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宋以来的学者多认为杜甫《一室》诗是上元年间(760、761)在成都所作,诗意是盼望早日离开蜀地、前往荆楚。通过对颈联、尾联文意的疏通,并结合杜甫晚年行动规划、在夔州时的情绪心态及夔州地形环境,可知杜甫此诗是大历元年(766)春至大历二年年底在夔州所作,诗的主旨是盼望早日离开夔州回归中原。  相似文献   

2.
陈与义与江西诗派诗人都主张学习杜甫,这也是方回等人将陈与义纳入江西诗派的主要依据.但江西诗派诗人强调学习杜诗的技法,而陈与义则强调学习杜诗的风雅精神.基于这种理论主张,在实际创作中,江西诗派主要是学习杜甫夔州后的诗风,而陈与义主要学习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创作.江西诗派得杜诗之顿挫,而陈与义得杜诗之沉郁.  相似文献   

3.
大与细、宏观与微观是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这在杜诗中有充分的反映,可以从他的创作和理论来说明之。不论是自然界或者社会都表现了宏观与微观彼此结合的现象,伟大诗人的世界观中就反映了宏观与微观彼此结合、互相贯通的情况,所以能产生出超越时空局限的、思想深广、意境宏远的作品。杜甫晚年在夔州所作《偶题》,前人说此诗是杜诗的一篇总序。这就是杜甫从理论上给自己全部诗集勾勒的一个宏观体系。论文用苏轼七绝《题西林壁》贯串文章的始终,形象而又明晰地阐明了大与细、宏观与微观应该结合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风雨雷电、霜雪露雾等常见的自然气象被赋予了审美的属性,应和着世间万象,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甲骨卜辞、《诗经》、中国古代典籍与文学作品中对自然气象的描写,既是自然现象之记录,又是社会意蕴之表征。古人以风、雨、露、云等自然气象喻父母与天子之恩泽,以瞬息万变的气象意象阐发生命意识之哲思。  相似文献   

5.
意象的运用与意境的创造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审美特征,因而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注意空问描写艺术。而在诗歌发展的不同阶段,空间描写艺术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某些不同的特色。唐诗气象浑厚开阔,从艺术构成因素看,就是与唐诗空间描写以恢宏深远为美的趋向有关。  相似文献   

6.
执著的用世之情——从杜甫生平和创作看其执著的从政信念张建东中国古诗人,在从政追求没得到实现,一再遭受打击后,多半转向消沉,从政的用世之情淡寞。象杜甫那样一生用世不顺,从政热情却不减,老而弥坚者,实为少有。研究杜甫生平这一特点,对深刻认识杜甫和探讨其创...  相似文献   

7.
略论杜甫对吴宓为人及诗歌创作的影响高益荣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著名学者、诗人吴宓先生的思想与诗歌艺术.其渊源师承来自于多方面。就其诗歌创作.受中国诗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杜甫。在他的身上和他的诗歌里,都明显地带有从杜甫那里吸收来的营养。他们两人都给中华文化留...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有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唐朝都城长安度过,在长达十三年的长安生活中,成就了杜甫的现实主义诗人地位,形成了杜甫精神。今天研究杜甫在长安时期唐朝的政治变化与历史背景以及长安生活对杜甫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影响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明祥 《求是学刊》2023,(3):152-161
钱谦益所作论诗诗《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绝句十六首》,在承传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基础上又产生新变。钱氏继承了杜甫尊重前贤、别裁伪体的思想,以批评当时的诗坛流弊。钱诗延续了《戏为六绝句》“戏题”的自况心怀,但也增添了走出“嗤点前贤”的矛盾、消解讽刺的紧张等意味。钱诗与《戏为六绝句》都是以近代视野和当世视野为论述重点,但不同于杜甫对时人的包容态度,钱谦益以自己的诗学为标准,将时人划分了阵营。《戏为六绝句》论述的内容可能不仅仅限于诗歌,这种现象在钱谦益论诗诗中更是蔚为大观,他论述了文学家、批评家、书法家、画家以及女性群体,且对后世论诗诗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詈词描写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楼梦》詈词描写的审美价值黄德烈何谓詈词?晋词就是骂人的话。研究《红楼梦》中的骂人话,是因为署词是《红楼梦》艺术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应忽视。同时也因为詈词是一种民俗语言.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我们重视它,研究它,正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现...  相似文献   

11.
以气论哲学为基础的中国气象文学在不同阶段一直都延续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气象现象在先秦至汉代成为领会“天意”的重要途径;魏晋至唐的气象文学中则主要呈现为物候学的特征;宋以后的气象文学中,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山水”面目被注入作者越来越多的主观情感;近代以来气象文学逐渐沦为气象科普之类的通俗读物。道、气、象是气象文学的基本范畴,雄浑、劲健、豪放、实境、含蓄、超诣等为其主要美学原则。倡导当代气象文学创作与研究,是跨越横于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间不可逾越之鸿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三首《望岳》看杜甫诗歌的发展、变化郭其云在杜甫的一千多首诗中,有三首同题的《望岳》诗,分别咏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时间各不相同,登泰山之作是青年时期所写,而西岳诗是杜甫四十多岁时的作品,南岳诗则是诗人晚年漂泊荆湘时完成的。三首望岳诗,虽...  相似文献   

13.
杜甫一生常漫游、行走在山间。他与山的关系可以总结为望、行、登三类。杜甫虽然爱山,但他基本不登至高顶,这不仅是因为存在着客观的政治与时间上的限制条件,而且登山对杜甫来说也是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挑战。杜甫“余时游名山,发轫在远壑”的游山追求,与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志向一样,最终未能真正达成。  相似文献   

14.
反对好古遗近,提倡学习六朝─-浅谈杜甫的《戏为六绝句》胡大浚,杨晓霭杜甫《戏为六绝句》历代笺释者伙,而见解纷坛,莫衷一是。解放四十多年来诸多论著,从唐代前期文艺思想和杜甫的创作实践出发,进行理论的探讨阐发,理解日益深入;以个人一孔之见,当以马茂元先生...  相似文献   

15.
陇右山水多感发─-杜甫陇右纪行诗散论林家英以地名作诗题,分则独立成篇,合则成为一组完整的纪行诗,记行程,写山川,抒感慨。杜甫在陇右创作的两组纪行诗,别开生面,独具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立秋后,杜甫辞去华州司空参军职务,携带妻儿,...  相似文献   

16.
薛恒 《阅江学刊》2010,(3):113-118
公共气象管理是随着我国气象工作的发展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和新领域。其基本问题主要是公共气象管理的主体、公共气象管理的性质、公共气象管理的权力和公共气象管理的对象等,对其基本内容的梳理和厘清,有助于对公共气象管理的大体认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一语法体系有两个涵义:一是指一种语言在词的变化和组词成句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性、系统性;一是指人们在描写和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语法现象时所持的观点以及所采用的一整套的术语和方法。两种体系是有区别的,不应混为一谈。前者是语言结构规律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后者是对语法的描写和分析,也就是“语法学家对于语法现象的观点及其根据这些观点作出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青岛画报》2012,(4):5
今年是诗圣杜甫诞辰1300周年。在一组"杜甫最近很忙"的中学语文课本涂鸦画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这些形象不一的恶搞图画让网友乐翻了天,杜甫也由此迅速成为"微博红人"。此举惹恼了杜甫草堂博物馆负责人,怒斥网友将杜甫画像拿来涂鸦,是对杜甫的一种亵渎,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  相似文献   

19.
《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刊发了署名李丛昕的文章《杜甫终葬巩县说》,以“杜甫终葬巩县为是而偃师为非”,否定《河东学刊》1999年第1期刊登的霍松林先生《杜甫与偃师》一文中“再次肯定了杜甫终葬偃师的传统说法”。...  相似文献   

20.
郭刚 《阅江学刊》2011,3(4):80-86
气象哲学是以气象为内容的涉及人类社会活动领域的一门新学科,涉足了气象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对气象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它拥有特定的概念、系统和方法,涉及气象社会学、气象环境伦理和气象全球(区域)化的内容,有着平衡的系统存在论、能动的认识论、动态的方法论与和谐的价值论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