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在黄州的劳动生活诗有陶渊明田园之风,这些诗一方面展现了苏轼乐观旷达之外的另一个生活侧面,同时也蕴涵着苏轼对现实苦难生活的哲理思考。在黄州生活期间,苏轼融会禅宗精神,亲自开荒东坡,积极调适心态,将朴实的生活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尤具生活气息。他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贫穷不丧其志,罹难而不失其节的精神尤为可贵。在这些诗中,不同地域的文化、民俗错杂其间,其历史、文化底蕴大大增强,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于贬谪时期生活困窘、经济困难,因而苏轼以躬耕接济。而艰苦的贬谪生活也使苏轼心仪于虽处穷困但能够清洁自守的陶渊明,并进一步从他的身上汲取了独立自由、躬耕自守的高洁品格,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为旷达洒脱。通过亲身的躬耕体验,加之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也使苏轼认识到了适量劳动的养生价值。也正是基于这三方面的原因,苏轼才能更好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各家精华。  相似文献   

3.
起衰拯溺的韩愈和风流超旷的苏轼是唐宋而降中国文化史上的两座大山,他们是中国文人中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两人都有过远贬岭海的共同经历。韩愈的贬潮与苏轼的谪惠,对潮、惠两地的地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人们的心目中矗起了一座丰碑,这是两人的共同之处;但因思想个性、生活经历、贬谪身份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两人对潮、惠两地的文化影响又有其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两千多年来,中国文人虽在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但他们的生活道路往往是坎坷的,命运常常是悲凉的,北宋文学巨匠苏轼尤其如此。在苏轼40多年的任宦生涯中,曾经经历过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长期的流徙生活,使他咀嚼尽种种人生况味,经受了深重的身心磨难,特别是当我们把审视的目光集中在他黄州时期的生活时,便发现这位曾誉满京师的新科进士,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并不象有些学人所说的那样,只是一味的寻求超越,沉醉人生,而是其内心深处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痛苦,经受着极度的“出世”与“处世”的起伏和纠缠。本文则以苏轼黄州的生活经历为参照,来论述他这一时期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5.
翟杰 《百姓生活》2014,(10):34-34
苏轼词《定风波·赞柔奴》中,写到这样一个故事:苏轼的好友王定国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岭南荒僻之地。王定国之妾柔奴随行,两人感情非常好。后来,苏轼见到王定国,发现他经历此劫不但没有颓废,反而性情更加豁达。苏轼问其缘故,王定国说,只因有柔奴陪伴。苏轼问柔奴:"岭南应不好?"意思是,异乡荒凉之地,寂寞艰苦的生活,应该是很难熬的吧?柔奴却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个小女子真的有大胸怀、大境界。  相似文献   

6.
苏轼一生无论居庙堂之高 ,或处江湖之远 ,皆追求心灵自由 ,达到了物我同一、高凡绝尘的理想境界。该文认为苏轼慕陶、学陶 ,作《和陶诗》12 0余首以明志 ,却始终未能像陶渊明那样挂冠而去 ,归隐田园。究其原因 ,不外乎生活时代、出身背景、思想体系、入仕经历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苏轼一贯将作家主体情性的自在体现,看成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因和上乘境界.通过对苏轼坎坷人生、豁达性情及其作品的分析,诠释了苏轼词的主体性情与其饱经忧患的人生经历的关系,从而分析出苏轼旷远豪放的词风是与其独特的性情分不开的,这也就是苏词的"风韵"所在.  相似文献   

8.
随着宋朝与高丽的友好往来,苏轼儒道释兼容的思想随其诗文传入朝鲜半岛.朝鲜文人不仅学习、模拟苏轼的创作,还十分关注他的三教融和思想,对其接受或批判.受武人执政和士祸震慑的文人能够接受苏轼儒道释兼容的思想,他们认为这使苏轼的精神世界更广博、生活更丰富,并愿意接受其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而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一些性理学者对此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道释思想干扰了苏轼儒家思想的纯正性,影响了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创作成就.朝鲜文人对苏轼复杂思想的接受与批判和对其文学的接受与批判相辅相成,也使得苏轼在朝鲜文人中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  相似文献   

9.
田奇 《南都学坛》2010,30(3):75-76
"辞达"一说最早见于孔子,中年以后苏轼对这一理论命题加以阐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视野。苏轼的"辞达"说乃以"意"为终极指向,是北宋文学发展与其自身经历相结合的历史产物。在苏轼热情倡导文学创作真实自然的同时,隐含着的亦有他立言以不朽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0.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他一生经历了从宋仁宗到徽宗五个朝代的激烈政治斗争,足迹遍布当时中国的重要州郡,生活阅历很广,创作丰富,仅留传下来的诗歌就有四千多首。这些诗歌题材广泛,除了大量的讽刺诗和抒发个人情感、歌咏自然景物诗外,还写了一些题画诗。苏轼善于写题画诗,《惠崇春江晓景》第一首就是一篇诗风  相似文献   

11.
苏轼是北宋词坛有名的大家,其一生经历宦海沉浮却从未被现实击倒,始终笑对人生。苏轼词中偏好使用数字,而"一"字尤甚,占全词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本文拟从苏轼词中"一"字着手来试谈苏轼面对逆境时那种无畏亦无惧的旷达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2.
深入文化巨人心灵的成功尝试──读杨胜宽《苏轼人格研究》曹继建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复杂、经历丰富、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然而对他人格的研究却由于种种原因仍相当薄弱。过去也有人注意到苏轼人格的力量。明代李卓吾说:“苏长公何如人!故其文章自然惊天动...  相似文献   

13.
韩愈、苏轼的岭南行政方式存在着三个不同点:(1)韩、苏对治岭南者的要求都是廉洁和有才用,但韩愈看重才用廉洁对长治久安的统治效用,苏轼则着眼才用廉洁对改善百姓生存状况的作用;(2)韩、苏对岭南百姓都进行教化,但韩愈注重儒学传播,苏轼则融入当地生活;(3)在治理岭南一方水土方面,韩愈以祭礼解决困难,苏轼则以知识和实际行动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韩、苏治理方式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二人的思想底蕴不同。  相似文献   

14.
“小东坡”唐庚与苏轼同为眉州人,晚年都有过安置惠州的贬谪经历.他自青年时期与苏轼有过一面之缘之后,便对其心生敬慕.在文学创作上,二人的诗学渊源也有迹可循.具体表现在:唐庚对苏诗语词意象的汲取与化用,以及对苏轼崇尚简约、精工诗学观念的激赏与尊崇.通过对苏诗的潜心学习,再结合自身的反复锤炼,唐庚最终得以自成一家,同时开启了南宋学苏之风,无愧“小东坡”的美誉.  相似文献   

15.
尽管苏轼对高丽持雅拒态度,然而顺应高丽与北宋的文化交流,韩国高丽文学全盘接受苏轼及其诗文,形成“苏轼热”。其原因在于高丽重儒崇文的政治体制,苏轼敢于直谏、豁达入世的品格,苏诗的气质与文人的推动等。高丽文学着重是从苏轼诗文的题材、禅宗思想、化用典故、借用诗韵、活用诗句、摘用词语等视角入手接受苏轼及其诗文的。  相似文献   

16.
苏轼是北宋时期有代表性的士大夫之一,关于其“妇女观”,历来鲜有人论及。文章从苏轼的词作出发,逐一展开分析,展示出苏轼较为进步的妇女观,并对苏轼形成此类妇女观的生活背景、社会环境以及思想背景进行探讨。苏轼的妇女观,从一个角度来说,也代表着北宋中期士大夫群体普遍的心理。  相似文献   

17.
在苏轼的诗词中有许多“人生如梦”的喟叹.本文以苏轼的有关诗词文章为材料,结合苏武的思想、经历,揭示了“人生如梦”观的全部内涵:生命流程如梦之短促,吉凶祸福如梦之无常,荣华富贵如梦之虚幻,事过境迁如梦之朦胧.并对其源做了探求.  相似文献   

18.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与端砚有着很深的渊源。苏轼不仅喜欢使用端砚,还热衷于收藏古人端砚,他使用和收藏端砚偏重其实用价值。苏轼虽视端砚为珍宝,但他并不“玩砚丧志”,能从执着于物中超脱出来。苏轼还撰写大量涉砚诗文和铭文,反映出他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友情况。由于苏轼坎坷的仕途、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以及旷达的性格,后人面对苏轼遗砚纷纷题铭歌咏。这些题咏,不仅扩大了端砚的文化影响力,也加深了我们对苏轼与端溪砚事之间密切联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三个方面考察了宋代徽宗年间苏轼词的影响:第一,徽宗年间禁绝苏学,苏轼对文坛的影响虽然由显而隐,却无处不在;第二,徽宗年间词人的创作在艺术手法和题材内容上均追慕苏轼;第三,苏轼清雄旷达的词风在宋末又悄悄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20.
苏轼对杜甫的理解与解释,可视为两位伟大诗人之间的对话。苏轼如何回应杜甫遗留下来的会话材料,既透视着杜诗作用于苏轼思想、行动的痕迹,同时也塑造着杜甫的形象和杜诗的品格。苏轼眼中的杜甫,与时论保有一定距离,不论推崇、调侃或微议,其主要从自身的个性、观念、体验等出发,更注重的是杜诗在自己心中引起的共鸣。苏轼以自己为杜甫的异代知音,而将杜甫作为自己的代言人。杜诗浸透在苏轼生活的各个方面,实际上已化作苏轼生命的一部分,超越文本本身,成为一种生命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