府作为制度的建立者、监管者和支持者,在校方的协调下,企业和贫困大学生签订助学与就业合同,贫困大学生的学费由企业承担,大学生毕业后到资助企业就业并接受企业每月从薪酬中扣除资助费用,但每月不超过当月工资总额的20%(不计利息).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作为高校校园里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它是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压力面前往往会产生虚荣、自卑、封闭、冷漠等一系列不良情绪。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对贫困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调适,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正确面对就业的压力,尽快适应当前的社会,顺利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4.
提升地方本科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时代 《云梦学刊》2010,31(4):119-124
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其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就业价值的本领,是一种综合能力。根据经济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七个基本组成,提出提升地方本科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并结合湖南理工学院的办学实践,探索"爱+导+能+活"的就业能力提升模式。  相似文献   

5.
根据投资组合理论,贫困大学生以职业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择业行为是追求相同风险程度下的收入最大化或相同收入下的风险最小化的结果,因而讨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收益-风险需要将其择业行为联系起来。文章通过建立两者的关系模型,结合厦门市四所高校539名贫困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加以研探,认为:职业风险成本、贫困因素、未来收入预期三个因素影响的择业行为对就业预期收益产生重要影响。贫困并不会影响大多数贫困学生的求职信心,但可能会造成择业过程中的焦虑心理,从而增加就业的相对风险;合理的工资偏好有利于职业选择提高收益,职业指导是贫困大学生分散职业风险、实现职业收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而专业成功、专业满意度是造成未来就业预期收益风险的重要因素,择业时选择专业对口有助于提高预期收益。  相似文献   

6.
贫困大学生思想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社会、高校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开展贫困大学生思想帮扶教育,是解决贫困大学生思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途径。开展贫困大学生思想帮扶教育,要与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及和谐校园建设同步实施相互促进。贫困大学生思想帮扶教育,只有在国家、社会、高校、高校教育工作者和贫困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7.
张丽芬 《南方论刊》2011,(6):79-80,83
随着高校的扩招,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和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就业现状堪忧。大学生弱势群体按照成因分析大致分为经济贫困型弱势群体,学业成绩差型弱势群体,心理素质差型弱势群体,受感情困扰或者其它挫折弱势群体等等。本文试图探讨这部分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造成这一就业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帮助这部分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权利的实现。通过分析高校贫困女大学生的权利现状,提出了权利救济的有效途径,即全面畅通“绿色通道”、切实维护贫困女大学生的物质帮助权、制定《男女就业平等法》和加强权利意识的培养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多。贫困大学生在经济、学业、就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使得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较多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影响其身心健康。改善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首先是贫困生要改变认知,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其次是完善自我,培养健全人格;第三,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获得别人的帮助和支持;最后是高校应加强对他们进行情绪情感教育,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0.
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2004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占适龄人口15%,根据美国著名社会教育学家马丁特罗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化中的问题》一文中提出的指标,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越过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而当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分别为11·8万、29万和64万,增幅超过100%。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280万,未就业的在75万以上。2005年全国高校将有338万毕业生,据预测,不能就业的应届毕业生将超过100万,就业困难呈加大趋势。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则承受着更大的就业压力。一、经济拮据,影响贫困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  相似文献   

11.
贫困生是当前高校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因为经济贫困致使许多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贫困、思想贫困以及精神贫困等现象,长此以往,势必对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阻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贫困大学生有一个细致、全面、深入的了解,找出贫困大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采取一些有针对性,实效性强的特殊教育方法,探索出适合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进而从心理上、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经检测包头师范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都较多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较少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不成熟的防御机制与焦虑、人际敏感、强迫症状、躯体化呈正相关。为了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加大对他们的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13.
论贫困大学生伦理救助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贫困大学生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救助.其中伦理救助是对贫困大学生救助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与物质救助、心理救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伦理救助,是符合构建和谐社会之需要,符合道义论之原则,体现人人平等的伦理思想,等等.要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伦理救助,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伦理制度,实现救助的人文关怀,实现贫困大学生的"内源"发展等多种对策.  相似文献   

14.
提高贫困大学生健康状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方面,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重要内容.文中提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健康素质,一是应当以人为本,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二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资助方式的创新和可操作性研究;三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实施精神救助;四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五是采取措施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5.
提高贫困大学生健康状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方面,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重要内容。文中提出,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健康素质,一是应当以人为本,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二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资助方式的创新和可操作性研究;三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和教育,实施精神救助;四是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五是采取措施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贫困大学成才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形势任务要求不相适应。运用全人育人理念构建贫困大学生成才教育模式,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围绕全人育人视角下贫困大学生成才模式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和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赵欣欣 《兰州学刊》2010,(Z1):142-143
目前在高校中对贫困大学生重物质帮助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术领域对于贫困大学生的生存问题方面的研究,也大多侧重于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和心理干预等方面,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系统研究则相对薄弱。文章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现状的研究,探析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经济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和社会脆弱群体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社会支持网络在规范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人的一种重要社会资源。本文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研究,主要研究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渠道来源,社会支持的性质,揭示社会支持网络在贫困大学生就业中的效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就业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建华  颜桂珍 《中州学刊》2007,64(3):116-120
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的就业特征,主要体现为非典型就业、低度就业、有业贫穷和自雇贫穷。这和我国的二元劳动力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就业过程中,同时也伴随着职业极化与收入极化的现象。我国城市新贫困群体目前面临的不仅仅是如何脱贫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面临着如何消除社会排斥风险,进一步促进社会融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群 《理论界》2010,(12):204-20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上升,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便成为一个不能令所有教育工作者忽视的问题。贫困大学生可以说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完全避免的问题。但为什么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的较为明显呢?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又有哪些呢?本人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