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聊斋志异》所建构的奇异世界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蒲松龄做为传统文人,对于人文主义情怀与理想的继承与坚守。在传统人文主义的解读中,花妖狐魅皆具人情,作者借助异类反观人类,着眼于人间世事,充分展现了清代的社会制度与市井人情。而在后人文主义的视阈下,蒲松龄笔下的奇异世界彰显出其本身自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小说中,蒲松龄通过各式各样、光怪陆离的非人形象、鬼狐故事,建构起多元共生、平等和谐的社会生态,由此体现出他对传统人文主义思想的批判意识,即潜在的后人文主义思想倾向。新旧观念的博弈为《聊斋志异》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阐释空间与坚实的思想内核,使得文学作品能够超越时空界限,常读常新,拥有强大的文本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后期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人文主义以围剿现代人文主义树立的人这个概念的中心性、绝对性、超验性和建构性为己任,弘扬差异性、多元化和碎片化。然而,单纯止步于人的整体形象的拆解不仅将人的精神世界导向虚无,还面临着政治上极权主义抬头的危险。面对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日益增多的共同性和普遍性,一股具有建设性力量的人文精神正在突破后现代主义的囿限。它立足于对全人类命运的考量,超越文化差异,主张人的共性和尊严,寻求解决人类社会矛盾与冲突的道德框架。这股力量日益成为后人文主义时代西方人文精神的新走向,也是全球化时代各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身体社会学——当代社会学的理论转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身体是目前越来越热的一个关键词,身体研究热潮的兴起意味着社会本身的深刻变革,同时,也将意味着社会学理论本身的转向.身体思想一直伴随着西方思想的兴起,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一直到当代,身体始终是一个很难被忽略的研究兴趣,传统社会学因为种种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身体这个研究主题,但是,当代消费社会的兴起以及个人主义的兴盛,导致了身体重新复苏,人类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对身体的持久关注最终唤醒了社会学家关于身体研究的热情,当代身体研究的主题越来越宽广,权力、文化等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因素先后被引入了身体研究领域,身体社会学由此逐渐成为一门当代显学.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西方 ,人文主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当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潮主张教育以人为中心 ,促进人的发展 ,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其主要教育思想是 :教育要尊重人 ,培养“完善的人性”,促进“人的潜能充分发展”;教育者要研究、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教育要培养创造型人才 ;以人为中心的教学观。这些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当前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本文对教育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剖析、比较 ,阐明它们相互融合的必然性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乌托邦小说对未来的令人激动的描绘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人文主义精神,而这种精神又在反乌托邦文学中怪异荒诞地折射出来。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文学永恒不衰的艺术魅力,都归因于其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核。本文试析莫尔在《乌托邦》中体现出的基督教人文主义和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中的人文主义,从而探究人文主义从乌托邦小说到反乌托邦小说的嬗变。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的中国美学在价值观选择上发生了转向。以人为核心、突出人的个性是后美学实践观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9.
自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出“身体美学”的学科提议始,相关的知识生产便呈逐级递增之势。舒氏“身体美学”思想恰如身体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性“事件”,不期然地联结起了传统与当下两种不同的身体美学研究范式。如果说舒氏身体美学及其之前的身体话语研究是对西方美学中身心二元对立传统的解构与超越,那么后人类时代的身体美学研究则是对身心统一的技术化践行与反思。因此,从“身体美学”到“后身体美学”的转换,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生产方式的内在逻辑变革,即由在二元论框架内展开的以思辨为主的知识言说方式,向科技与人文大融通的“反身性”言说方式的转变。这种身体美学研究范式的位移,更新并重塑着我们的知识地图,让我们对“自然人”与“技术人”的本质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也为当下美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可能性路径。  相似文献   

10.
科幻电影的后人类图景不仅满足人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也为日益技术化的现代社会提供审美反思空间。在科幻电影中,赛博格身体跨越人与机器、现实与虚拟的边界,实现审美主客体的交互合一。后人类场域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改变,融合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元宇宙成为后人类现实。从“赛博格身体”到“元宇宙”,后人类打破人类与非人类、身体与意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壁垒,走向超人类未来。后人类伦理主体凸显、人-机交互、虚实融生等特征,改变了身体感知世界的方式,有助于建构一种以身体为原点、实现人与万物交融互通的后人类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1.
由于其理论视野的宏大性以及所表述内容的启发性,李约瑟难题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以及激烈论争。值得人们思考的是,该论题表述何以会导致不同的认识及角度各异的解答,该论题的最终旨趣应当在问题自身还是它所带来的现实意义追问;该问题是限定在本体论的阐述上,还是基于问题存在的基础上通过方法论研究去追寻问题带给人们的认识价值。通过对中国近二十年在该问题上的相关研究历程的回顾以及研究成果的定性定量分析,阐述了该问题表述所蕴涵的确定与不确定相统一的本质,进而探讨其研究转向的必要性和现实价值,以及该研究转向所应当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第二语言习得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先后经历了社会转向与双语转向两次学科转向。通过对这两次学科转向的回顾,指出学科转向的背后凸显出研究者不同的语言观、认知观和语言习得观,反映了二语习得研究在认识论上的多元化发展倾向和在本体论层面上的不断拓展。这种转向有益于学科交叉融合,能够更加深入地促进语言本体、二语习得及人类认知等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儒家人性论从孟子到董仲舒经过了一个由高到低的思想转向过程,这一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儒家学说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发展过程,直到唐朝的思想家李翱提出复性论思想,儒家思想才被提升上来并在宋元明清时期获得了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主义的控制以及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甚至否定,根本上源于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不幸婚姻。在女性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潮,它是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大融合,其关于唯物主义女性主义、身份政治的论述表明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是一种既不兼容、又相互需要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5.
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主张人内在具有两种法则,即"物之法则"和"人之法则",以"人之法则"来诊治西方自18世纪以来的"物之法则"的肆掠和僭越,即人内在的"更高意志"对"较低意志"进行控制以达到适度。这种"内在控制"以"生命辩证法"体现出来,这种辩证法不是以"冲突"为特征的主客二分思辨为目的,而是以"调和"为特征的生命实践。在西方人信仰缺失和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白璧德试图内转西方"依他的"、外扩的文化,以矫正外扩的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作为两种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立的思潮有其各自独特的方法论意蕴。这种方法论上的差异形成为一种学术传统与文化背景,影响着包括行政学在内的各门科学的发展。在行政学研究历史上,传统公共行政时期的学者恪守科学主义的方法论传统,而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等时期的学者则不同程度地引入了人文主义的方法论,使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成为一种趋势。中国行政学的发展要整合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方法,要求我们做到行政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走出价值分析的绝对化和二元对立的误区,注重对影响人的非理性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文艺复兴史的研究中,意大利人文主义与英国人文主义的关系一直引人瞩目。以布鲁尼的《佛罗伦萨颂》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为基本史料,通过比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地球国和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可以清楚地辨析出莫尔与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异同:由于对其所处的英国君主专制统治的不满,在批判性地继承了意大利人文主义政治思想的基础上,莫尔提出了人民国家体制的设想,从而超越了用美德来教育君主的意大利传统,开启了人文主义政治学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是对传统辩证法的批判即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在抽象的理论层面完成了辩证法的精神性的运动.然而,这种运动是对现存事物的维护.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正是切入现实之中,对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是以解构性为基础的辩证法,他以“否定的”批判性将马克思对于社会制度的现实批判转向对文化的现实批判,从这一角度来看,马克思是阿多诺辩证法的过渡和历史逻辑发展的一个理论环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涉老元素由笼统的叹老情感抒发,逐渐发展到与具体生活场景、体貌变化的相互结合。以衰病书写为契机,唐诗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身体审美走向,开始以丑为美的审丑书写,却未能摆脱传统的悲哀基调。这种诗歌美学转向的最终完成,还要等到宋代。宋诗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出老年人特殊的身体状况,涉及到发、须、皮肤、体型、五官、四肢、腑脏的种种生理变化以及对饮食起居、心态情绪的影响等方面,典型地体现了严谨的写实风格,巧似的修辞艺术,轻松的戏谑笔法,具有别样的"肌理"和"神韵"。在理性精神和嘲谑精神都高度发达的宋代,诗歌中的"老丑"形象成为直见本我的高级美形态,显示出一种不同于传统伤春悲秋的新型生命感知。  相似文献   

20.
"生之谓性"是告子的代表性观点,并由此引发了孟、告之间关于"羽雪玉"之白如何导向"犬牛人"之性及人物之性同异等多方面的讨论。其间,含摄了性与形色、人性与物性、天命与气禀、形而下与形而上等多方面的内容,并涉及知觉运动与作用是性的问题,体现了儒学从传统经学到宋明理学发展中对性论问题的关注及其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