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依法执政是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和时代体现。政治文明主要包括政治主体文明、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等构成要素;政治文明与依法执政的内在关系决定了依法执政的各个构成要素如依法执政主体、依法执政理念、依法执政体制、依法执政方式等都必须体现政治文明的要求。但是,在我国,依法执政与政治文明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二者之间不是一般的单向要求,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领导力量,政党文明对整个社会的政治文明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依法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正确理解党的领导、依法执政、政治文明三者之间的特殊关系,既要遵循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理论联系实际、尊重中国的现实国情。  相似文献   

2.
论民主执政     
十七大报告以“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作了全面阐述,内容十分丰富。其亮点之一就是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在当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以民主的价值观作为执政建设的价值导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民主本质。  相似文献   

3.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相统一的,实现二者统一的关键是党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由党的领导和执政的性质决定的,是党的领导和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条件,是党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体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遵循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4.
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执政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统一。依法执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依法执政意味着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这种转变又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党的执政理念决定了党必须做到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要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能力,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和执政地位,必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特别是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四全会提出的“依法执政”理念表明我党对执政党发展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其意义已经超出了通常的政治和法律范畴,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这一观念的提出经历了“人民司法”、“依法治国”等发展阶段,是我党几代领导人追求真理,不断探索的结果。“依法执政”观念的提出,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公民政治参与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民主的重要标志之一。公民的政治参与从巩固现有的政治秩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巩固共同的价值理念角度加强了党执政的合法性,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8.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本文阐述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意义及时代性和紧迫性,并就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以彰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从法哲学的视角看,这一理念体现政治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其逻辑起点是民主政治的完善。其落实的关键在于行政依法与保障机制的建立,而权力的实施得到监督是依法执政的切实保障。显然,这一过程正是政治民主化的逐步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转变执政方式,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执政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就执政方式进行了不懈探索,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不断深化。一、实现由人治型执政方式向法治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依法治国思想可概括为:治国安邦,要实现从个人到制度、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建设法治,要处理好民主与法制、执政党与法、权力与法三对关系;厉行法治,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些思想解决了为什么要实施法治,如何建设法治,如何推行法治等重要理论问题。坚持邓小平的依法治国思想,对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德刑并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当前我国的治国方略,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德治的紧密结合.道德建设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社会成员,在治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德治是完全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既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又继承和发扬了我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优良传统.实施"以德治国"不会影响"依法治国",也不会导向"人治".  相似文献   

13.
剖析了法治的科学内涵。指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必须准确把握依法治国的含义 ,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增强全体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重视法治的制度性条件建设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的治国思想前后有很大的变化。前期他主张贤人治国,后期则主张依靠法律治理国家。柏拉图的治国思想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体现了一位哲学家对真理的热爱与执著。重新考察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原则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是制度建设。环境保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执政党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工作,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该文阐述了环境保护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环境保护与人民当家作主,环境保护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及建设文明社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略论政党合法性视野下党必须树立的三个基本执政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的取得并非轻而易举,而且其保持也决非一劳永逸。因此,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其合法性,就必须胸怀忧患意识,牢固树立三个基本执政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争取最广泛的合法性资源;实现执政方式的法制化,为维护执政合法性取得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相似文献   

17.
关注民生幸福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和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执政理念上均体现了幸福本位的一脉相承,克服了以物为本的局限性,用价值理性抗衡了工具理性的过度膨胀,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本位执政理念的跃迁。  相似文献   

18.
儒家所设计的“小康社会” ,其政治前提正在于它是一个制度社会 ,其政治运作的根本是“礼治”。“礼治”是包含了“德治”和“法治”两种因素在内的综合性结构。可以说 ,礼治以德为本 ,以法为用 ,德法体用一源 ,是统治者实现人治的工具。儒家所开创的礼治话语在中国古代社会作为政治统治的依据 ,其影响极为深远。但在中国近代 ,因西方民主话语的冲击 ,其正当性、合法性遭到了普遍的质疑。我们认为儒家礼治话语传统在精神上是专制主义的 ,并不意味着它一无是处 ,也不意味着它不能参与对现实的指导和对未来的建设。但儒家礼治传统要在现代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必须实现其根本性的转换 ,以使其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衔接  相似文献   

19.
公民是民主国家中拥有公民身份的人。公民意识是公民自身对其公民身份的理性认识与价值认同。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教育活动,以使公民获得对社会主义公民身份的理性认识与价值认同。公民意识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的重点内容是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理念,中心任务是培养公共理性,宏观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有机体,政治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中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都体现着一种政治文化的理念。本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视角,从什么是政治文化和政治文化建设入手,对当前我国政治文化的现状和如何发挥政治文化的作用等对政治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