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国的妇女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妇女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在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的教学与科研领域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妇女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中国兴起。近几年来,随着妇女理论研究热潮的兴起,人们从各种角度,广泛探讨妇女学的基本内容,使得中国妇女学得到了不断完善。 一、妇女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一门学科能否创建,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有无必要研究这门学科的理论价值;二是社会有没有创建这门学科的基础。妇女学能够兴起发展,正是顺应了这两个条件。 中国原来没有“妇女学”这一概念,1982年才有人开始使用“妇女学”一词。它见诸于《国外社会科学》杂志上刊登日本学者白井原的《争取女权运动的历史和妇女学》一文中,同年,华中工学院陈荣佩在《毛泽东社会学思想初探》一文中也提出妇女学的概念。1984年有关妇女学的文章大量登载。在全国妇联第一次妇女理论研讨会上,有人提出要建立中国的妇女学。许多专家学者,特别是全国各级妇联理论工作者,就中国妇女学的逻辑体系,以及中国妇女学应有的特色等问题发表了见解,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1986年关于中国妇女学的讨论进入了最热烈的阶段。学者们就妇女学的性质、对象、内容和方法等等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在全国妇联第二次研讨会上,把建立中国妇女学  相似文献   

2.
我国妇女理论孕育了妇女学课程,而妇女学课程又拓展了妇女研究的领域。妇女学课程在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设妇女学课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习借鉴西方女权主义的精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完善妇女学学科。  相似文献   

3.
我国妇女理论孕育了妇女学课程,而妇女学课程又拓展了妇女研究的领域。妇女学课程在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设妇女学课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习借鉴西方女权主义的精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完善妇女学学科  相似文献   

4.
从女性主义视角反思本土妇女学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初,妇女学开始引起重视,本土妇女学学科化进程也随之开始。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中国妇女学的学科化现状,考察本土妇女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探讨妇女学学科的命运,以进一步探究本土妇女学在学科化过程中知识生产的文化政治学意义以及妇女知识处于边缘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以来,国内妇女学走过以妇女问题和性别议题为对象的研究为主的妇女学,到本世纪以学科背景下的学术研究、高校内的课程发展与组织体制的机制化探索的学科化推动的历程。同时对30年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妇女学推动者(集体或个人)在学理、概念和推进策略、方法上的异同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梳理并力图理论化。在此基础上,展望妇女学的未来走向——通向学术女性主义与行动女性主义的联手推动中国社会的积极变革。  相似文献   

6.
这个部分是对妇女学研究的现实实践状况的介绍。主要探讨加拿大妇女学专业的基本状况,教师队伍、专业分布、课程设置、专业特色和妇女学专业的社会作用和影响。文中主要信息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不同大学的一些女权主义学者所做的一项关于加拿大妇女学的综合性研究和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民初,主持《妇女工作》杂志的老一辈妇女理论工作者侯狄同志,提出并赞成用“妇女学”,指出要重视妇女问题的社会调查和理论研究,以逐步改变妇女活动落后于妇女工作实践的局面。20多年后妇女学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80年代诞生的“妇女学”标志妇女研究进入了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妇女学课程和创办研究机构,其女性视角的妇女理论受到女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关注。可以断言,随着现代化进程,妇女学教学和研究必将以自身的价值而更昭著于世  相似文献   

9.
由复旦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与荷兰社会研究学院联合举办的“社会变迁中的妇女”国际研讨会,于3月25日至28日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召开。出席会议的有荷兰、英国、法国、印度、越南及上海、北京、天津、西安等地的妇女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妇女40多人。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组委会也派专人参加。“社会变迁中的妇女”已获准列为“非政府组织论坛”的专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山西大学省重点学科简介(一)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科学技术哲学是研究科技发展的历史、哲学、社会学等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一门交叉学科。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创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山西唯一的一个大文大理相交叉,以培养高层次“通才”为宗旨的综合性哲学学科,经...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的妇女学着重于对“妇女本质”的求证和对“妇女问题”的溯源;90年代以后的妇女学一方面继承了追问“妇女本质”的传统,另一方面将妇女学界定为对既有知识传统关于妇女的知识之解构与建构。认为作为“人学”范畴的妇女学应该超越以男权为主体建构的知识传统,作为“知识论”的妇女学则需注重知识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家庭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把家庭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他们扬弃了摩尔根等人的家庭理论,深入批判唯心主义的家庭历史观,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家庭新历史观。其主要内容有:在古代社会中,家庭与生活资料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家庭是亲属制度的基础,家庭是生产力,家族关系支配着社会制度、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挑战传统的婚姻家庭关系等。研究及阐发这一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将马克思恩格斯丰富的家庭新历史观再现于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科书之中,修正其唯物史观的“经济决定论”倾向;指导家庭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与建设;有助于对“和谐家庭”的认知与把握,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有助于通过“全面建成小康家庭”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妇女学(Woman’s Study)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高校。加州圣地亚哥大学于1970年建立了全美第一个妇女学系,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第一个妇女学系。社会性别作为一种分析范畴,与妇女学的诞生、发展是一致的。二者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中诞生的。学者们将社会性别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引入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学等各个学术领域,并由此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广大的文学研究者应改革开放的现实需要,渴望超越现有模式,拓展研究领域,奋起倡导比较文学,揭开了中国比较文学复兴的序幕。中国的比较文学是在中断了近三十年之后复兴的。我们知道,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始创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此后,以法国学派为中心,在欧洲得到了迅速发展。而当时我国的比较文学,虽然也有一定的发展,但离学科建立还相去甚远。就是在“五四”前后乃至二、三十年代,虽然有众多直接受到国外、特别是法国比较文学影响的文学研究者从海外归来,并通过他们的努力使中国比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中国妇女/性别学者多年的共同努力,作为学科成员共同学术遵循的妇女/性别学科范式已经基本形成。但是,作为学科范式重要维度的学科名称尚未统一,呈现出“妇女学”“女性学”“社会性别学”“妇女/性别学”多元共存的局面,仍需深入探讨这些学科名称的演变历程、使用边界、背后理念的异同以及发展趋势,以促进妇女/性别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推动妇女/性别学科范式的完善与学科的成熟。  相似文献   

16.
民族社会学是本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当时,正是我们国内自上而下开始受极左思潮干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原有的各门学科都相继被“查封”、“禁闭”,象民族社会学这样的一门新兴学科,当然也就不可能有人敢去问津了。所以,现在提起这门学科,人们感到新鲜,不大熟悉,这是不足为怪的。“一个概念要进入一个社会,总是有一个复杂的过程的。”民族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进入社会,至今才有二十多年的光景,但从它的产生过程看,远不只二十多年,而是有一两百年孕育的历史。从上限的时间来看,一般都认为应由摩尔根深入  相似文献   

17.
婚姻家庭与个人及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婚姻家庭和谐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婚姻家庭的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和谐的一个组成部分。文章提出了新时期和谐婚姻家庭的主要内容,指出了婚姻家庭和谐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妇女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有的院校将妇女学作为公共必修课;还有的院校开设了妇女学选修课(必选课).中华女子学院在多年开设全院公共必修课、选修课的基础上,于2004年10月开设了妇女学辅修专业,7门主干课程,共20学分.在国内首次将妇女学作为专业(专业知识体系)在本科教育中开设.有了教学平台,就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促使我们思考了许多妇女学学科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1995年北京世妇会以来,中国妇女学学术领域发展和学科建设在不断发展。基于对近17年来妇女学相关学术论文发表情况,以及高校中妇女学相关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现状的分析,评价了中国妇女学的整体发展态势;根据学科发展的重要事件、组织特征、学术地位、课程与教学等因素,检视了妇女学在中国推进知识发展的三个时期,并论述了上述三个时期中国妇女学在理论、组织、研究与实践三个维度上的本土化过程与成就。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国外蓬勃兴起的妇女学在中国得到回应。这里,我们把妇女学界定在高校进行的以知识生产和传承为目的的研究、课程和机制建设行为,而不是单纯的研究。用这一标准来衡量,可以看到妇女学在起步后经历的几度“冷”“热”变化。妇女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已浮出水面,并将给中国的教育带来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