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通过研究科学哲学领域里后现代思想的起源及其基于理性的反思计划,指出后现代科学哲学所固有的现代性本质,同时提出后现代科学哲学是在科学与历史、科学与其他文化关系上对现代科学哲学的精致扩展,其目的仍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今时代的科学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
理性与现代性--兼论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理性"是现代性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认识之源、价值之源,是所有人类精神意识的最高表现与成就,是事物的现实性的标准,"理性化"因而成为现代性的标志性符号。建构当代中国的现代性,有必要运用理性与理性化概念来解释有关的对象与事实;要深化对现代性的理性本质的认识,而五四运动在对此问题的认识上有所不足;中国现在还不是侈谈"后现代"的时候,在现代性的进程上,无疑我们与西方社会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现代性的许多规范,我们还未建立或完善起来。而规范是需要理性来建立与完善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的理性偏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理性偏向,工具理性膨胀,导致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立.现代性危机在于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化,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病象都可以说是工具理性渗透的结果,是工具理性增长所带来的副产品.矫正现代性的理性偏向,必须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4.
理性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性内涵和文化内涵。由于人与社会现实之间建构方式的不同,它也在不同的层面上展现出来。这说明,理性是历史的理性,有历史的维度。正因为如此,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理性嬗变的历史。由于现代性与理性的内在逻辑关联,现代性的状况也不可避免地通过理性的嬗变表征出来。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叛离、工具理性与技术理性的殊途同归是现代性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的理性特征及其技术理性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作为时代属性和特征的总体体现,有着十分丰富的思想蕴涵。在现代经济、文化形式和政治的变迁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它与传统时代性和传统社会的差异性。以哲学理性的视角去审视。相对传统社会及其时代性而言,现代性不仅更加凸显出了其技术理性的僭妄,而且在现代的各种理性形式中都在深层次上受到技术理性的影响,现代经济理性所表现出来的市场化、标准化;现代文化理性的消费、娱乐、时尚化;现代政治理性的民主、自由秩序化等,都内在着深刻的技术理性根源。  相似文献   

6.
由“两种现代性”理论推导而出的文学现代性等于非理性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百年中国文学对理性的呼唤与追求并不能表明它不具有现代性,相反,这是社会现代性发展阶段文学现代性的特殊表现方式。从呼唤、追求理性到反思、批判理性,正是文学现代性发展的渐进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是“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7.
将现代性的达成等价于科学理性的实现,并置于后现代的天平上予以衡量,其成就必然随主体性砝码的减少而式微。与之相应,当理性与主体性互相抵牾,现代性自身的矛盾就衍化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间的激烈对峙。其后果有二:首先是现代性秩序的瓦解与后现代批判标准的失范,其次是理性准则的去合法化与主体面对多元价值时的骑墙态度。它们扞格不入的原因,根源于理性与主体性在分别构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时所形成的二律背反。鉴于此,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矛盾的反思,就是对理性与主体性双重悖论的揭露。而弥合理性与主体性间裂痕的过程,又是重建现代性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
9.
理性与主体性的冲突与和解——现代性困境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时视角考察,理性和主体性的冲突与和解构成了现代性理论的核心论域,理性和主体性的互为援手实现了现代性从"前现代"的脱域,理性和主体性的共谋完成了现代性的自我确证,而理性对主体性遮蔽的自反揭橥了后现代性对现代性困境的批判.黑格尔哲学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性主体性原则的虚假和解,后现代主义从批判黑格尔出发,揭示了理性原则对主体性原则遮蔽的现代性困境.批判的马克思现代性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理性主体性原则虚假和解的现实根源--资本的主体性,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以其实践原则实现了理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真正和解.  相似文献   

10.
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两翼 ,不可分割。知识结构的理性因素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非理性因素提供创新的动力。唯科学主义否认直觉思维的作用 ,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问题一直是哈贝马斯批判理论关注的焦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 ,现代性问题由确立到受质疑以至被解构 ,其根本原因在于 ,理性批判只是主体自我的反思性批判。这种批判不能真正实现对中心化主体的突破和超越。为了克服这一错误 ,哈贝马斯把主体中心化的理性转换为交互主体性的沟通理性。主体中心化的理性是以个体自我认同为基础的 ,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是不可能的 ;而沟通理性是以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接受为基础的 ,就主体自我的存在而言 ,主体间的要互理解既是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哈贝马斯把理性重建在生活世界和交往行为的统一活动中 ,为现代性问题奠定了新的生长基点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性是现代化的本质。现代性的主要表现有 :时间性、价值性、科技性、创新性、人文性、合理性、变异性、整体性和世界性。现代性是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概念。认清现代性有助于我们澄清关于现代化的理论迷雾 ,进而指导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马克斯·韦伯通过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巨大的“理性化的现代性”的命题。为寻求现代性的出路,通过对“理性化的现代性”的多重意义分析,提出尉马克思的“实践主体”为现代性奠基,完成哲学的“实践转向”来重构现代性,即从理性主义回到生活世界来拯救现代性的合法成果。  相似文献   

14.
新感觉派作品中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图从赞美都市,肯定欲望的合理性,肯定现代文明带来的进步,肯定科学关注科学,打通科学与文学的界限这几点上说明新感觉派作品所具有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现代性的角度和后现代的文化视野对闻一多的文艺思想和诗学理论进行了新的解读,认为闻一多诗学在20世纪中国诗学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先驱者的意义,他在跨中西文化的基础上对现代诗学作了全面的融会与打通,从形式美学、艺术人学、历史诗学三个方面完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建构,成为本世纪中国诗学的巨大丰碑。  相似文献   

16.
漫步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简论林徽因的诗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徽因的诗作上内接我国根深蒂固的诗词传统,外应世界诗艺潮流的变化,融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诗艺于一炉,体现出古典与现代的双重色彩.  相似文献   

17.
《黑暗的中心》是英国现代派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小说的“话语”呈现典型的现代性特征 ,对此文章将以话语分析的方式予以解析。文章所及“话语”界定在叙述学和语用学两个视域中 ,因此着重分析小说的叙事形式、诗性特征及其意义生成的方式。小说的现代性话语分析将以传统性和后现代性话语的特征为参照。以话语分析的方式考察现代派小说的特征可以更为方便地解释现代派小说缘何渐渐疏离于广大的受众。  相似文献   

18.
由于紧密配合社会现代性的历史进程,文学“大众化”难以避免地存在着功利和审美纠结、精英和大众的身份矛盾以及文学主体性缺失的困境。这些困境是文学“大众化”不得不面对的现代性境遇。要想突破困境,需要社会为各个文化领域的自治发展提供条件,使文学获得充分的自律,也要依赖大众教育的普及和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其能够真正从精神上享受文学。  相似文献   

19.
关于现代性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现代性日益成为全球的焦点问题之一。对现代性有关问题的梳理,无疑对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有着积极的意义。为此,从现代性概念的重新界定入手,系统分析了现代性的生成机制和演进机制,对现代性的核心即理性及其内在运行机制做了较深入的探讨,并联系中国的现代性设计,提出了个人的看法,以期中国的现代化,即现代性在社会各个方面的扩张能避免现代化的陷阱,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论沈从文的现代性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明白地看到现代化在中国不可避免的趋势,他以西方现代化的合理性与先进性成分作为参照,既从物质文化层面对中国古老的社会制度结构作了全面反省,又从精神文化层面对中国人落后的心理、性格、信仰、追求、习惯、风俗等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注目于中国文化整体的现代性与现代化追求的同时,特别清醒地意识到现代性的内在悖论,从而写出了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是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乡村走向城市,摆脱了落后愚昧与陈腐封闭;另一方面是随着这一过程同时行进的传统社会与乡村文化中美好习性的丧失.沈从文回瞥传统乡村文化的现代性体验,具有极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当国人正致力于现代化的呐喊时,沈从文就看到了西方文化中早已成为关注热点的现代化的负面作用,看到了现代性作为一把双刃剑的复杂内涵,提醒人们注意到现代化给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所带来的所有困惑与反思.当然,沈从文的回瞥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其主要的不是对传统与过去的眷恋,而是对于现代与现实的批判与反抗,因此更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