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有两方面工作可做。一是根据现代科学的新发观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经验,从内容上丰富它;二是调整理论的组合结构,从形式上更新它。相比较而言,前者更为重要。本文所提的“就是工具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之命题,想在唯物史观的内容上作一点探索性工作。人们要问,唯物史观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工具又怎么会成为它的对象和范畴呢?这是因为没有工具便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不懂得工具就不懂得人类,工具与人类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前进的社会。改革在当代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占有全局性的位置。本文择要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社会主义各国改革的主要实践,并且着重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问题作一概略探索。通过这些材料,说明一个问题:改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3.
“改革”也许是今天人们使用最频繁的一个概念,这一现象表明,风行于国内外的改革潮流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但是,“改革”这一概念及其理论问题尚未引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有重视。以往的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存在着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没有论述“社会改革”问题,甚至不见“改革”的字眼。有的只是在论述“社会革命”和批判  相似文献   

4.
论唯物史观的交往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在谈到唯物史观时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列宁这一论述,着眼于生产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确实抓住了唯物史观的真谛和实质。然而,认识并不能到此为止,因为在唯物史观中,与生产相对的交往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们共同构成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如果不深入地研究交往,必然会影响到对唯物史观理解的深度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江丹林在1992年第4期发表如题文章。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引经据典的论证。文章认为:从性质上看,交往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个人、阶级、社会集团、国家之间物质、精神上互相往来、互相作用、彼此联系的活动。物质交往决定精神交往。交往是与生产相对应的范畴,它与生产关系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而“交往形式”、“交往方法”、“交往关系”这三个范畴含义是相同的,都是指生产关系,因此,交往与上述  相似文献   

6.
新技术革命与社会改革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的理论工作必须对此作出马克思主义的概括和总结。本刊近两年以来开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改革理论”讨论,就是试图作出这种概括的尝试。这一讨论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当前的改革是必要的,因而得到了哲学社会科学界和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时空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的一些著名哲学家,都曾撰文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由传统的唯物辩证法的领域贯彻到人类活动的领域,时间和空间有其社会特性;①社会运动有其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历史唯物主义要从人类历史活动的角度探讨社会时间、社会空间和人的活动三者的不可分割的关系;②传统哲学教科书的时空观由于过分强调时空的客观实在性,完全撇开来自人、人的经验和人的实践活动方面的主观因素,从而把时空绝对化、抽象化。③从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随着实践唯物主义和主体性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中总体地位的确立,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8.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主要是经济学意义上量的规定,即劳动生产率,同时,"正是它的哲学社会意义上的质的规定在资本主义这一特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表现,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特征和历史地位"。这就是说,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力基本上是量的分析,而哲学社会意义上的生产力只是对经济学意义上生产力的质的规定。利益范畴则包含了生产力的经济学含义和社会历史观的含义。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生产力是实现利益的手段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 我在自己的论文和论著中曾多次谈到过创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并主张直接用“创造唯物主必”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未能展开具体阐述。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为根据,对这一问题做一次较为全面的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同仁的重视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实践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是国内哲学界近年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讨论,学术界逐步形成共识:实践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是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个提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实践何以能够成为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理论界对此还缺乏系统而深入的论证.本文拟就此作些思考,希冀有助于这方面研究的展开.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研究改革的哲学内涵,从五个方面诠释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改革的哲学内涵:其一,从理论依据和社会根源看,改革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其二,从社会性质与变革对象看,改革是社会基本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具体制度或具体做法的主动变革.其三,从运动状态与变化形式看,改革是社会量变与部分质变.其四,从社会主体与实践要求看,改革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重要内容与基本形式之一.其五,从理论体系与逻辑结构看,改革是与革命既对立又统一的基本范畴,两者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社会矛盾范畴,共同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2.
唯物史观重要范畴新观点述略王孔雀最近几年来,哲学界就唯物史观若干基本范畴的涵义和实质展开争论,提出许多新看法,现述略如下。一、对生产方式的新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生产方式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含义是指生产力的利用方式。生产方式的内涵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  相似文献   

13.
一、 “社会”概念的现有规定及其适用范围 什么叫社会?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书中写道:“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简言之,社会就是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合体。不难发现,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社会”,实际上只相当于“社会经济形态”的意思,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概念。但是,罗森塔尔等人在编写《简明哲学辞典》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对  相似文献   

14.
一众所周知,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作了如下的表述:“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1页)。这个表述虽然触及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这个核心问题,但在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尚有很大局限性的情况下,斯大林并未能从范畴的高度来把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因而人们不可能利用社  相似文献   

15.
社会活力问题一直未被学术界所重视。通过对改革开放实践的反思,应该加强对社会活力问题的探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平等竞争性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时代精神,也是根本的社会活力;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竞争性,要切实抓住其社会机制,按客观规律办事;社会活力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应具有突出的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人口基本概念及人口学研究中所涉及的基本范畴作简要介绍。一、人口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人口是人口学最基本的范畴,是人口学研究的客体。人口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规定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一谈到人口,人们要弄清是什么时候的人口,是哪个区域的人口;不同时代和不同区域的人口,在许多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其差异与所处的历史时代和地域条件有很大关系。人口具有数量和质量的规定性。人口数量泛指人口的规模、增…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民当前和今后一个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建设一个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里说的文明,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在我国,早在易经中,就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之说,用“文明”来说明社会状况。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于“文明”概念以科学的含义,用它来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重要著作中,把全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区分为“蒙昧时期”(相当于旧石器时代)、野蛮时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和“文明时期”。“文明时期”以商品经济的出现、阶  相似文献   

18.
在科学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当代,从社会实践中提炼、概括出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新范畴,是发展唯物史观的一条重耍途径。生产方法本应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但长时期未能引起哲学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以至于许多重要的生产方法处在分散的、具体的状态。这与当代实践的发展是颇不协调的。本文拟对生产方法的基本类型、特点、发展规律,以及研究生产方法范畴的重大意义,作一粗浅的探讨,以期引起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是职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反映行业之间,行业内部从业人员之间,从业人员与社会之间一些最重要、最本质、最有稳定意义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身评价的能力,能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职业行为,实现职业道德的要求。只有当它在人们的内心形成明确的道德意识,即形成善恶、义务、良心、荣誉和尊严等道德观念,才能使人们自觉选  相似文献   

20.
司法改革的唯物史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法与经济基础相互关系的唯物史观,对我国司法改革问题作了深入分析,认为司法改革的物质动因是我国经济基础的重大变革,司法应当根据经济基础的变革进行相应的改革,为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服务;应当树立科学的司法改革理念,包括司法改革应当立足于中国现阶段经济基础及其它社会现实等国情,借鉴但不完全照搬国外司法制度;制约司法改革的其它体制因素也应当改革;司法改革应当以公正与效率为终极目标,但公正始终应当居于优先地位,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