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全球的宗教观念和仪式如此复杂多样,以至从一个单一的概念框架难以理解宗教。本文的任务不是试图在这里定义宗教,而是要揭示进入宗教的与自然世界的传统联系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些古代的联系为世界宗教可以在回应我们当代的环境危机中发挥作用的种种方式提供了洞见。也就是说,世界宗教可以有助于激活某种生态意识。这样一种生态意识,是人类一种新的存在方式——可以重拾、重估、重建世界宗教中历史比较悠久的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谈起宗教,一般人们会想到它的神秘性与超世俗的信仰内容,但把宗教问题与现今经济环境相联系,剖析宗教发展中的经济因素,却是一个相对冷癖的课题。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迁,以及市场经济天生具有的无限扩张和渗透的本性,宗教与经济环境的互动作用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社会开放度较大的区域里,有了明显的增进迹象。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向,它不仅与探讨宗教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可能造反的发展思路有关,而且从整体上看,宗教领域的经济问题在不远的将来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造方面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因此,要以冷静的理性…  相似文献   

3.
牛苏林 《中州学刊》2005,(2):135-141
马克思的宗教理解既不是"鸦片论",也不是"幻想反映论",而是对世界的"掌握论".把宗教视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马克思从最高层面宏观把握宗教问题的一个深具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重要命题.从宗教掌握世界的角度认识宗教,不仅有助于揭示宗教认识和再现世界的问题,而且有助于揭示宗教掌握甚至改变世界的问题;不仅有助于揭示宗教的意识形态特质,而且有助于揭示宗教的社会特质和实践特质.马克思关于宗教掌握世界及其方式的命题,为进一步深化理解宗教问题和转变宗教研究的思维方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韦伯的跨文化研究对汉学研究有重要启迪,但他把儒学当作西方文化意义上的宗教来认识,无视从功能比附意义上而言的世俗信仰与从“终极关切”意义上来说的救赎宗教之间的重要差别,是他误读中国宗教和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诱因。同样的问题还表现在他对“天人合一”以及祖先崇拜的认识上。这些都表明韦伯是以西方文化的概念、范畴和标准来解读中国文化现象。事实上,任何普遍化的价值都是内容丰富的、地域色彩浓厚的文化的产物,而这种普遍化价值被多民族的实践所肯定并被常规化后就表现为传统,因而,现代性和全球性所体现的普遍化价值也应有传统性和地域性的构成要素,并应建立在多元文明共享的根基之上。  相似文献   

5.
郁乐 《天府新论》2013,(1):43-47
环境伦理学主流话语沿袭了传统伦理学的抽象问题意识、宏大话语模式与最终奠基的价值理想;这些主流话语的特征与问题有其由来已久的理论渊源,其价值理想可区分为两种类别:环境责任与环境美德。寻求不同理论之重叠的价值共识与共同的实践目标是环境伦理话语进入生活世界与环境政治、实现应有的理论效应和实践价值的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6.
对世界各种文化长期共存、共同发展战略作历史和文化的诠释。从走向历史深处和走向文化深处上讨论东方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从历史——文化上阐述了在历代起主要作用的社会因素的世俗化进程:政治世俗化、宗教世俗化、科学世俗化、文化世俗化;从文化——历史上阐述历史世界和超历史世界在东方文化和现代化问题上的不同境际。认为东方文化的历史赓续方式之一是不同文化问的相互诠释。人文价值在于人从外部取得自由及其在内部的升华。  相似文献   

7.
人类不仅创造了日益优越的生活条件,而且还创造了各种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是马克思所概括的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四种方式。这些把握世界的方式作为人类的文化现象,必然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本文试图探求一下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宗教这种把握世界的方式所发生的新转向。  相似文献   

8.
人性生辉的神性世界——论张承志的小说近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口中,约有40亿人信奉宗教。我国各个少数民族,更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宗教真有这样大的影响人们心灵的力量吗?这些信仰宗教的民族和人民,他们的心路历程、情感世界、思想观点,不仅是社会学家所要研究的课题,而且应该是文学家们探索和表现的领域。不能说,我国新时期的文学创作,没有这方面的成功尝试。但它们展现的大都是宗教的负面性价值,正面地表现宗教的,又往往停留在仪式制度之类的浅表层面上。至于掩藏在西北黄土高原重重山峦和沟壑中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穆斯林,他们的宗教感情、精神世界和生活经历,则更是乏人问津了。  相似文献   

9.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是我国和世界上主要的宗教.这五大宗教的经典和教义中,蕴含着深邃的自然保护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完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自然保护,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通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宗教的自然保护思想和作用进行分析,认为要解决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政府行为层面,要从更为深广的人类精神生活层面来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提出要发挥宗教的作用,对自然生态要进行"观念"保护,做到自然保护的外在他律和内在自觉的结合,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宗教对话越来越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宗教对话不仅是一个关乎教义和理论的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乎苦难和责任的伦理实践问题.基于全球苦难和全球责任的伦理实践构成了新的宗教对话的出发点、动力和支柱.事实证明,伦理实践的宗教对话在现实世界是可行的和富有成效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百年回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庆德 《文史哲》2001,(1):30-37
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已逾百年。在已有研究成果当中 ,学者用力最深的涉及四个问题———民间宗教概念的界定、民间宗教体系的划分、民间宗教与明清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民间宗教的田野调查。通过对已有成果的梳理 ,我们可以发现 ,过去对民间宗教研究过于陷入“宗教起源”的探讨 ,同时文本传统与田野调查两种研究方法的不协调性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民间宗教史的深入研究。借助田野调查和民俗学的成果 ,拓宽民间宗教研究的视野 ,视民间宗教为文化变迁现象将成为未来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浩然 《学术探索》2013,(6):96-100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发展,不仅面临着现代化、全球化、世俗化的整体挑战,也面l临着基督宗教“后来居上”的挑战。前者使少数民族宗教的信仰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后者使少数民族宗教的信仰生态产生危机。应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宗教的管理和引导,提升云南少数民族宗教的自身文明素质和信仰素质,发挥少数民族宗教的现代功能,建立少数民族宗教作为社会性和精神性资源推动民族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三教关系折射出中国学术发展史的许多重大关联。《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一书抓住儒佛道三教的"人学"核心,从三教的人学教化理论、三教关系的人学融合理论、三教的完人理想、三教人学的当代意义等方面,对三教关系历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人学"纲领统一下三教关系史上许多疑难问题得到了恰当、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日本宗教是从日俄战争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传播的,此后近50年间,日本宗教在中国东北地区协助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上军事上的侵略扩张,极力配合日本帝国主义推行殖民地的“皇民化政策”,开展“海外开教”活动,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随着日本军事侵略而传来的日本宗教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类派别,由于带有明确的侵略目的,强迫中国民众改变传统观念信仰,使中国人民的宗教感情受到极大的伤害,因而,无法真正融合于中国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日本战败,日本宗教也在东北地区荡然无存。了解东北沦陷时期的日本宗教,探讨当时的社会网络和鲜为人知的历史轨迹,以及日伪政权的宗教政策与宗教行为,有助于我国对东北殖民地文化的这段历史的了解,并且能够进一步揭示日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警示后人。  相似文献   

15.
环境犯罪行为比较研究——以刑事立法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犯罪行为的范围与设定模式是环境刑法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从环境刑法与环境行政法规的关联程度、对环境犯罪行为进行的程度要求、环境犯罪行为涵盖的范围以及环境犯罪行为的立法体系选择等方面入手,各国对环境犯罪行为做了不同的规定。比较考察我国环境犯罪行为的规定,则存在立法形式单一、行为类型设定简单、涵盖范围狭窄以及行为体系零散、归属错位等问题。我国环境犯罪行为的立法完善应该从注重立法形式的多样化、注重行为类型的阶梯化、适当拓展环境犯罪行为的涵盖范围、合理确定环境犯罪行为体系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从全真与禅宗看中国宗教思想的审美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真与禅宗是中国佛道二教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其思想均表现出明显的人生审美化倾向,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以人之“心性”为核心,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流露出审美人生的本质特征;(2)淡化神性,肯定现实人生,高扬人的主体性,是审美精神的彰显;(3)主张此岸超脱,在凡尘俗世中修炼得道,在此岸中获得个体的生命自由和心灵解放,体现出强烈的人生审美化特点。基于全真与禅宗在中国宗教中的地位,其宗教思想的审美化倾向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对二教的研究可作为揭示中国宗教审美人生化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柯尔克孜族先民信仰过萨满教等原始宗教,后信仰伊斯兰教。尽管柯尔克孜族皈依伊斯兰教已有数百年,但在他们今天的信仰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远古信仰的遗留。现在在柯尔克孜族人的信仰中,原始宗教与人为宗教并存依然是其宗教信仰方面的重要特征。这样的特征,反映在他们的生活和行为中,显示出宗教信仰的复杂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宗教仪式简化、宗教对生活的影响弱化和宗教观念渐趋淡泊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禅宗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的产生也使中国的宗教发展出现重要分化,即在"教下"之外,另立所谓"教下别传"的"宗门",形成"宗"与"教"的分化.中国禅宗的"宗旨"集中体现为"遗世独立"和"以智启信"两点,其目的在于反对宗教世俗化.禅宗的这一思想在总体上造就了中国宗教的独特精神风貌,对于我们今天加深对宗教的认识仍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哈萨克斯坦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世界三大宗教在这里都有自己的组织和信众。独立后,哈国的宗教气氛异常活跃,宗教团体和信教人数迅速增加,宗教的社会功能不断扩大。文章论述了哈国的多元宗教现状、国家的宗教政策及宗教生活的某些特点,并通过社会调查资料分析了社会群体对不同宗教的宽容程度和政府对宗教信仰权利的保障情况。文章认为,虽然近年来哈萨克斯坦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但人们对待不同宗教的态度普遍较宽容,这为减少因宗教而起的民族冲突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宗教有着特定的社会作用,宗教的精神价值、人本取向和对主流文明的普适性,使宗教教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共产主义实现也需要宗教教育的支撑。当共产主义到来的时候,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不同宗教的界限将被消灭,宗教将被代之以具有科学色彩的"心灵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