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符丽芳 《唐都学刊》2001,17(2):54-56
"君子人格"是孔子的理想人格,这也是目前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个论题.在<论语>中,孔子从道德涵养、政治理想、义利之辩这三方面君子、小人的区分中探讨分析了"小人人格",指出"重利轻义"是小人的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我国王代最杰出的思想教事家,在长期的思想教育实践中,他充分认识到了教育主体(即德育工作者)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德育产体形象塑造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一、关于德育主体形象的标准孔子根据德鲁活动的特殊要求,将德鲁主体的标准确定为“群子儒”。“属”,这一职业,旱在孔子之先就已产生,泛指以教书为业的知识分子。“君子”,在孔子以前多表示士、大夫、国君者上层统治阶级,但孔子则常用来表达儒家的理想人格,是遭德高尚的人的称谓,不局限于上层统治者。在孔子看来,思想教盲工作,壬要是做人的工作,即壬…  相似文献   

3.
王琳  华中 《社科纵横》2013,(1):285-286
通过探讨孔子才艺思想和古代士大夫人格建构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出古代士大夫的人格特点。在历史的长河中,孔子才艺思想深深影响古代士大夫的人格建构,一方面,培养其积极从政,正直不阿的品质,另一方面,又形成其保守,顽固的性格特点。正确地把握孔子才艺思想,对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改造将会取代劳动改造,成为犯人改造的主流方法。依照文化解释的手法去“教育”犯人,重塑犯人文化人格,将对其教育改造开辟新的有效路径。一是用“外化”“入世”的理想人格确立其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取向;二是用“内化”“出世”的人格精神使其淡泊名利、顺其自然并懂得接纳与珍惜,以净化心灵;三是用诗歌小说戏剧的美学人格打造诗意的人格理想。如此,犯人的灵魂改造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孔子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研究孔子,是我们的现实历史责任。但是,任何人的研究、学习都是局部性的,都只能是一个层面、一种视角的研究。本文的指向是:通过对比人格的两个基本类型,以展示孔子关于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永恒启示与生命...  相似文献   

6.
德育方法论     
程建平 《社科纵横》2005,20(2):190-192
德育方法是德育活动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德育方法具有完整的体系,总体上由教育方法、自我教育方法与思想调节方法构成;德育方法选择要突出思维规范,有助于增强受教主体的道德情感和信念;只有让受教主体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其理想人格才能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特征及其社会化塑造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中国人的全面发展 ,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与核心是塑造人的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是被人们普遍推崇和肯定 ,并由国家所倡导和推广的人格模式。这种人格模式应具有良好的要素特征、结构特征、功能特征与标志特征。要塑造当代中国的理想人格必须坚持文化整合、系统合理、现实超越、整体优化、创新开放的基本设计原则 ,并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塑造机制、市场塑造机制、政治塑造机制和文化塑造机制  相似文献   

8.
陈雯 《社科纵横》2011,(10):116-118
“勇”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德目。《论语》中的“勇”可分为子路之勇和成人之勇,并集中于对前者的论说。“勇”作为德性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依仁义礼智诸德而立,与诸德目共同构成了孔子理想人格的德性基础。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勇德都具有丰富的意涵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成  姜军 《社科纵横》2009,24(10):151-152,169
从历史发展过程来考察,不同时代的人格状况是不同的。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势必会有很大改变。本文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探讨了当今社会对大学生人格形成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的重要性,以及高校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原则、措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代狂狷──李贽的狂狷性格与民主思想及其历史意义张建业(一)中外不少思想家都把中庸视为一种完美的理想,完美的人格,如中国的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主张行道、为人要不偏不倚,适度合宜。但是,现在生活却昭示人们,不偏不倚有时会滑为庸俗妥协,适度合宜有时会...  相似文献   

11.
李波  赵丽 《社科纵横》2014,(9):107-110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入世情怀与执著精神的重要体现,存在着高扬道德理想主义的一面;但同时孔子还具有"知其可而为之"与"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灵活应对现实的另一面;所求在我、达人知命是其人格言行的内在思想基础。孔子的入世情怀与执著精神对于当下社会风气的培养和国民品格的形塑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朱叶楠 《社科纵横》2011,(10):112-115
颜子是孔门弟子中被后世称颂不已的理想人格的化身。二程在他们哲思历程的起始处便与颜子相遇,周敦颐孔颜乐处提问是他们哲学体系建构的源点和基础。尤其程颐,把颜子学的探索推进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他的颜子学理论由境界论与工夫论两部分构成,以工夫论为核心,辅之以工夫指向的境界论,对颜子亦尽推崇,但更欣赏圣人孔子之天地气象。故其论颜子之境界,重在凸显圣贤之差距,强调颜子之未得;于工夫论上主张以性导情,并以四箴充实之。  相似文献   

13.
李金宇 《阅江学刊》2012,4(3):139-144
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对后世的景观题名、诗歌画作、饮食烹饪等方面影响很大,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有重文、重人品伦理、崇尚自然的传统,以及中国文人内心深处的“桃源”情结。在后代文人心目中,辋川别业不再只是一个具体的、没有生命的园林,而是一个承载了中国文人审美理想、人格理想、社会理想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4.
刘习根 《社科纵横》2012,(6):120-122,126
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生存的理想,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目标。柏拉图运用理念论设计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拉伯雷把这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理解为尽善尽美的人,近代启蒙运动把这种全面发展的人理解为一种理性的人,马克思把这种全面发展的人理解为克服了异化的、个性自由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理论思维的产物,这是一个调节性的理念。它为人类实践提供的仅仅是一个发展方向而不是具体的模型。  相似文献   

15.
申鹏宇 《学术交流》2012,(5):130-133
孔子学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我们今天重新检视孔子的思想发现,孔子面对时代课题———周文疲敝提出的解决之道所树立的宏规,一直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影响了两千多年中国人心灵的塑造。孔子在解决时代问题上继往开来,承认周文的礼乐价值,同时又对其改造,疏通文化生命,指点内在的人心。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精神开始自觉,文化价值载体从群体转向个人,关注重心从"天"向"人"转化。在德性人格的成就上,孔子确立的一个人的人格应具有内在人格世界的深度、天人相通的高度、成己成物的广度三种维度,明确了人格塑造的方向。孔子在对中国文化的塑造上且破且立,既破除了人生在世的生理、地域等的限制,又贞定了人生应以成圣为方向,同时标示了儒家之道在世俗的人伦日常中展开。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卓有成效地发现人格与幸福感的密切关系,但其缺乏哲学的思辨与反思,只能通过人格变量对幸福感做静态的测量和描述,不能找到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理想人格作为一种理想的超越人格,是对人本质属性的全面占有,而审美人格作为一种现实人格状态,最具无限趋近理想人格的动力性和可能性.作为生活效果的幸福感,就是审美人格无限趋向理想人格而尽可能全面丰富地占有人本质属性的独特体验.  相似文献   

17.
王一 《学习与探索》2023,(9):93-105+180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再商品化”互构论和“去商品化”权利论的共同推动下不断演进,两种理论维度分别对应社会保障的市场原则和权利原则,市场原则和权利原则的平衡是社会保障的理论诉求和实践要求。西方社会保障制度正在经历的理论与实践双重共识困境正是两个原则失衡的后果,究其根源在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受制于资本逻辑,无法实现市场原则与权利原则的真正平衡。我国社会保障实践既立足于国情,又受到国际社会保障潮流的影响,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较好地满足了社会成员的基本社会保障需要。但我国以就业群体为中心的“职工—居民”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在均衡性、可及性、可持续性等方面仍面临挑战,其根本原因同样是市场原则与权利原则尚未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需要在超越西方资本逻辑的共同富裕思想指导下,建构“去商品化”共存共享与“再商品化”共建共享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基本生存保障制度、风险防范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支持三个层次实现权利原则和市场原则比较理想的平衡状态,克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突出问题,探索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保障新实践。  相似文献   

18.
安会茹 《唐都学刊》2013,29(5):125-128
“为己之学”是儒家的一个核心思想,意义是指求学的目的,不在于功名利禄,而是在于成己成物,即在自身修养提高的基础上,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这种思想有其深厚的心性基础,即孔子的“仁”学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说”。这种本善之“心性”成为儒家“为己之学”的“源”与“本”,正是此“本”使得儒家的“为己之学”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出它对社会、对自然的无限大用。  相似文献   

19.
孔子和谐社会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三可 《唐都学刊》2006,22(5):51-57
孔子的和谐社会论是孔子政治理想、愿望的集中反映、概括与提升。“务为治者也”,孔学本质上是社会政治论体系。追求和谐社会理想之实现,达到“天下为公”的目标是其主旨所在;“齐之以礼”,是和谐社会的秩序保障;“依于仁”,是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保障;“足食”,是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孔子之论即是和谐社会论,孔子之观即是和谐社会观。  相似文献   

20.
孔孟认为诚信具有人格价值,孔子认为是华夷之别的标志,孟子认为是和禽兽区别的标志,是君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道德规范,诚信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和谐之本;诚信还有功用价值,孔子认为可以被信任不明孟子认为可获得"人爵".也就是在这点上两人出现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