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悬棺葬分布于长江流域中下游和沿海各省区,是我国古代先民的特有葬制.由于地域和时代的不同,它有不同的类型和名称,大别之有三种,一是在悬岩陡壁上,凿孔椓桩,置放棺槨,谓之“悬棺葬”;二是就岩石的裂隙,天然岩壁洞穴将棺木放上去,凌空悬置叫做“幽岩葬”.还有在悬岩上凿成小穴,纳棺其中.露出棺木一半,称为“岩穴葬”.可能还有其他型式,如所谓“竖棺葬”、”架壑船”等,与迷信传说联系起来,或称为“仙人蜕骨”之所.  相似文献   

2.
由于考古学产生约两百年来一直被定义为研究“物质遗存”,同时又缺乏探讨遗迹、器物纹饰内涵的理论与方法,导致考古学在基本理论、方法上与其目标追求长期陷入困境与悖论,而浩如烟海的纹饰及一些遗迹的内涵始终处于考古学的边缘不得解读。故基本教义的考古学从理论、方法到实践都是残缺不全的。因此提出“全考古学”概念,主张将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定义为“文化遗存”,同时将考古学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田野考古”及资料整理;第二阶段“室内考古”即读懂材料;第三阶段,探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等。“全考古学”在研究方法上是全方位的、立体交叉式的;当前,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和支持“全考古学”研究。董婕、朱成杰著《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正是“全考古学”第二阶段的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在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陕西等省存在一种不同于土葬形式的崖洞“悬棺葬”。三十年代,这种“悬棺葬”在川南已被发现和报道,曾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根据民族学和考古学的发现,这种葬俗还广布于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解放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西平果县古城,四川奉节县夔峡、风箱峡、盔甲洞,巫山县错开峡,巫溪县荆竹坝,珙县麻塘坝,福建崇安,江西贵溪等地发现“悬棺葬”的考古物证。这些考古材料表明崖洞墓流行的时间很长,各地区时代有早晚之不同。福建、江西的悬棺葬相当于战国前后,广西的悬棺葬年代在汉代至明清,川东峡江地区的悬棺葬年代包括战国、西汉、东汉,珙县悬棺葬年代最晚,可能至明代。各地埋葬形式也不尽相同,多数是一次葬,也有二次葬。  相似文献   

4.
岩椁墓是古代的一种葬俗。这种葬式,一般认为是岩葬制类型的一种。但它存在于峡谷溪涧两岸的悬岩峭壁之上,是以人工凿岩为穴,置放棺柩。最普遍的是存在于今川东、川东北、川南及湘、鄂、滇、黔邻界的地带。因其普遍,有认为是汉族习仿少数民族的风俗,或少数民族借用汉族文化的葬式①。但它究竟何属何从,这是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和人类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根据实物资料来恢复历史原貌”不是考古学方法论。并且就建立考古学方法论体系提出了构想:第一,考古学方法论应以唯物史观为根本指导原则;第二,考古学方法论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第三,考古学方法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现代化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悬棺葬是中国南方古代民族的一种特殊葬法,以往对悬棺葬的讨论往往注重于某一民族,同时对其意义的讨论也是众说纷纭。从史料和考古学的角度看,悬棺葬是不同时间、不同民族采用的葬法之一,它并非某一特定民族的唯一葬法。悬棺葬是一种处理凶死者的葬法,其意义是由于人们对凶死者怀有深深的惧意,惧怕凶死者的恶灵为祸人间,所以要想法使凶死者的恶灵远离活人,使其处于隔绝状态,从而获得安全感。悬棺葬是古代南方民族处理凶死者的多种葬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正> 堪舆是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确定阴阳宅布局、朝向、营建,探讨人与自然、人与居葬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技巧和术数。其最初萌芽于原始社会,自西周以降,随着阴阳八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开始出现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堪舆理论,并渐次成为人们选择最佳居室环境的一门学问。明人谢肇涮云:“自周以后,始有堪舆之说,然皆用之建都邑耳。”并云“周公是第一堪舆家”。至于将其用之于葬地风水,那是秦朝以后的事。“葬之求吉地,则自(秦)樗里子始”。延至晋代,托名郭璞所著的《葬经》,把堪舆学说引入阴宅的选择与建造,并提出了一整套完整而系统的堪舆理论,推动了堪舆的传播和发展,“自是以来,流传日久,著述日繁”。到了唐宋时期,随着上层统治阶级的提倡和笃信,一大批职业堪舆家如同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加上宋代程朱理学在理论上的推波助澜,堪舆学说更以一整套完整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盛行于  相似文献   

8.
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种丧葬形式。就目前掌握的资料而言,在四川、贵州、云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湖北,乃至陕西的汉中均有悬棺葬。这种悬棺的基本特点是“人死则以棺木盛之,置于千仞颠岩之上”。(见李京著《云南志略》卷六)古史所载,悬棺葬的地区,差不多都是少数民族活动之地;有的地方,至今仍是少数民族聚居点。像这样的葬式独特、历史悠久、分布地区又很宽广,应值得史学工作者研究。本文仅就悬棺葬的族属及性质,谈点个人的管见。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悬(船)棺葬,分布于东南沿海、长江流域、岭南、以至陕西等地。近年来考古学、民族学界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本人近年忙于杂务,未作深入研究,仅据手边一九八○年前的材料谈一点看法,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当时调查整理的部分悬棺葬材料,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区考古工作开展较早且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的福地。史前时期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均因在敖汉旗境内首次发现而得以命名。此外,红山文化遗存在敖汉旗境内也多有发现。所以,敖汉旗史前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得以建立起连贯、承袭的文化发展系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工作队长期在敖汉旗工作,老一辈的考古学家对兴隆洼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做出巨大贡献。刘国祥担任内蒙队队长后,对兴隆洼文化遗址的发掘又屡有重要进展,相关研究也不断有新的认识和突破。敖汉旗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则是取得上述成绩的坚实基础和重要的保证。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玉?开创了中国史前时期玉文化的先河。兴隆洼文化遗址还发现距今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谷子和糜子。而居室葬则是兴隆洼文化颇具特色的葬俗,反映兴隆洼文化先民浓厚的原始宗教意识。敖汉旗是蕴育中国古代草原文化和中国古代玉文化的摇篮,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居室葬是我国史前时期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将死者埋葬在居室之内。据目前所知的资料,这种葬俗主要见于辽西兴隆洼文化时期和青海齐家文化时期而以兴隆洼文化的实例为多。兴隆洼文化遗址已清理的...  相似文献   

11.
陕北画像石在特定的时间和地域内形成发展,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北方边郡地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据文献资料和画像石实例集中讨论了陕北汉画反映的丧葬习俗主要有厚葬、阴阳五行观念、掮幡招魂、合葬与归葬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唐代亡故宫女的墓志铭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有着特殊的书写方式与格式。墓志铭文首先录宫女的姓氏籍贯,次录宫女的性格、职位、品阶,再录宫女的卒时、葬所,最后以“铭”文结束。这种程式化的书写方式跟唐代后宫的丧葬制度、等级制度、管理制度息息相关,体现出古代后宫制度对于妇女残害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生态墓园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各类殡葬方式的了解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传统墓地〉草坪葬〉树葬〉花葬〉海葬〉骨灰墙〉骨灰塔;人们最欣赏的殡葬方式依次为:传统墓葬〉草坪葬〉树葬〉海葬〉花葬〉骨灰墙〉骨灰塔;在最欣赏的殡葬方式选择中,57%的人选择了墓葬,43%的人选择了非墓葬;人的年龄越大选择墓葬的人数比例越高,成正比;只有花葬、树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殡葬方式,其中树葬是最生态的殡葬方式,生态墓园最主体的任务是生态殡葬方式的推广。由于目前人们的殡葬观念处在从传统墓葬到生态殡葬转变的过渡期,现阶段生态墓园推广还有一定的阻力.但生态墓园和生态殡葬方式是我国殡葬方式的必然趋势,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4.
关于舜帝的卒葬地,传统一般认为在湖南省宁远县的九疑山。这本来不成问题。然而近些年来,某些地区,例如山西的学者,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一些并不可靠的资料加以演绎,将当代的语言、思维和行为强加到古人身上,提出了"舜帝归葬山西"说,并在山西永济修建了规模庞大的舜帝陵墓。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详细考察和缜密辨析,可以认为,舜帝的归葬地为九疑山是不可动摇的。  相似文献   

15.
天葬是青藏高原上独有的丧葬方式,它的地域分布极为广泛。因而形成了一种"凡有藏族处,皆有天葬存"的文化现象。本文运用人类学的文化圈理论,对天葬这种民俗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天葬民俗文化圈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崖葬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如崖葬与古越濮族的关系;其与水泽的关系;其主要分布地域地理环境的特征;同时,文章还关注到濮系族的后裔苗、瑶等族至今仍保存的崖葬之俗及其古今变迁特征,将研究目光推及现代。  相似文献   

17.
清前期,各地因风水择葬、无力举葬而致停柩现象普遍,有禁不止;浅葬、浮厝、意外死亡也常导致棺骸暴露。"俗"与"礼"的矛盾凸显。陈宏谋在继承传统的丧葬事关王政、礼、孝思想的同时,反对堪舆、停柩等行为,主张速葬,并对棺骸暴露产生强烈的悲悯之情;认为士大夫在改变葬俗中具有重要表率作用。实践中,他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设立义冢、政府助葬、稽查停柩和暴棺、责令掩埋、训俗劝葬等多种措施,组织掩骼埋胔,力图使丧葬中的"法"、"礼"与"俗"达到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18.
隆丧厚葬在中国丧葬史上占据主流,其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是儒家孝道影响的结果。其实丧葬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是当时社会风俗奢靡化的反应,并非源自于儒家丧葬孝道伦理。真正的儒家并不提倡厚葬,儒家礼仪反而是历代限制厚葬的主要手段,但由于整个社会的奢侈化,收效甚微。因此,要寻找隆丧厚葬的原因,必须从社会风俗的奢靡化入手,并结合当朝的特性分析之。当然,从社会风俗的整体性观察,它也反映了礼与俗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9.
西方学者所称 ,蒙古人元代就有“人殉”之说 ,不属实。元代蒙古人丧葬之礼 ,是土葬。它提倡的是自然的永生 ,重视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的生态规律 ,是游牧文化的精髓。这种土葬法适合于游牧生活和合乎于游牧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梳理闽南墓葬文化的发展历史,初步总结出该地区的墓葬特点:闽南人的祖先多半是中原的南迁移民,承接了古老的中国墓葬文化传统。但随着海上贸易的拓展,留居闽南的外国人,一面入乡随俗,一面也渗透着他们的葬俗观念,闽南墓葬呈现出多种宗教意识和平共存、兼容并蓄的时代风貌。从现今的考古发掘和遗留来看,闽南宗教墓碑与传统意义中的墓碑有些不同,其形制装饰、铭文布局、规格等级等,无不折射出闽南人在丧葬上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