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翻译中的有意误译是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现象。它突出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扭曲和变形,是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契合点。在传统翻译标准看来,误译以失落和歪曲原文信息为代价,是对原文的不忠,成为攻击译者的重要依据。将Andrew Chesterman的四个翻译伦理模式融入到对我国传统译论的深入理解之中,完善误译研究,丰富了翻译批评方法,从而使人们对文化误译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更公正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解释学认为,林纾误译是由译者理解的历史性引起的.林纾的理解和他前理解构成了解释循环,林纾的创造是受到目的语文化视域和源语文本视域等前理解影响,使得林纾的翻译会有意无意地误译原作。理解的有限性同时也让林纾视域与目的语视域和源语文本视域等产生距离,因此林纾的误译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3.
林纾和庞德是英作中译和中作英译的先驱,他们为后人奉献了诸多价值颇高的翻译作品。其译作有一个相似点,即其文字和意象都与原文有较大出入,因此他们的译作一方面广受好评,同时也倍受译界的质疑。通过探讨“误译”的定义,结合历史背景,从无意识误译和有意识误译两大角度出发分析了林纾和庞德误译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在翻译史中,翻译的主要角色译者长期以来备受忽略,译者的主体性更是根本不在讨论范围之内;然而,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开始得到承认,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也逐渐提上了日程。本文将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林译小说"的独特性,并尝试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主观审美趣味分析译者主体性和林纾所从事的文学翻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林纾在翻译Uncle Tom’s cabin时,看似好像留下了三种关键性的"误译",即同名异译、删减基督教和增润"吁天",塑造了一个内涵完全不同于原著的汤姆形象。然而,这并非缘于通常所谓林纾不通外文造成的败笔,而是深思熟虑的有意"误读":为唤醒同胞而有意曲笔为之。事实上,中国近代小说翻译最初以思想启蒙为动力,同时受社会传统文化的制约,迎合当时接受者阅读习惯和情趣,包含了大量改制创作成分。不过,国人在翻译外国小说的同时,对西方文学从隔膜走向了解,逐渐通过选择、引进、吸纳,革新了中国小说,进而萌育了现代翻译观念。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在人类的文学翻译实践中,出现误译是在所难免的,总的来说,误译又可分为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种,无意误译是由于译者的大意或能力有限造成的。而有意误译则是译者有意为之,本文将从操纵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其原因并从多方面探讨其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化意象的有意误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 ,必须探讨文化意象的中译英问题。文化意象从一个载体转到另一个载体 ,难点在于译者既要准确表达原文的词义 ,又要使读者了解中国文化背景和理解隐含之意。如何克服翻译中的各种障碍与困难 ,看待有意误译的代价与价值 ,是文化研究中 ,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林译小说是林纾的主要文学业绩,也是其文学活动中最受重视的一部分.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有着多重身份:译者,读者,作者.林纾作为不懂外语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充当读者和作者的身份.结合文学批评中的接受美学理论,以林纾的读者身份为切入点,从读者的主体地位和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两个方面来探讨译者的读者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的翻译家林纾开创了外国小说评介的先河,但其译作不尽完美,受到了鲁迅、刘半农等人的批评,钱锺书也撰文指出林纾的翻译是讹译的代表。正因为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后人对林纾的印象贬大于褒。使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来描述林译作品所呈现的特征,可引导人们对林纾进行合理的认识、公正的评价及客观的研究。通过对概念的系统论证和对现象产生根源的探究,指出了运用“林纾现象”这一概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误译看文化与翻译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误译现象体现了文化与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误译的产生是由于主体文化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和制约造成的 ,误译又有利于拓展客体文化和充实主体文化 ,对加强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促进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翻译作为话语的一种形式,有着文化建构的功能。而任何时代都有对话语进行制约的“知识型”。受所处时代“知识型”的影响,林纾的翻译采取了对翻译文本加以选择、翻译中予以删减或对言说方式进行改写等策略,从而保证了其译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从鸦片战争以后到五四运动以前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产生的萌芽期,其中翻译文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林纾一生翻译的一百多部文学作品中,有十四部是儿童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萌芽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林纾当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文化背景,决定了其与现在不同的儿童观、翻译观和文学观.  相似文献   

13.
不审西文的林纾翻译了大量的西洋小说,这些翻译小说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被冠以"林译小说"之誉。这些译作大部分都有译者所作的序、跋,它们最能够反映出译者的翻译思想。透过这些序、跋可以发现,林纾有着明确的翻译思想。具体地说,这些翻译思想包括"警醒国人、救国保种"、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呼吁改革和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亦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规范的束缚,林纾的翻译也不例外。本文在扼要概述图里翻译规范论后,从图里的首要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三方面解释了林纾翻译的合理性、必要性;同时也证实了图里翻译规范论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林纾翻译作品中大量的副文本,包括标题、副标题、序、跋等,有助于研究林译翻译动机。林纾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在其翻译作品的副文本中清晰可见。唤醒国人、救亡图存是林纾翻译外国作品的主要动机。甘做警醒同胞的"叫旦之鸡"、倡导学习西方的"备盗之方"、承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张振兴民族实业,是林纾翻译爱国动机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的翻译理论来考察,林纾的译文往往被指责为"不忠""误译";但把林纾的翻译置于以勒菲弗尔为代表的操纵理论下考察,林纾的"不忠""误译"正是当时意识形态、诗学、赞助者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林纾与台湾     
近代福建名人林纾曾先后三次到过台湾,台湾的经历给林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梳理林纾的寓台经历和其涉及台湾的文献资料,除了对林纾生平事迹的考证有一定价值外,其中也包含着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胡庚申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系统地解读林纾的翻译特色。借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原理,就林纾对内对外的适应、选择进行介绍和阐释。就内而言,分析林纾如何在低级需要、高级需要和能力层面进行选择性适应;就外而言,重点讨论林纾如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中的社会、时代需求和民众需求并选择翻译。以期对林纾的翻译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试图为翻译评价提供一些新的有价值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近代福州三巨人的林纾与林则徐、严复,都是心系国家,深明民族大义的名家。五四时期,由于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将新青年同路人和先驱者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敌人。以致后来将他视为反对新文化运动的玩固的守旧派。这是严重的历史歪曲。其实无论他早年的维新主张,中年后大量翻译外国小说,还是晚年为传统文化辩护,都是秉承了华夏赤子保种爱国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立场。精神脉络是统一的,而不是互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20.
林纾和庞德是翻译界的旷世奇才,为发展本国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翻译活动均是翻译界十分独特的现象.该研究从翻译的三个基本方面,即翻译目的,翻译主体和翻译方法来对林纾和庞德的译介活动及其翻译思想进行比较,从中找出两人译介活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