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进入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期,越来越多的个人投入到创业的大潮中。创业不仅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而且还能促进市场竞争,加快创新成果的流通,促进经济发展。创业企业的人员构成对创业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为在新世纪的竞争环境下,人力资本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和长远发展,是企业获取利润的重要手段。本文依据内隐理论结合创业者特征探讨创业企业的招募偏好,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创业企业招募偏好的理论假设,为今后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周劲波  黄胜 《管理学报》2015,12(3):393-399
基于制度理论和组织能力理论,通过对我国的172家国际新创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模型对影响国际创业模式选择的能力因素和制度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创业能力强的国际新创企业偏好于采用高级的国际创业模式,而且这种创业偏好在制度环境友好的东道国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创业对活跃社会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吉林省创业环境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创业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从系统环境理论出发,将创业环境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强调两个环境的相辅相成。首先从企业内部微观环境(创新意识和创业氛围等)和外部宏观环境(优惠政策和中介服务等)分析吉林省创业环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方向,提出促进二者整合才能形成良好的动态环境,促进吉林省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永春 《经营管理者》2011,(3X):234-234
"创业型经济"是建立在创新事业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形态。由于创业对经济增长、就业和创新的作用显著,所以,发展创业型经济,是促进中原崛起的关键。本文首先从创业的含义及创业型经济的出现入手进行理论阐述,其次,分析了中原崛起与创业型经济二者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实现中原崛起应如何发展创业型经济。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社会发展和企业成长的重要源泉,创业企业的社会创新能够在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实现企业成长,创造出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这一话题也逐步成为实践和理论关注的焦点。基于制度理论,选取3个以社会创新为战略导向的创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通过实地访谈和文档查阅等方式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形成5个理论维度,包括创业企业与制度环境的互动演进、创业认同的逐渐形成和双重价值的追求,并据此归纳为3个发展阶段,探索创业企业通过有序构建制度而形成的企业社会创新的实现路径,辨析了其中的主要要素和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创新需要系统性地考虑企业、生态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并与多个主体进行持续性互动,传递各自的观念、知识和资源等。在实施过程中,创业企业也会在社会创新中与众多利益相关者共同合作,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经济的发展。创业企业社会创新的实现路径模型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创业企业与制度环境的互动演进,包含创业融入和创业发展共同体两个理论维度;第2阶段创业认同的逐渐形成,包含创业认同一个理论维度;第3阶段双重价值的追求,包含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两个理论维度。制度的三要素在3个阶段发挥不同的主导作用,实现由规制要素主导向规范要素主导再向认知要素主导转变的路径发展特征。研究旨在丰富创业企业社会创新的理论研究,明确创业企业社会创新的实现路径,也为企业以社会创新为切入点开展创业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魏江  苏钟海  刘洋 《管理世界》2023,(9):158-177
互联网平台颠覆各行业业态并塑造了诸多新兴场域,平台型企业因洞察到改变现存制度能从中获益而发起制度创业,推动新兴场域的制度变迁进而产业转型。但已有制度创业研究缺乏对平台型企业积极主动作用的讨论,也缺乏对中国独特情境的关切。本研究基于微医推动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创新实践,探讨新兴场域平台型企业制度创业过程机理。研究立足中国转型经济和政府高度参与产业发展的现实,识别了新兴场域自下而上制度创业的萌芽、论证、理论化、扩散化四阶段过程;将中国制度情境所确认的规制合法性解构为地方规制合法性和中央规制合法性,明确了平台型企业与政府互动获取规制合法性的双层议价过程;聚焦平台型企业独特属性与特征,构建了其在新兴场域发起制度创业推动场域制度变迁的机理模型。研究为中国情境下新兴场域平台型企业制度创业实践提供了理论解释,拓展了平台型企业制度创业和合法性的理论研究,为平台情境下的新型政企互动关系研究提供了新见解,对政府和平台型企业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朱仁宏  周琦 《管理科学》2021,24(4):42-53
创业特质能够决定创业者的表现,而创业特质作为个体普遍拥有的特质,研究却忽视了员工创业特质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本文整合成就需要理论和层次需要理论,重点探讨了员工的创业特质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以及内外满意度的调节作用.利用企业调研数据研究发现:员工创业特质的成就动机、冒险倾向与工作绩效呈倒U关系,创新偏好与工作绩效呈U型关系;内在工作满意度强化了成就动机与工作绩效的倒U关系.本研究发展了创业特质理论在员工管理上的应用,首次为员工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发现有直接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创业动机的结构分析与理论模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业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创新的关键动力,并在就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创业行为的产生受创业者的动机驱动。根据需求层次理论,构建了受经济需要激励和社会需要激励的二维动机模型;将创业动机研究的系统边界扩大到包括创业企业发展生命周期和创业者生命周期,构建了三维复杂模型;建立函数表达,描述创业动机的形成和演化机理,系统分析了创业动机的子系统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笔者通过对"2002—2011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统计数据的研究,发现我国的创业风险投资在投资阶段选择的倾向性上存在变化趋势,除2006年和2009年创投企业偏好于投资创业企业前期外,其余各年创投均集中于创业企业的后期项目,这种后移倾向自2010年以来表现更为明显。继而对创投不同倾向性进行原因分析,指出倾向后期阶段投资将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引导我国创业风险资本向创业企业早期阶段转移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卫田  万倩雯 《管理世界》2023,(4):100-119
政府资助虽然在企业(尤其是社会创业企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资助期后社会创业企业所面临的突如其来的资源约束引发了持续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挑战。通过长期深入了解中国西南地区某县政府资助的社会创业企业在资助期后的决策和活动,本研究构建了基于社会资本的社会创业企业持续双重价值创造整合模型。首先,我们明确了资助期后政府资助遗留主要包括资源传承和价值传承;其次,我们发现政府资助遗留更新了社会创业企业的价值观,并提出了在新价值观下对现有资源的审查机制;最后,我们丰富了对资源移动战略的理解,提出了4种资源优化战略,并强调社会资本是资源拼凑的核心要素。本研究对政府资助遗留影响、社会创业企业资源拼凑,及创业资源移动战略等领域做出了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债券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外部融资渠道,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债券市场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融资期限缩短、保护条款增多、高评级企业融资占比提高等。本文用抵押品均衡理论来统一分析债券市场的这些结构性变化。理论上,任何金融合约都可以看作抵押品和承诺的组合。不同于以具体资产作抵押的债务合约(如银行贷款),债券隐性地以企业未来现金流(内在价值)作抵押,对不确定性更加敏感。在制度环境未能充分吸收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为了应对不确定性,市场内生地调整合约和发行人结构:缩短期限、增加保护条款和提高利差、偏好更优质的抵押品(体现为高评级企业融资占比上升)。本文实证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可以解释中国债券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机制分析表明,平稳的政策保障可以增强企业内在价值预期的确定性,以及违约后抵押品处置的确定性,进而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本文进一步发现,企业对合约结构存在偏好顺序:高信用的企业倾向于保有控制权而缩短期限,低信用的企业则让渡更多控制权。本文的研究表明,通过更精准的宏观政策等政策保障,增强基础制度建设,将有助于金融强国建设,更好实现经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非正式制度视角,以2010—2019年度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地区风险偏好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风险偏好对企业并购行为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在风险偏好越高的地区,企业选择并购作为成长方式的概率越大。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工具变量以及双重差分模型(DID)缓解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风险偏好较高地区的企业更倾向于进行异地并购,所从事的并购项目风险更高;与风险偏好较低地区的企业相比,并购后取得的短期并购绩效虽无显著差异,但长期并购绩效却显著较差。最后,从影响非正式制度发挥作用的企业内外部治理因素角度进行的异质性检验表明,地区风险偏好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主要存在于非国有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正式制度建设较差地区的企业。本文揭示并提供了地区风险偏好影响企业并购行为的理论逻辑和经验证据,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非正式制度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作用,同时丰富了文化与金融领域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3.
资源整合依然是创业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然而现有研究一方面缺乏中国情境下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缺乏对资源整合影响因素的探究。本研究针对中国创业活动实践探究了投机导向对资源整合的内在影响,并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深入探究新企业创建期和成长期投机导向与资源整合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一方面表明新企业开展创业活动的本质即为追求市场机会,因而,无论新企业在创建期还是成长期其基本创业活动均为整合资源以追求获利机会。研究结论另一方面表明技术投机导向仅对新企业获得短期利益有帮助,而对新企业长期发展不利。本研究的结论对于发展和丰富中国情境下创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职业流动”视角关注CEO群体一种被忽视的先前经验——先前创业经验,并探讨其对CEO随后战略决策的影响。基于组织烙印理论,本文认为CEO先前创业过程中所经历的强资源约束情境,影响了其信息处理机制,使其偏好新颖的资源配置决策。个体的信息处理机制会在持续接触可靠信息后发生改变,基于此,本文进一步引出CEO行业经验及政府政策导向这两个可能影响烙印衰减及加强的机制,探讨其对CEO先前创业经验影响战略决策的边界条件。研究以2009-2018年中国创业板三个行业企业为样本,对上述观点检验后发现:CEO先前创业次数越多,其所在企业资源配置方式越新颖;CEO在现任企业所处行业的工作经验弱化了主效应关系,而政府鼓励创新创业活动的政策导向则强化了主效应关系。本文识别了中国情境下既有企业与创业企业通过个体职业流动而产生的互动现象,并通过既有企业战略决策阐释了创业烙印的内涵,推进了蓬勃发展的职业流动视角下的创业研究。本文为创业者的职业生涯管理、既有企业的雇佣政策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5.
转型经济背景下,大企业战略性内部创业被认为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京博控股集团2010~2022年的战略性内部创业实践,运用探索性的纵向案例研究方法,开展了整合内部创业理论与制度逻辑理论的共演研究。研究发现,转型经济背景下大企业开展战略性内部创业,关键在于实现创业“机会—资源—制度”动态整合框架下的适应性共演。具体而言:(1)在利用导向的内部创业阶段,由母体组织和内创单元共同推动“发现型机会开发—突破式资源行动—制度逻辑转型”的适应性共演,突破创业资源不适配的障碍;(2)在探索导向的内部创业阶段,由母体组织和内创单元共同推动“创造型机会开发—延拓式资源行动—制度逻辑发展”的适应性共演,发挥创业资源调用的优势。本文由此构建了战略性内部创业与制度逻辑变迁的两阶段共演模型,该模型一方面解释了大企业如何通过变迁主导制度逻辑,保障内部创业“机会—资源”有效互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大企业通过内部创业推动主导制度逻辑变迁的组织更新过程。研究在做出交叉理论贡献的同时,也为我国推进大企业内部创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工业迅速发展,"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台湾创新育成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台湾地区经济的腾飞,其成功的运作模式和经验值得大陆高校借鉴学习。该文通过阐释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分析当前大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所出现的问题,诸如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通过借鉴台湾创新育成中心的模式特点和经验,提出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选派师生赴台交流学习、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建立各大高校创新育成中心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杨佳  陆瑶  李纪珍  薛芮 《管理科学》2022,25(11):43-68
中央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以数字技术驱动金融的高质量供给,使资金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本文运用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提升创业概率,其中信贷业务对创业的促进作用最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的影响渠道是缓解个体融资约束,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和传统金融发展落后地区中表现尤甚.但是上述作用影响存在地区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只集中在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其次,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人们之间信任程度越低、风险偏好越高时,数字普惠金融对创业的促进作用越弱.此外,本文还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存在“数字鸿沟”现象,其对受教育程度低和年老的个体创业的促进作用影响更小.上述发现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但是其经济效应存在局限性.本文的政策建议是,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政策时,要完善地区政策配套实施,因地制宜,推动金融同经济的均衡发展,为畅通国内国际大循环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8.
随着创业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加大,创业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被广泛关注。创业过程是商业机会、创业者和资源三个要素匹配和平衡的结果,商业机会是创业过程的核心驱动力,创业者是创业过程的主导者,资源是创业成功的必要保证。创业者的行为和决断力决定着创业企业在变幻莫测的经济环境中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生产制造和资本投资是国民经济两大关键部门,近几年国内企业资本表现出强烈的资本投资偏好,其国际创业资本流向如何,是坚守生产制造的本位还是选择资本投资领域?资本流向的受制因素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很多研究指出,中国生产型企业"走出去"主要是为了销售国内生产的货物,本文则尝试突破销售领域的边界,探索在其掩盖下所隐藏的国际创业资本流向偏好。通过对沪深两市A股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随着制度距离顺差的增加,工业企业的国际创业资本倾向于流入资本投资领域,而制度逆差的国家不具备良好的制度保护和健全的资本市场,以至于进行资本投资的动机并不强烈;(2)在企业所有制性质的调节下,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随着制度顺差增加会有着更加强烈的资本投资倾向;(3)在冗余资源的鼓励下,相比国有企业,制度顺差是一种动力,促使民营企业对于资本投资领域有着更弱的偏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9年10月30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创业板上市的355家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风险投资介入中国创业企业的偏好及其方式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在投资偏好上,当风险投资距离创业企业很近,或创业企业有财务性竞争优势时,即拥有负债不付息与负债赚息的盈利模式时,风险投资介入创业企业的可能性更大;(2)在联盟介入方式上,当风险投资距离创业企业较近,或当风险投资距离创业企业较近又同时拥有创业板IPO的经验时,或当风险投资与承销商是母子公司或财务顾问等利益关系时,风险投资单独投资的可能性更大;(3)在同一风险投资重复介入方式上,当风险投资介入后创业企业上市所需时间越长,或当风险投资距离创业企业较远,或当风险投资越成熟,同一风险投资再次介入的可能性越大;(4)在不同风险投资分批介入方式上,后期介入的风险投资更年轻,但介入价格更高、投资额更大、持股比例更低,说明年轻的风险投资通常不轻易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更多地搭载成熟风险投资的"顺风车"来分享投资收益,但同时付出的代价也比前期介入风险投资的要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