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中心主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质底差异乃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这具体表现为:第一,在生态危机的成因上,"生态中心主义"认为,正是建立在现代主体性哲学基础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造成了人类和自然之间利用和被利用的工具性关系,从而导致了生态危机.据此,它要求解构人的主体性.而"生态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之主体性地位,揭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在生态危机的本质界定上,"生态中心主义"认为,正是现代的理性主义导致了生态伦理异化,诞生了反生态的科学技术,这是生态危机的本质,据此,它对科技发展取敌视态度.而"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的本质是:人类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劳动与异化消费的生存模式.因此,人类不应反对科技进步,只应批判科技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非理性运用及其造成的异化生存模式.第三,在解决生态问题的途径上,"生态中心主义"反对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模式,要求根据"生物圈平等主义"来使人类回到前现代的服从自然的生活模式.而"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以克服生态危机.生态社会主义仍然需要发展生产力和增长经济,只是这种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必须是一个理性的、为了每个人的平等利益的有计划发展.因而,它将是有利于生态的."①依据以上学理,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所需吸收的主要文化素养应是"生态社会主义",而非"生态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经济市”是贵阳市发展战略的新定位,在生态经济市的多种有机构成中,教育生态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生态与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一脉相承,对建设生态经济市不仅有必要性,而且有紧迫性。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生态"如何成为"文明",或"生态"如何从"一种文明"即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成为"整个文明"为问题域和主题,探讨"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本文认为,生态自20世纪60年代从生物学移植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概念,经过生态哲学的形上提升,已经开始向整个人类文明扩展,但这种扩展仍囿于诸学科樊篱,而未达到"整个文明"."生态"成为"文明",必须经过三次辩证转换:一是将"自然生态"提升为"生态哲学",二是将"生态哲学"转换为"生态世界观";三是将"生态世界观"落实为"生态价值观",并现实化为民族精神.第一次转换已经开始,第二、第三个进程还有待奋力推进,其尖端性理论难题之一,就是"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生态文明"的造就,必须从历史形态、逻辑形态、现实形态三方面推进道德哲学形态的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4.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随后,2008年11月,省委、省政府适时地作出了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两圈一带、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至此,湖北17个市州(区)的经济发展蓝图全部纳入其中,标志着区域发展战略覆盖到全省,湖北发展进入区域协调共进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余谋昌致鲁枢元的信中提出一个问题,即有没有"生态精神".余谋昌赞成生态世界观,认为地球是活的,有生命,有精神.他从六个方面简单举证说明这个问题.鲁枢元答余谋昌的信里同意余谋昌信中的论述地球是一个活物,世界有自己的主动性、目的性;这种主动性、目的性表现为一种"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的存在,印证了"生态精神"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随着生态文学逐步走向繁荣,国外的生态批评(生态文学研究)日趋兴盛,目前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的显学.著名生态批评家、哈佛大学教授劳伦斯·布伊尔说,当他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生态批评领域时.困扰他的问题是"有谁要听",而现在的问题则是"怎样才能跟上这个新工作的步伐".生态批评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越涌越大的生态诗潮的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研究有:英国利物浦大学的乔纳森·贝特教授对浪漫主义生态诗的研究,美国内华达大学的斯科特·斯洛维克教授对著名生态诗人斯奈德的研究,以及"生态诗"这一术语的首先界定者、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伦纳德·西格杰对可持续诗的研究.可持续诗是当今生态诗的一个新发展,斯洛维克在其最新专著<走出去思考>(2008)里对这一诗坛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译文英文为斯洛维克教授于2008年5月所作的一次大会发言,文章不仅介绍了内华达大学生态文学课程的授课方式及主题,还通过对中外"可持续诗歌"的评介和生态思想的阐述,倡导我们关注生活中富于审美趣味的生态体验,对于国内生态文学教育与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存和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新概念和新战略的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在借鉴国外经验和分析国情省情的基础上,云南省要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必须确立和实施环境优先、生态立省,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应成为包括生态相对独立领域在内的"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8.
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兼论生态经济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经济伦理学是试图揭示社会经济与生态自然共同、和谐、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定性,从而建立人类生态经济实践价值理念的实践哲学.经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经济发展必须服从于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生态经济行为是一种基本的生态行为,所以,生态伦理学之所以成立的哲学基础同时也是生态经济伦理学成立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方面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另一方面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应走协调发展的道路.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依靠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两大战略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大庆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中已经取得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定成绩,但在经济建设中仍然必须大力推进"生态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不可轻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瓶颈制约因素,继续推进以"生态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实施生态资本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工业发展体系,开发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形成生态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1.
论"生态型政府"之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型政府"是当代政府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生态管理理论迅速发展、人们生态意识又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为自觉适应环境变化而进行创新与发展的新目标、新理念.鉴于日益严峻和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理念,在此历史背景下,构建"生态型政府"显得尤为迫切.目前政府生态管理严重滞后;应以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契机,借鉴"生态行政学"理论的精髓,采取多方举措,加快"生态型政府"的构建,促进和谐生态社会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实施生态立省战略 推动青海科学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不断深化对青海省情认识的必然结果。发挥好青海巨大的生态功能,必须将生态保护与建设放置到一个更高的位置,全力推进生态立省战略,不断强化政府的生态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3.
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治理发展历程,生态治理模式的演进是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和历史背景密切相连的.从建党初期的以农村生态治理为主的土改型生态治理模式到建国初期的中央控制型生态治理模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市场二元生态治理模式到新时代的多元主体协作生态治理模式,百年生态治理模式的探索为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百年历史长河中,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治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程呈螺旋式升华.中国百年生态治理的现实启示是:生态治理模式的顶层设计、生根见效以及协调各参与主体间的合作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持续提升党的生态治理能力,才能最终实现"为全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提供环境保障"的宏伟目标;坚持生态治理深化改革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必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坚持多边主义生态治理原则.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为推进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数对长株潭三市进行评价,发现其生态城市建设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水平和技术创新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环境规制水平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粗放的对外贸易不利于生态城市建设,高水平的FDI引进能对其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必须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从经济的发展、自然的维护和社会的和谐三方面因地制宜进行建设,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来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青海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路径探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文化是生态立省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借青海生态文化资源之丰,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在保护建设生态中谋求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都市桃花源"是指在城市里建造的生态、和谐、自然、具有田园风光特色的区域,是一种可以使城市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理想建设模式.湖南参展世博会的展馆创意为"桃花源里.湘都(Xanadu)",是湖南"两型"社会建设实践的浓缩,是湖南发展的根本理念,展示了生态和谐的两型本质."都市桃花源"对生态文明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韩晖  韩菲 《兰州学刊》2005,(3):94-95,36
20世纪全球经济与生态冲突的日益加剧表明传统经济已背离其生态支撑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碳基能源经济转向氢基能源经济、从抛弃型经济模式转向循环经济模式是实现生态经济的实践理念.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肃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说明,衡量了甘肃省生态承载力及可持续发展程度,并得出当前甘肃省的发展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承载力不足的结论。甘肃省经济要发展,但是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桃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1(9):99-10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给出了明确指引.生态文化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根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是民族生态智慧的结晶,有着深厚的生态思想资源与生态制度文化内涵,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等生态文化意蕴和取向,与当代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目标有着相通相承的价值诉求.在生态文化多元性基础上深入解读贵州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特征、内涵和价值,挖掘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发挥其内生性作用,对于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儒学生态伦理思想的"民胞物与"精神把天、地、人、自然万物联结成一个"家族"命运共同体,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和谐的生态伦理关系.其中,"乾称父,坤称母",人之"性"在天地万物中具有能动的引领作用,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团结同胞,爱护万物.张载从天地万物一体的角度阐发"民胞物与"的仁爱思想,"仁"的基本语境从人性的"恻隐之心"拓展至"性"与"天道"和合,"性即天道也","大其心"容载万物,视百姓为我的兄弟姐妹,万物为我的朋友伙伴."民胞物与"为不同文明之间形成平等、友善、和谐的交往关系、营建地球美好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