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老子是先秦重要的思想人物,他表面上用《老子道德》的独语体来表述一位孤独者的心语,但实际上这本书蕴涵着潜在的对话精神。老子的人文智慧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来与世界交流,与人民沟通,与孔子的教喻有所不同,分属中国古代思想不同的言说与表述方式,从思想对话的角度去理解老子,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面对当代社会人性解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规训方法论必然导致道德滑坡和德育危机。倡导自主、平等、共生的对话方法论成为德育的必然选择,它强调人性的未完成性、自组织性、差异平等性,德育的目的是满足具体人的生命尊严和生活幸福,对话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人之为人的生命存在形式、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是当代作家中创作风格变化最为多样的一个 ,其创作历程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本文通过对王安忆创作历程的透视分析 ,从中梳理出其创作思想、小说观念沿革变迁的痕迹 ,从而探寻其创作发展变化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5.
一部好的文学史不是一劳永逸地静止存在,它始终处于完善、补充、淘汰、新增的过程中,以文学的发展、进化和开放的格局作为內在依据而不断推陈出新.美国文学史与西方(欧洲)文学史一样,虽然相对稳定但仍受到当代性的挑战.美国文学史应对当代性的挑战,不仅仅限于那些权威性著作的范围,更重要的方面是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各种不同流派文论的诞生,一个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文学评论与文学史编写的热浪悄然涌现,它们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往单一的独语式的文学史模式而重构了一个多声部的文学史体系.其主要特点就是不再以大历史式的框架来通达文学发展的全景,而倡导一种个性化的、专题式深入研究的方式来突破被他们视为教条古板的局限.所有这些,表明了美国文学史的写作正向纵深发展,呼应了当代性的时代要求.这种以人文精神为立足点,以当代的眼光为基准,以不同文学形态为对象的研究方法,根本性地解构了以往独步天下的传统文学史格局而呈现出百家争鸣、众语喧哗的复调态势.美国文学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独语走向喧哗,经当代性反思而前行,形成了一种多元文本模式互补、并存的趋向,在整个西方文学史申相当突出.美国文学史撰写的成功经验无疑给中国编写的美国文学史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6.
比照社会转型,一种对文化形态转变的理解和思考应运而生.新媒体的普及使原有文化秩序中时空意义发生了转变.网络空间的文化重组,带来现实生活中的意义重构.在文化自觉观念引导下的中国意识的构建,成为当下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动力基础.文化转型首先是人对自然界态度的转变,即从对自然无所畏惧的探索和利用,转变到以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去思考人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文化转型必然要在人心或心态上去做文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当代美学史学层面历时性展延和演进为纵轴,以美学自身文化层面共时性规范和厘定为横轴,以当代美学精神层面超时空路向和模式为曲线,描述了当代美学话语从分化到整合的嬗变,预示了美学经历了形上与形下、主体与客体、本体与实用的分化及由此产生的对峙和裂变后,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将会出现崭新的整合的审美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8.
“汉学主义”讨论有众多学者参与,但以周宁和顾明栋最具代表性。国内学人往往注意到两者理论的相同层面,却鲜见对二人观点之区别做出深入的辨析。实际上,基于对“汉学”概念理解的不同,周宁版本的“汉学主义”基本是对西方汉学研究领域内“汉学主义”现象的展示与批评,兼及对于中国学界盲从西方理论的批判。而顾明栋版本所提出的作为理论范式的“汉学主义”则将一种原本局限于汉学研究领域内的文化现象“超拔”为一种中西文化交互关系的普遍范型。然则顾著的做法却使得其自身的理论建构出现了一种内在危机。这一危机一方面证明作为异质文明对话模式的汉学主义范式的失效,而另一方面则显示出一种对于新型对话模式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在步入一个全面的转型期,文化的转型与冲突又是当代社会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论述了中国文化追求的现代化转型的总体性特征,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文化的冲突,特别是文化价值层面上的传统与现代、经济与道德、公平与效率、个体与集体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论述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治理,根据历史阶段将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划分为封建主义和皇权主义两种模式,在此基础之上论述了两种国家治理模式形成的宏观历史环境及其微观运行机制,分析两种国家治理模式的特点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指出两种国家治理模式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进而在此基础上探讨两种国家治理模式转型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领导权理论是拉克劳、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拉克劳、墨菲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有两种社会历史观念,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观念,另一种则是领导权理论所体现的社会历史观,它突破了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逻辑;而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中,首先是列宁提出了政治领导权的理论,尔后葛兰西则进一步提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理论.拉克劳、墨菲正是在列宁、葛兰西的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领导权概念.他们超越了列宁的政治领导权和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走向话语领导权,完成了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哥白尼式革命,颠覆了社会客观性和历史必然性的观念,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阶级斗争论,表现了一种随机性、偶然性、非决定性的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12.
论法定权利的实现——以法社会学为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定权利的实现是抽象的法定权利在现实社会中的再次认同,属于法定权利的第二次飞跃。在法社会学看来,法定权利在其实现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权利立法的超前、设定权利的法律规则不完善,以及权利实现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等是阻碍法定权利实现的主要障碍。为实现法定权利,需要慎重对待权利立法以防止权利泛化;需要认真对待法定权利救济以防止权利霸权化;需要加快经济发展以达到法定权利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实践表明,外来文化只有与传统结合才能产生生命力,而文明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恰在于融合外来文化的能力,中国现代法治必将在对传统法律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中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明显不足,表现出自利化、人治化和低效化。政府行为公共性不足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因素,分析其成因并从政府官员公共行政意识的培养、政府行为模式根本转变、行政法律法规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政府公共行政生态环境的优化以及电子政务建设力度加大等思考路径,探讨规避政府行为公共性之不足。  相似文献   

15.
从私人性到公共性——论公共权力的属性和归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圣中 《东方论坛》2003,(1):100-109
本文试图从权力的两重属性(即私人性和公共性)来梳理权力的内在运行法则.本文认为权力的私人本能性是促使权力不断占有社会资源的动力,而社会资源的稀缺就会造成资源占有者对缺乏者的支配.这种支配性权力就是控制权.与支配性权力相对的是个人自主性的行动权.正是行动权(包括人的行动和言语)赋予了个人自我展现的能力.按照私人性逻辑生成的公共权力将会对社会道德责任造成严重的压力,所以本文提出应该以公共性为价值目标用行动权、制度公共性等概念来重新解释和构建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深刻总结中国传统法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以其敏锐的战略眼光 ,提出了一系列深刻丰富的法制思想 ,为我们指出了中国传统法制转型的基本目标和具体途径 ,邓小平法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法制转型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以一种多元的视角审视本土历史与现实境遇,在深入发掘法治"孝公难题"的现代解答吁求、法治建设内卷化祛离及化约公民"伪违法"悖论的多重背景下,交叠证成了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代转型的急迫性,清理了法治建设的思路障碍,以期为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转型提供坚固的正当性前设。  相似文献   

18.
论经济法法律责任的法理学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我国法理学对法律责任的一般理论描述出发,考察和分析经济法部门对该理论的吸纳和发展的情形,指出其局限和缺失,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对经济法法律责任问题进行了客观描述。  相似文献   

19.
企业信息公开民事救济手段稀薄且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的客观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信息公开民事救济效能的发挥,应进一步完善。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和立法实际,宜建构法定民事责任制度,主要依据行为人主观过错和行为不同,将企业违法公开信息行为划分为公开瑕疵信息、公开缺陷信息和欺诈公开信息三种情形,并据此分别设置撤销交易并返还对价、赔偿损失和支付惩罚性赔偿金三种责任形式。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法制现代化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转型对法制现代化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法制现代化对社会转型也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这一互动进程中,晚清至民初法制现代化经历了启蒙期、发生期和徘徊期三个阶段,具有明显的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