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鹏程 《云梦学刊》2003,24(5):51-53
自然灾害若达到一定烈度,除了造成人口死亡、田园毁损之外,还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当生命也因饥荒受到严重危胁的死亡关头,灾民会做出道德失范、破坏正常社会秩序的越轨行为。湖南历史上因灾荒引发的农民造反或民变不胜枚举。这些暴烈行为对社会生产力和道德规范都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和冲击力。  相似文献   

2.
对于新莽末年社会动荡的原因,史家多将其归结为"人祸",即王莽改制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其实,除"人祸"之外,"天灾"对于这次社会动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两汉之际,气候曾发生显著变化.气候的变化引起了自然灾害,进而导致粮食减产引起饥荒,饥荒又造成了流民和农民起义.而自然灾害、饥荒与农民起义都较为集中在当时重要的经济和人口聚居地区.可以说,新莽王朝是在天灾和人祸的双重作用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相似文献   

3.
李秋芳  鞠明库 《江西社会科学》2022,(10):125-135+208
嘉靖初的持续特大旱灾及其关联的蝗灾、瘟疫等,引发严重饥荒和多地人食人惨剧。灾荒重压之下,国家赈济杯水车薪,地方预备仓独木难支,探索地方备荒仓储新形式、补充备灾救荒新力量成为迫切的时代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明廷一方面再度重振预备仓政,一方面推广传统义仓社仓,地方备荒仓储体系开始由一仓独大发展到多仓并举,灾荒应对从独仓难支演变为多仓同济。同时,社仓大规模拓展并与乡约深度融合,有力推动了地方乡约乡治体系逐步形成和发展。嘉靖初特大灾荒犹如一支催化剂,促使了明中后期地方备荒仓储体系的重构,并开创了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灾荒爆发之频度与烈度为当时世界所罕见 ,除却中国特殊的自然因素外 ,政治思想、专制苛政、救灾政策、生产方式、民变战乱、备灾救灾过程不得其人以及贪污腐败等社会因素甚为关键 ,成为中国古代天变成灾的主要原因 ,使得天灾这一自然现象演变为社会历史现象而与中国古代社会相伴始终。  相似文献   

5.
咸丰六年江南大旱与社会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贤亮 《社会科学》2006,(7):162-170
历史上江南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患,但旱灾的发生也很频繁。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咸丰六年江南特大旱灾为中心,对地方灾害与社会应对问题作了初步的清理,并发现:政府对灾荒的救济,在清代有一个显著的转折,即咸丰朝前后政府救济的力度和重视程度因内乱外患、军政祸乱频兴而有很大的差异。自咸丰朝开始,民生的救赈已基本转移到地方政府身上,而以绅商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力量在其间发挥了重大作用,地方秩序稳定已成了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是次生型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关于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式的不同选择的理论结晶,是文化的民族主义与文化的世界主义相冲突的产物,是分散的世界历史走向整体的世界历史过程中萌生的人类思想之花.保守主义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19、20世纪之交从谭嗣同殉难到孙中山革命方略的成熟,是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形成期.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两者间存在相反相成的关系,并非水火不容.保守主义历史必然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即历史合理性,但也应当警惕、摒除其感情趋向上的守旧、复古因素.激进主义则引领了近代中国历史演进的方向和速率,推动了现代化进程,但其中的经验教训也是学术理论界责无旁贷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7.
王利民 《河北学刊》2013,33(1):78-81
景廷宾起义发生前,直隶地区灾荒频发,给灾民的精神和心理带来沉重的创伤及压力,从而孕育着社会诸多不安定因素。与此同时,中外民族矛盾也因直鲁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以及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辛丑条约》的签订而逐步走向激化。景廷宾起义发生后,中国社会各阶层均表示了极大关注,具体表现为:景廷宾领导的抗"洋捐"、"洋差"斗争引起了清各级官员的密切注意,并对该事件作了认真反省;清军对起事民众的恣意绞杀则使民众抛弃了对清廷的幻想,进一步觉醒;媒体的广泛关注对于广、巨民变的走向及清廷对事件的处理也起了一定作用。应该说明的是,景廷宾起义失败虽为历史必然,但其对中国后来之革命者却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与鞭策作用。  相似文献   

8.
丁戊奇荒述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光绪三、四年大祲”,即1877-1878年发生在中国大地的特大灾荒,是用“丁戊奇荒”这样骇人的字眼载入史册的。这场一百年前的大灾荒,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荒之一,灾害极其严重,对当时整个社会生活和以后历史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它对研究清史、近代史、经济史以及灾荒史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丁戊奇荒”起于光绪二年(1876年丙  相似文献   

9.
中国史前农业的发生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任式楠 《学术探索》2005,(6):110-123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的重大发展,标志着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根本转变,开创了一种崭新的食物获取方式。中国史前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划分为从萌芽到形成、初步发展、发达、兴盛4个阶段,大体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末期相对应。中国史前农业明显形成南北两大系统,南方是以长江中下游为重心的稻作农业系统,北方是以黄河中下游为重心的粟作农业系统。这是由于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农作物祖本的自然资源以及居民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差别综合作用形成的。中国史前两大农耕系统各自独立起源、并行发展,又发生传播和交流影响。中国史前农业在世界史前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历程与新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迈上了新的历史征程,其特点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环境换新与国内社会转型相连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解放相联系;与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代际更替相联系;与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转换相联系.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成就集中到一点就是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理论成就就是诞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不仅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实践内容,而且也体出了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实践过程显示了这个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执政使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党的建设目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上,马克思主义需要迈出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洋务运动时期是我国近代工业化的发端时期,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灾荒最为频繁严重的阶段之一。通过对这个阶段的灾荒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天灾人祸时常互为因果,而且这种天灾人祸同清朝社会法律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西方传教士通过创办慈善救助事业以实现其传教之目的。传教士在华创办的医疗、慈幼、灾荒赈济等慈善救助事业广泛地践行了西方社会先进的施救理念与模式,为中国社会救助实践树立了新的榜样。在中西救助实践的比照下,中国社会救助事业逐渐开启了学习西方,扬弃传统的近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3.
大饥荒是爱尔兰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其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关大饥荒的研究也是爱尔兰历史研究重要内容之一。在爱尔兰饥荒研究视角中,爱尔兰民族主义,"修正主义"和"后修正主义"三种史学观点之间的争论,支配着爱尔兰的历史编纂和历史研究。本文试图从学理的角度,通过对三种观点进行梳理,较为全面介绍大饥荒研究的这三种观点,并进行一个客观的分析,力求加深对大饥荒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晚清灾荒频发的政治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随之而来的饥荒也十分严重。究其原因,除了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之外,政治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政治腐败、战乱频仍大大降低了政府和人民的防灾、抗灾能力,从而加大了灾荒发生的频率。一晚清时期,灾荒频发。从1840年到1911年短短的70几年中,可以说是年年遭灾、岁岁都是灾年。就其中的重灾年份来看,40年代,黄河连续决口,随后是秦豫大旱,紧接着是接连3年的东南各省的大水;50年代,旱蝗严重,瘟疫流行,黄河改道;60年代,洪水泛滥,永定河多次决口;70年代,北方持续干旱,“丁戌奇荒…  相似文献   

15.
2011-2012年的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研究成果,既有研究空间的拓展、研究内容的扩增,也有诠释理论与分析方法的探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学科的一些最新进展和趋向.一方面,近年出现的一些热门论题仍在延续,如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控制、救济保障、教育改革、媒体传播、大众文化、记忆建构、城市史等领域都出现了较多论著,且研究内容日渐精深.同时,2011-2012年度还有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向:其一,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明显.这虽有助于丰富对历史的认识,但却在一定程度增强了历史学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倾向.其二,研究领域不均衡.如灾荒救济、教育近代化研究仍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但宗教信仰及女性史领域的研究缺少有分量的著作.其三,社会史研究时段的后移也是一个新趋向.抗战时期的社会史研究较为活跃,有的还延伸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开始大幅推进.  相似文献   

16.
法家学说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产生过消极影响。特别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它对中国传统社会演进的消极作用十分明显,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单一化,社会结构的凝固,对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抑制作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不能迅速成长,往往夭折,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相悖。最后以中西历史比较研究的方式,探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中国人的社会主义追求联系在一起的。梁启超首先把社会主义的术语引入中国,并且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评价。虽然他的评价并不准确,但他把对社会主义的研究与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相联系,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首先从历史发展趋势上加以理解。梁启超虽然没有在革命的主题下认识马克思主义,但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东西方社会的碰撞,揭开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扉页。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战争和强权,以血和泪浸写了中国百余年不堪回首的屈辱历史。中华民族痛切地体验到“落后就要挨打”历史法则的存在及其残酷性,“勿忘国耻”已成为民族自立和奋起的精神动力。,那么,中国从来就落后吗?为何会落后?认清这些问题,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遵循着其自身的规律,历史发展中所表现的进步和落后都是相对的。不但古代中国的先进发达没能有效延续,与中国相类似的早期人类文明,即…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河南省灾荒具有频度高、受灾面积广、灾荒危害深等特点。民国时期河南的灾荒之所以频繁与该历史阶段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压榨,以及连年战乱对农业生产的破坏,都是分不开的;除此之外,政府的腐败、治水经费的挪用等人为因素,更是天灾频繁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崔赟 《北方论丛》2004,(5):81-83
仓储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备荒措施,明代的备荒仓储是对以往历代仓储制度的总结,从资金来源到日常管理都采取官民结合的方式.明政府十分重视仓储制度的建立,多次颁令整顿各地仓储.明代仓储在灾荒赈济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弊端也很严重.因此,明代士人已认识到,备荒的关键仍在开源而非节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