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爱阅读     
我爱阅读,妈妈给我的零用钱,我都攒起来买书;每逢生日,爸爸问我要什么礼物,我总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书!”一有时间,我就钻进房间看书,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黄侃读书治学的方法作了探讨,全文分为六个部分:一写黄侃藏书的特点;二写黄侃读书治学从目录学入手;三写黄侃读书治学有很强的计划性;四写黄侃采用博览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读书;五写黄侃读书无不施圈点;六写黄侃读书善于思考,并注意总结规律。  相似文献   

3.
周远斌 《社区》2008,(29):8-9
钱钟书虽然学贯中西,但在治学上他所钟情的还是中国传统的路径,《管锥编》最能体现这一点。中国古代治学重随时心得,故各种形式的治学札记盛行;但随近、现代文化的转型,写读书札记的这一传统治学模式淡出了,渐代之以格式化著述。《管锥编》是钱钟书读书心得之结集,仍以札记体成书,显然没有迎合时代性著述风气,而是选择了传统的治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毛周林 《社区》2010,(17):7-7
尽管今天已经步入网络时代。大家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然而并不能排除还是有很多人依靠读书来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知识面的。说起读书,必然谈到读书方法、读书方式、读书习惯。许多名家也曾经写过这方面的文章:鲁迅有《看书琐记》,唐弢有《读书有感》,叶圣陶有《读书的态度》,周作人有《人厕读书》,林语堂有《读书与看书》,老舍有《读书》,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的家书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伦理教育思想,尤其是他对子弟的治学伦理教育思想更是别树一帜,被当时的士大夫奉为教子的圭臬,对今天的治学伦理教育也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曾国藩的治学伦理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读书以明理;二是治学贵立志有恒;三是治学宜守一“专”字诀;四是治学与修身并进。  相似文献   

6.
朱熹训导门人读书,曾总结出一整套方法。演绎朱熹教导,可得出入、通读、参读、复读、计量、购读六法。出入法讲究虚心接纳与批判性阅读的结合;通读法讲究字求其训,句求其旨,未得其前不求乎后,未通乎此不志乎彼;参读法强调文本与语境的关系,讲究参照阅读,忌孤立看一种书;复读法强调选择一种或数种书,反复读,终生读,将书中知识据为己有;计量法讲究海量阅读,以强化读书训练效果;购读法虽非严格意义的读书方法,但与读书密切相关,讲究读书人为自己建构书斋,以储备知识信息。此六法均与朱熹教导神髓相通,对年轻学子读书学习,尤有助益。
  相似文献   

7.
李敖 《今日南国》2013,(10):42-42
我的本领很多,看家的本领是什么呢?看书,看书的巧妙各有不同。英国文学家、思想家、诗人Coleridge说看书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海绵型,读书的时候他可以把看到的内容全部吸收,然后又几乎原样吐出来;第二种是沙漏型,看了和没看一样,一无所获。只消磨了时间而已;第三种是滤袋型,精华的部分全漏走了,剩下的都是糟粕;第四种是大宝石型,他读书不但自己能够得到好处,还能把这个好处传播出去,使别人也受益。这种读者很稀少。很难得。  相似文献   

8.
斋缉 《山西老年》2012,(10):24-24
中国共产党内一直有着读书的良好风气,热爱读书乃至成为藏书家的"读书种子"大有人在。胡乔木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书迷"。据他的女儿胡木英回忆,胡乔木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他把看书当做了最大的乐趣,读书对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即"父亲的生活很简单,不工作的时候就看书,各方面的书都看,历史、自然、哲学、文学,古今中外的书都看,还有政治方面的书也看。”至于读书方法,胡木英说,她父亲看书很快,挺厚的书没两天就看完了;也有看得慢的,比如思想史、哲学方面的;“有时候父亲是几本书同时看,比如在床头、桌头扣下来,折起来的,就是看到半截的。”  相似文献   

9.
张之洞的《车酋轩语》包含"语行""语学""语文"三个部分,而有关治学、读书方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语学篇。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注重根柢之学;第二为学忌分门户;第三读书要博而约,约而博;第四读书不找借口,持之以恒。我们通过对《车酋轩语》治学方法的研究与总结,希望能给现代学人的读书与治学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张之洞的《车酋轩语》包含“语行”“语学”“语文”三个部分,而有关治学、读书方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语学篇。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注重根柢之学;第二为学忌分门户;第三读书要博而约,约而博;第四读书不找借口,持之以恒。我们通过对《车酋轩语》治学方法的研究与总结,希望能给现代学人的读书与治学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读书人中,我是一个很愚笨的人,虽然长期从事教学工作,也读过一些书,却都是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很难说达到了治学的境界;尽管在科研方面有一点城保,发表和出版过一批论著,但大都是抄撮之品,徒见笑予通人,哪有治学的体会可谈?不过作为过来人,把我在教学科研中的得失拉杂写出,对于青年朋友读书治学或许是可资借鉴的。我生长在湖南与广西交界的一个偏僻山村,小时读书并非为了治学,最多是自一个饭碗问题的轻松解决。所以当我拿着砍柴刀倘佯在崇山例降之中的时候,当我骑在牛背上仰望天空朵朵彩云变化而沉醉于通想中,读书得来的…  相似文献   

12.
立志与读书,是治学前的必要准备;治学的真谛是求真、求深、求创新;为文要有真性情,这便归结到做人.文品即人品,文学即"人学".  相似文献   

13.
阿忆 《社区》2008,(8):15-15
不知从何时起,养成枕上读书的习惯。每晚睡前非要在枕上看会儿书不可,哪怕是凌晨上床,也要先看上十来分钟书,方可安心入睡。因为有睡前读书的习惯,因此我的床头总是堆满了书籍,小到杂志,大到砖块厚的名著,什么都有,而且摆放得毫无规则,或者歪歪斜斜拥挤在床头柜上,或者零零散散地落在枕边。再加上看书时,我又喜欢在书上随手加上自己的看法,或是随手记下自己的评论感想之类的,因此,床头还杂乱地搁着一些纸笔,用老婆的话来说,这床实在像个狗窝。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评先奖优工作应注意八个问题。在标准上,要坚持成绩与效益结合;在内容上.要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在途径上,要坚持政府奖励与社会奖励结合;在方法上,要坚持自荐与群众评议的结合;在形式上,要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在规模上,坚持重奖和分层次奖;在时限上,采用长奖和即时兑现奖;在目的效果上,注重扶持骨干和培植新人的结合,以充分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读书,是人们取得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要读书,即须了解书的情况,掌握读书的要领。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书刊资料中,一个治学者欲能抓住要领,以有限的时间取得较好的读书效果,就必须懂得一点目录学知识和依靠图书目录的指引。清代学者张之洞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①著名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在谈到自己的治学经验时也曾指出,读书要“从目录学入手”。他说:“肖何入关,先收秦图籍,为的是可以了解其关梁阨塞,户口钱粮等。我们作学问也应如此,先要知道这  相似文献   

16.
康熙皇帝一生酷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他读书治学的目的在于修身、治国、平天下,因此在读书治学上留下许多宝贵财富,如应从小立志,矢志不渝;读书需明理为先,务实为本;读书治学贵有恒心,当循序渐进;读书须勤,勤能补拙;善思考,不为书所愚;当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  相似文献   

17.
张栋 《社区》2012,(2):4-4
司马光珍惜书籍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藏书甚丰,据说,各种书籍总数在万卷以上。他读书甚勤,但这些书仍簇新如故。原来,司马光对书非常爱惜,他每次看书之前,一定要把几案擦拭干净,把书放得端端正正的,然后坐下看书。他还专门做了一个木制方板,每当他要一边踱步一边看书时,  相似文献   

18.
时艳春 《新天地》2011,(11):131-131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能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臣.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营造氛围,让读书更快乐;教给方法,让读书高效率;养成习惯,让读书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宝华是我们学校的校长,可是很少有人称他为“孙校长”,通常称其为“书生校长”、“书迷校长”。他虽然身为校长,但既不擅酒场应酬,也不喜人际交往,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每次到他的办公室,看到他不是站在书橱前找书、翻书,就是伏在书桌上看书、奋笔疾书。他不仅自己是书的崇拜者、迷恋者,还倡导全体教师读书。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他每次都强调:“多读书才能教好书;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没有爱读书的老师就没有爱读书的学生;只有多读书,你才能读出先进的理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朱熹关于为学的论述颇丰。他认为做学问的人一定要在究理、读书、居敬上下功夫 ,而治学的方法计有六条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及居敬持志。朱熹的这一读书治学的经验对我们当今的求学者依然有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