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游仙"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仙"作为道教的一种行为方式,当其大规模出现在诗歌里,并成为诗歌意象的时候,已褪去了宗教意义上的迷狂,具有更多的文化蕴涵。这蕴涵有时表现为非现实层面的精神逃遁,有时表现为现实层面的文化追求。但不管怎样,诗歌中"游仙"意象的文化功能却是显见的:首先,它的存在为个体自我提供了一个寄托的精神场所。其次,它的存在为诗歌创作拓展了艺术表现空间。最后,它的存在还为我们解读道教教义提供了形象材料。  相似文献   

2.
建安诗歌中运用风这个外物景象较多,而且都着上了诗人强烈的悲凉慷慨之情,由此构成"悲风"意象.建安诗歌的"悲风"意象具有抒情的多样性和形象性特征.这一意象的形成与建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追求密切相关."悲风"意象是建安文学的特色之处,也是建安风骨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个体体验属于个人独特而不可复制的经历,不同的体验会带来不同的社会认知,也会带来不同的人生思考,而顾城自小而大的独特成长和经历则促使其不断地追寻自我。从幼时开始思索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渴望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而成长环境的变化以及时代与社会氛围的影响,让顾城逐渐在生成文化自我的同时走向了一个反文化的自我,抗拒社会文化对自己思维的统治,在反叛中执着地追寻着自我。出国后的异域体验,让他在多元文化的映照下重新进行自我的定位,在东西方文化中重新审视自我,体味生死,追寻终极的自我,最终形成自我的消解。顾城自我观念的生成与流变,既是时代与社会变动中独异的文化样本与标志,也是一个个体努力寻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终极探索。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非压抑性文明论,以对弗洛伊德压抑性文明论的批判继承和创造发展为基础,以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压抑性文明批判为核心,以重建非压抑性文明、实现人的爱欲解放为目标;本质上是人性———爱欲解放论。它对于克服工业文明带来的异化、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有重要启发意义;但本身也有局限性和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贺的诗歌讲究色彩意象的搭配,并素以纷繁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和浓厚的色调称著。多用通感的表现手法,其效果表现在"视觉与感觉"之间的串联和沟通相生。李贺诗歌色彩的运用,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比较显著的应属"意境"的营造、朦胧美和曲折美。  相似文献   

6.
王维诗歌中的女性意象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有些寄托了他的人生感慨,有些则是表现了他对女性之美的欣赏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这些女性意象的存在不仅表明了王维生活经历的丰富多彩和内心精神的健康活泼,而且对构成王维诗歌风格的多样性发挥了巨大功能。  相似文献   

7.
雪莱一生热爱自然,其诗歌中有很多自然意象。其抒情诗中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而且再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雪莱试图通过再现美丽自然构建人类的理想社会。他还在诗作中以自然意象象征自己的品格和追求,反映黑暗的社会,也经常使用冷色意象象征死亡和内心的痛苦。  相似文献   

8.
洪子诚认为北岛诗歌的质地是坚硬的,诗人于坚也把北岛的诗归入硬性诗歌类,他本人则属于软性一流,洪子诚和于坚的此种见解是在阅读北岛诗歌的过程中形成的.北岛善于把悖论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并进行概括,将理想世界的意象和现实世界的意象,公共、革命意象与私人意象,废墟意象与生机意象进行并置.这些具有异质性的相反意象互相冲撞、牵扯,在诗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张力,使其诗歌获得了坚实的力量.与此同时,悖论式的意象还可生成悖论漩涡,在悖论漩涡的挣扎中北岛实现了内心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意象,鹰多次出现在李白的诗歌中。这其中有喻人之鹰,有自况之鹰,也有运用典故中的鹰,更有狩猎场上上下翻飞的雄鹰。不同的鹰意象代表了诗人不同的思想意蕴。鹰已经成为诗人自我的外化。  相似文献   

10.
杜甫诗作中含有大量的舟船意象,从诗人的住行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角度,分析其诗中的舟船意象,发现杜诗中的舟船意象丰富了水上舟船的表现角度,伴随着水上行旅生发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深层意蕴上,杜甫为舟船意象赋予鲜明的家国关怀,使其彰显出宝贵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戴望舒诗歌中女性意象繁多,并有着单纯、善良、温情、忧郁、缅想的精神气质。正是这些女性意象,传达了戴 望舒对生活、理想、爱情及生命的看法和价值观念,使他在诗的审美中得以超俗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论"意象迭加"在庞德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庞德的诗歌创作中"意象迭加"手法的应用及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通过比较"意象遮加"在中国古典诗词与英美意象派诗歌中运用的异同,剖析了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原则及其所受到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虽然存在文化误读,但对当时英美意象诗派的发展和繁荣仍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戈麦把自己的诗歌自喻为“黑雪的文字”,这些文字既沉重又轻灵,既忧郁又快乐,是一种矛盾的存在,一方面浸透了诗人的向往、梦幻和全部生命的能量,成为了一种充满生命气息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是一种沉重的舞蹈,烙上了痛苦的底色。这是一种美丽的文字,也是一种绝望的文字。在“黑雪文字”的背后诗人大量描写“死亡”,并由“死亡”意象串联起生命幻象、人世图景和心灵的追寻,用诗歌、用生命弹唱了一曲“世纪末”的哀歌。  相似文献   

14.
当代山东籍诗人王耀东已有<在历史的眼睛里>、<失去的彩韵>、<不流泪的土地>等九部诗集问世,属于"新乡土诗派"之列.该乡土诗篇形式优美、意象丰富.其中的"泪水"意象或虚化,或实指,或虚实结合,是诗歌主体精神的物化与显露,寄寓着诗人的乡土请结、家园意识和悲悯情怀,其审美价值和认知意义较为深远.但同时,其诗篇在诗艺美的彰显中也有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5.
论阮籍诗歌中的鸟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中国穿越题材影视剧创作存在值得警惕的局限:因为缺乏科幻精神和科幻氛围,极少有穿越未来的作品;热衷于翻拍,显示编导原创能力萎缩;从整体结构到细节、从情节设置到人物性格刻画、从部分场景到局部画面都存在大量复制,致使穿越剧呈现模式化、低俗化倾向;颠覆、改写历史可能导致"娱乐至死"。中国穿越剧作为对现代性的另类体验,要突破这些局限,就必须蕴含审美意蕴、伦理价值和终极意义,而不是成为纯粹供观众消遣或者猎奇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一书中包含着深刻的人与自然观。依照弗洛伊德理论 ,人与自然的冲突起源于原始本能的“放荡不羁”,所以 ,要发展文明必须压抑性欲。但马尔库塞认为 ,对性欲的压抑不仅不能促进文明的进程 ,相反却隐藏着严重的人与自然的危机 ,对爱欲的约束最终将摧毁自然及人类自身。因此 ,要发展文明 ,只能通过对爱欲的解放 ,从而解放自然 ,最终达成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8.
英国18世纪下半叶时期出现的伟大诗人罗伯特·彭斯创作了许多基于苏格兰文化以及当地地理背景的诗歌,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苏格兰艾尔郡人,苏格兰当地的自然地理特色都融入了其诗歌之中,构成了一组奇妙的对立的空间。在其诗歌中反复出现了他家乡的高原、山谷、河流的意象,以及远方波涛汹涌的大海,这几个对立的地理空间共同构成了诗人心中所热爱的家乡与异乡、平民生活与上流社会、自由浪漫与冰冷现实的对立。  相似文献   

19.
意象派强调在诗歌创作中"意象"第一,而创作"意象"的主要技巧为"意象并置",这一技巧最早出现在日本俳句和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派诗人通过创新将它发展成为意象诗歌或是现代派诗歌的主要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太阳意象不仅出现的次数多,而且涉及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的太阳崇拜,后来逐渐衍生出皇权、家庭温暖、时间短促、离情别恨等多种含义.太阳意象的形成、演变深深寄寓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成为古代文人喜用善用的文学意象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