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蒂和美国哲学中的后现代转向[美」M·C·米勒在一篇发表在《哲学杂志》的文章中,理查·罗蒂列举了从他所“全心全意地赞同”的普特南的《具有人类面貌的实在主义》[1]中引出的五个要点。这些要点包括下述断言:相对主义和实在主义都是。从虚无处(Nowhere...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蒂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批判的同时 ,构建了其“后哲学文化”。在这种文化中 ,没有那一个文化部门再具有特权 ,哲学、科学、文学、政治等文化部门都是平等的 ,而且哲学只是一种教化哲学 ,其实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3.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反本质主义”的以多元文化论和小写哲学观为基本内容的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本质上是反映和服务于其国家利益的美国国家意识形态,是以哲学术语表达出来的美国“单边主义”价值观。其“反本质主义”所“反”的“本质”实是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现实的人的本质,其“反”乃是作为“反本质主义”的标榜者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全人类的社会关系空前日益紧密的局势,企图“超越”这种现实的社会关系而不受它的制约,从而获得其绝对的自由;其不相信“世界本身的存在方式”的观念,在其现实性上就是否定“全球化”背景下全人类空前日益密切的社会关系的真实性。正是由于其无视这种社会关系的实在性,才导致了其虚无主义的真理观,并因而企图“超越”追求“与其对象同一”的“大写的”真理的“大写的”哲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罗蒂哲学的基本立场并不是一味地“消解”、“破坏”,而是在“消解”的同时具有积极的“建设性”。消解系统哲学是为了建设教化哲学、后哲学文化;消解强理性是为了倡扬弱理性;消解非历史的真理是为了坚持彻底的历史主义立场;消解大写的人是为了呼唤出小写的人,让现实的人的生活具有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从罗蒂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理论并不是完全消极的、无意义的,相反,它对于消解传统哲学和文化的虚假死根、对于开辟哲学和其它文化发展的新空间、对于现实世界的文化交往和人类积极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不搞争论”的哲学思考吴宏亮,郭永红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春的南巡谈话中指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①“不搞争论”的思想方法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  相似文献   

6.
“应用哲学”是不是一种哲学形态,“应用哲学”说能否成立,是当前关于哲学形态与功能研究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明确指出“应用哲学”说不能成立,并逐条对“应用哲学”说的立论根据进行了批评。文章对“应用哲学”说的两种倾向即或者主张进一步找寻“应用哲学”的理论依据,或者主张停止争论,只要承认“应用哲学”存在的既成“事实”就万事大吉,分别进行了较有说服力的评析。文章还指出了学术论争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7.
<正> 在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研究的过程中,不少人提出要建立“应用哲学”。在什么是“应用哲学”的问题上,目前论者还有不同的看法。一种主张认为“应用哲学”是关于哲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研究的规律的科学;一种主张认为“应用哲学”就是“部门哲学”,诸如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科学哲学、政治哲学、领导哲学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来看,这两种主张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8.
罗蒂是西方哲学客观主义传统的掘墓人。他站在元哲学的高度以实用主义为武器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粉碎了人心的“镜式”本质 ,打破了“心———身”问题的迷梦 ,摧毁了客观性的基础 ,宣扬“协同性”的原则。基于此的“后哲学文化”理论 ,就是要将传统哲学消解在文化之中。但是客观性与协同性是人类认识和描绘世界和自身的两个方面 ,罗蒂的厚此薄彼不免使自己陷入矛盾之中。而且其“后哲学文化”实质上就是对话。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日益单极化的今天 ,这种对话难脱“文化殖民主义”的干系  相似文献   

9.
与“什么是哲学”的答案始终悬而未决一样,“什么是政治哲学”这个问题也为学界争论多年而从未有过“公论”。可以明确的是,尽管政治哲学是具有深远历史传统和丰厚思想资源的研究领域,但将这种研究领域命名为政治哲学却是现代学科构建过程中的晚近事件。以现代政治的现实视角对古典政治哲学的回顾和归纳大致界定了政治哲学的本性、研究对象与致思方式,也在古典与现代的贯通中明晰了政治哲学的当代性。可以说,  相似文献   

10.
罗蒂在解读尼采、弗洛伊德等哲学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自我”观,异常肯定地认为“我们是谁”应取代“人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而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罗蒂从人的社会化生存境遇出发,对西方理性道德哲学研究传统的分析反思、对“我们是谁”这一问题的关注,构成了他思考构建无形而上学基础的人类未来协同之新伦理学的基础性框架。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考的重要维度。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的哲学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的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二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三是人的个性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有密切的哲学关联,它是无产阶级的哲学使命,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2.
《哲学赞词》尽管以“哲学赞词”为题,但实际上却是对哲学及哲学生活的辩护。哲学为什么要辩护?梅洛-庞蒂主要从认识、表达、行动(其中也涉及到哲人与大众的冲突、哲学的现实处境等)这三个方面出发,对哲学知识的暧昧性、哲学与现实的潜在冲突及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复杂关系等作了深入阐发,最后指出哲学的生活具有“跛行”的特征,从中也体现出了梅洛-庞蒂哲学自身的“暧昧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以“思维与存在关联”的思考(内涵)所展示的具体形态(外延)为对象的探究,构成界域哲学的基本内容。研究表明,哲学家以不同的公理、命题、原理、原则的设定,对“思维与存在关联”所作的诠释,构建了形态各异的哲学小“椭圆”界域。纵观哲学形态推进的演化,哲学界域是由“本体”-“认识”-“方法”-“人本”各异的小“椭圆”的首尾衔接叠加而成的大“椭圆”。  相似文献   

14.
君权理论,长期以来都是解读黑格尔法哲学的绊脚石,也是黑格尔在政治哲学谱系中遭致诋毁的原因之一。为了挽救黑格尔的政治形象,哈贝马斯、里特尔等学者曾试图挖掘强调主体间协商民主的“青年黑格尔”与强调市民自由的“市民社会的黑格尔”,并由此引发了“两个黑格尔”的争论,但这实际上都是在承认专断君权存在的前提下另辟蹊径的一种回避策略。而七本“法哲学讲义”的陆续出版,则为重估此理论提供了新的材料和契机。通过对法哲学正式出版物与课堂讲义的比较,以及对伊尔廷的对立说和洛苏尔多的统一说的考察,本文表明黑格尔的君权理论事实上阐述的是一种“立宪虚君”,这也为解决关于“两个黑格尔”的争论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15.
1968年的事件,导致了法国“新左派”运动在结构和组织形式上的变化。一部分人离开积极的社会、政治斗争而重新热衷于俱乐部的争论,另一部分人走上了同共产党人合作的道路,第三部分人则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左派集团。1976年出现的新哲学家就是来自这些极左派,而这一学派的思想基础早在六十年代就已奠定。如果试图给“新哲学”下个定义,那么首先  相似文献   

16.
周公创制“仁”字并实施“仁政”,是中国儒家践“外王”而兼“内圣”的真正创始人.宋明理学突现儒门“心性”侧面,改“周孔并称”为“孔孟并称”.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从孔子开始讲,影响巨大.但傅斯年、徐复观、许倬云、成中英等均已指向周公奠基中国哲学.而李泽厚先生近年借鉴考古成果,提出了影响较大中国文化在周公制礼作乐中实现“巫史传统理性化”理论,也明确了周公奠定中国哲学基础.周公“天—仁”哲学之所以是中国哲学“原型”,极简言之,一是“天人之际”一直是中国哲学主题;二是“天”、“仁”分别是中国哲学表达“外在”和“内在”的最古老且至今俯视中国理性的最高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7.
莱布尼茨在《神正论》的“序”中曾将哲学难题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人”或“关于整个人类”的难题(Le premier embarrasse presque tout le genre humain),如“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而另一类则是“困扰哲学家们”的难题(1,autre n'exerce que les philosophes),如“有关连续性和看来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主体生成论似乎兼而有之:它不仅几乎关涉到哲学的所有领域,而且还直接关乎“整个人类”或“人本身”、关乎到人的精神境界、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8.
自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异化问题后,“人”的命题就一直是理论界、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争论不休的原因固然有哲学上、理论上观点的原则分歧,但也有许多是由于对“人”的概念不同理解而引起的无谓的争论。而我国的文艺界,特别是当代文学,对人的异化和人道主义的描写和探索,却对“人”的概念有比较明确的理解,即多从个人的角度而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代是中国哲学的“轴心期”,人的自觉则是春秋哲学的基本主题之一。早在五十年前,郭沫若先生就曾指出:孔子对“仁”的发现实质上就是“人的发现”。事实上,整个春秋时代的哲学发展都可以归结到人的发现与人的解放:人的存在、人的价值成了人们关注与思考的中心,人们试图在新的哲学背景上重新构建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求”的哲学价值论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是人为满足一定需要而进行的价值活动。它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形式,有生活和实践的行为形式。它有主体性、自觉能动性、系统性、辩证性和内容的丰富多样性等一般特性和求利、求真、求善、求美、求自由等一般性目标。“求”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人的价值活动。这是由它的根本矛盾决定的,由主客体价值关系的重要性决定的,由它的各形式的实质决定的,由它的一般目标的价值本性决定的。“求”的哲学价值论本质表明它在哲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一、如何界定求什么是求?如何界定求?现有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分散解释法,二是局部界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