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严复“信、达、雅”的三字翻译标准 ,作者提出“信”的一字标准 ,并从符号语义学的角度加以论证。“信”就是对原文意义的“信”。而原文意义可分为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信”的原则 ,就是在保证特定上下文中最重要的意义优先传译的前提下 ,尽可能多地和正确地传递原文的多重意义。符号语义学“信”的标准较之其它翻译标准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蝴蝶梦》中译本中存在的一些误译进行简单的评析 ,从“信”、“达”、“雅”三个角度对翻译的标准及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简论钱钟书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进入跨文化对话时代 ,“译介学”将成为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之一。钱钟书关于翻译的点评述说 ,很值得精研。他的翻译理论有三个主要内容 :一是“诱” ,指翻译所能起到的作用 ;二是“讹” ,误读误译 ,叛离原文 ,或是创造性误读 ,却有独特价值 ;三是“化” ,忠于原作又不泥于原文 ,达到“化境”。  相似文献   

4.
自严复先生提出“信、达、雅”翻译三原则百余年来,此三原则一直在对我国的翻译工作起着指导作用。然而,“信、达、雅”自提出之日起,在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就三者是相提并论,还是以“信”为主,亦或根据翻译内容定主次,对此很多翻译工作者都有不同的解释。本文阐述了在“信、达、雅”三原则中,“信”是前提概念,是忠实于原文所具有的一切语言信息。所谓的译文的“各有千秋”,应当指译文的风格,而不应指译文本身。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种复杂而艰难的语言活动,理解原文与表达译文是翻译的两个关系极为密切的过程。正如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所言:“翻译工作者的第一任务是了解原文,第二步就得把所了解的传达给读者。”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先生曾提出过“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并把“信”放在第一位。这里的“信”即是忠于原  相似文献   

6.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误译张丽华意大利有个谚语说“翻译家,叛徒也。”①(traduttore,tradittore)意思是说翻译工作者的译文常常不忠于原文,“背叛”原作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话很有道理。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重新表...  相似文献   

7.
以《荷塘月色》的英译文对原文中单个词语的翻译为例,阐释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杨宪益夫妇的翻译美学思想:要以忠实的翻译“信”于原文的意思、原文的历史文化;翻译作品可以多一点异国情调,因为翻译毕竟是翻译。这一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精通原文的精神内涵,精通原语和译语的历史文化才能译出千古传诵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浅议英语“虚化”与“实化”翻译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英语“虚化”与“实化”翻译,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达到“信”,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忠实于原文,并不意味着对原文的机械理解,逐字翻译;而应该吃透原文抓住其精神实质,用简洁、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翻译中恰当地应用“虚化”和“实化”是指词、词组或句子在翻译中既不能译得过“实”,又不能译得过“虚”,“实”或“虚”应该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9.
翻译中的有意误译是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现象。它突出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扭曲和变形,是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契合点。在传统翻译标准看来,误译以失落和歪曲原文信息为代价,是对原文的不忠,成为攻击译者的重要依据。将Andrew Chesterman的四个翻译伦理模式融入到对我国传统译论的深入理解之中,完善误译研究,丰富了翻译批评方法,从而使人们对文化误译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更公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翻译理论及其应用在新编高等专科英语教材《Practical English)中占有一定比重。如何翻译好,即如何将原文所要传达的涵义准确无误地以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是一个长期以来人们共同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文化走向对英汉翻译的影响作一探索。 谈到翻译,是有一定标准可依的。既不能死译,即逐字翻译,亦不可随意翻译,偏离原文任意增添或删除一些词。我国翻译界先驱严复先生提出,翻译应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即准确理解原文,忠实原文,“雅”则要求用词雅致,优美,“达”顾名恩义,即达义,即准确无误地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翻译中容易出现文化内涵误解及误译的三个方面 :即俚语和惯用语的误译、具有文化内涵的意象的误译及原文风格和主题的误译。对这些误译现象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 ,加深对异域文化的理解 ,从而尽可能地避免翻译中的文化误译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的个体性决定了其翻译文本必须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美与形式美。文学翻译的艺术,是在各种要素之间取得平衡的艺术。成功的文学翻译,应该体现出“信”与“美”和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译者应首先读透原文,理解它所包含的深意,而后要不断揣摩如何用目标语忠实再现原文的意境和内涵。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注意原文信息的准确传达,即“信”;二是注意原作者的美学意图的充分体现,即“美”。要从准确度和可接受性来把握信息传递效果,能传达出原文的意境、情感和风格。如果不能传达,则应转换信息的表达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信”“美”兼备。  相似文献   

13.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来都是争议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翻译不仅不忠实于原文 ,而且有许多误译 ,因而算不上翻译。从目的论的视角来审视庞德的翻译及其误译 ,其实有些误译是对原作的创造性叛逆 ,这些误译体现了庞德的诗歌理想 ,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研究我国旅游资料英译中存在的有意误译现象,认为旅游资料的翻译既要实现忠实传递原文信息的目的,同时也要实现吸引游客、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当二者难以两全的时候,后者必然会占上风。也就是说,为了迎合受众的需要,译者不可避免要对原文信息做出改写,亦即有意误译。但有意误译是有限度的,译者要拿捏好误译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自 19世纪末严复提出“信、达、雅”以来 ,围绕翻译标准的讨论已经持续了百年。这期间不断有学者发表自己对翻译标准的见解。有的提出“忠实、通顺、优美” ,有的倡导“正确、通顺、易懂”。凡此种种标准 ,与“信、达、雅”相比较都是大同小异 ,而且大都有此三条标准。因此 ,翻译的标准势必受制于话语体裁、翻译目的、译者个人风格等多方面的因素。然而 ,从事翻译的人常把字面靠近原文 ,意思不一定对等的翻译归为直译 (或死译 ) ,把着眼于原文意思或内容 ,字面脱离原文的翻译归为意译 (或活译 ) ,翻译过程仍然不十分全面。因此 ,在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误译"现象自古有之,《红楼梦》的翻译也不例外。杨宪益、霍克思两个译本中的误译现象多种多样,其中误解原文是导致误译的主要因素,而译者的母语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翻译工作者,我们对误译所导致的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不能无动于衷,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扭转目前大量误译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7.
翻译以“信”为本,必须忠于原文。不仅要忠于原文的内容,还要忠于原文的风格和语言形式。本文从这一原则出发,具体谈论在长句翻译中尽可能使译文在语言形式上接近原文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8.
前言本世纪进入后半叶以来,西方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原理的探索,为翻译理论的突破打开了一个个的缺口。西方关于翻译标准的论点可归结在“等值”的原则上,后来奈达又提出“等效”或“同等反应”的观点。无论“等值”还是“等效”都未免绝对化了。“等效”所要求的是理想的境界,是天堂,是译者追求的至善至美的终极,要进入天堂,译者得虔诚地“信”奉上帝。这上帝就是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这样说来,“信、达、雅”之“信’与西方的“等值”、“等效”并无冲突。“信”和力求“等值”是翻译行为的准则,操作的标准。而“等效…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翻译离不开求“信”。从某种意义来说翻译本身就是“信” 的形成过程。所谓信,就是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笔者认为,这是翻译质量的首要标准。人们对“信”的解释不尽相同,对“信”的标准更加具体化。本文拟就“信”字出发,探索王维诗歌里的“空山”或“山空”的“空”在翻译过程中其英文词选择的得失。 在王维的诗里,有不少表现空灵之境的作品,“空山”、“山空”之类的词经常出现。  相似文献   

20.
林纾和庞德是英作中译和中作英译的先驱,他们为后人奉献了诸多价值颇高的翻译作品。其译作有一个相似点,即其文字和意象都与原文有较大出入,因此他们的译作一方面广受好评,同时也倍受译界的质疑。通过探讨“误译”的定义,结合历史背景,从无意识误译和有意识误译两大角度出发分析了林纾和庞德误译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