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许先文 《阅江学刊》2012,(6):102-110
语言具身认知(ELC)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种独立的研究范式已经见诸学界,但从范式理论的角度审视ELC尚未有效展开。ELC范式在学术传统、理论论证、理论内涵、应用价值、实践研究的原则与方法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厘清。ELC研究还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原则,坚持明确的学术立场,创新基于ELC的教学理念,培育ELC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和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7,(12):112-119
认知心理意义上的具身认知肇始于Lakoff所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该理论开创性地将感知觉图式与概念表征联系起来,对传统"符号表征与计算"立场的第一代认知进行了革新。在理论假设与研究层次上,源于语言归纳、具身心理机制、认知神经层次等问题使得概念隐喻观被视为"不彻底的""弱具身"取向。近年来的实证研究,从时间-空间隐喻、温度-人际隐喻、道德感隐喻、重量隐喻等领域内均发现了隐喻始源域-目标域之间的"双向映射",意味着概念表征-具身经验间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随后Barsalou提出的知觉符号理论则从更为深层的角度——神经生理层面对具身现象进行了描述与预期,并得到了诸如:镜像神经元、隐喻句理解、"动感共振"等神经生理现象的支持。今后研究应从心理-生理视角出发对具身现象进行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许先文  赵娜 《阅江学刊》2013,5(2):131-136
语言具身认知具有语言学的思想渊源,与近代语言学重要的流派结构主义语言学有着内在关联。语言具身认知的主张和观念与结构主义语言学所遵守的整体主义方法论有着内在的传承性。系统的整体主义观念影响着语言认知的最为突出的体现就是将身体、环境、脑纳入语言认知系统中,强调身体、环境、心脑之间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莉 《学术交流》2006,(12):138-140
哲学是语言学研究的基石和摇篮,语言学派的分水岭最终可以追溯到不同的语言哲学和认知观,语言哲学最基本的问题即是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认知语言学是21世纪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全新范式,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和学术前沿。以G.Lakoff和M.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实现了从客观主义哲学观到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的转变,这标志着人类意识形态和语言哲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国外语言学界对隐喻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语义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向.在这一过程中,Black、Searle、White、Davison、Lakoff和Johnson等学者对隐喻的研究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加深了人们对隐喻的认知机制及其认识论基础的理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成果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隐喻研究也因此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6.
英汉语中“悲伤”情感的认知均基于人们对该情感的身体体验和对人类身体的认识,同时又受各自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的制约,即英汉“悲伤”隐喻具备具身普遍性和文化特异性。从具身认知和体验哲学的角度对二者的认知共性进行阐释,并从理想化认知模式的视角探讨二者差异性的成因可以对英汉语中的“悲伤”隐喻有系统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康德先天图式与认识论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娄永清  林昆勇 《创新》2007,2(2):102-107
康德自称在认识论上发动了“哥白尼式革命”,但他的论断名不符实。在笔者看来,认识论上的大革命始于对康德先天认知结构思想的否定,终于对它的否定之否定,而这一工作是由历代马克思主义者逐步完成的:他们应用历史的、实践的、辩证的观点,首先解决了认识的基础、能动性与矛盾性的问题,发现了认识运动的宏观规律,继而解决了先天认知结构和后天认知结构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揭示了认识活动的微观规律,最终完成了康德带头发动而无力推进的认识论变革与创新的伟大任务。  相似文献   

8.
朱伟珏 《浙江学刊》2005,(3):174-178
本文对布迪厄旨在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的理论性探索进行较为详尽的考察.布迪厄指出,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对立是社会科学领域内最根本、最具破坏作用的一对范畴.为了克服这一对立并实现其统一,他除了从认识论层面对此进行批判性考察之外,还提出一个可以同时弥补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不足的重要概念--惯习.他的社会学认识论,以及奠定其方法论基础的"惯习"概念为我们打破社会学领域内的各种对立并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学范式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认识论的自然化与当代认知科学的紧密结合,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新趋势,但是这种趋势是有限度的.对认知习惯与常识心理学的研究,是认识论研究的补充形式,同时也开辟了社会化研究的新方向.认识论研究不仅要自然化,同时也应当社会化,两者并不是不可调和的.  相似文献   

10.
吴莉  刘立群 《学术交流》2012,(12):176-179
认知符号学认为,人类所有的认知活动都发生在符号系统内部,即所有的认知过程都是符号过程,反之亦然。转喻符号是由形式、事物和概念构成的三维实体;转喻意指跨越形式世界、事物世界和概念世界三个本体域;转喻表征是语言、现实和思维三者之间的互动与整合。从认知符号学的维度探讨转喻与话语的关系有助于人类全面和深刻地理解转喻的认知基础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Embodied cognition has attract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within cognitive science and related fields in recent years. It is most noteworthy for its emphasis on the inextricable connection between mental functioning and embodied activity and thus for its departure from standard cognitive science's implicit commitment to the unembodied mind. This article offers a review of embodied cognition's recent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and suggests how this movement has moved beyond standard cognitive science. The article then clarifies important respects in which embodied cognition has not departed fundamentally from the standard view. A shared commitment to representationalism, and ultimately, mechanism, suggest that the standard and embodied cognition movements are more closely related than is commonly acknowledged. Arguments against representationalism and mechanism are reviewed and an alternative position that does not entail these conceptual undergirdings is offered.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研究感性认识形式,逻辑学研究理性认识形式。二者密切相关但却长期分离。认知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为心理学和逻辑学的交叉融合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学科框架。在认知科学的框架下,逻辑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产生了认知逻辑新的研究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心理学与逻辑学交叉融合,产生了心理逻辑这一新兴学科。它认为逻辑推理受心理因素影响,是由人参与的、涉身的经验科学。认知逻辑开启了当代逻辑学发展的新时代,走上了作为多学科共同工具的广阔发展道路。认知科学的发展将带来一个学科综合交叉、问题引领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引领学科建设、人才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典故的隐喻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民军 《唐都学刊》2004,20(4):135-137
典故是人们在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 ,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 ,典故的产生和典故的使用都是隐喻式的。典故的隐喻性这一特点表明人们在以文化语境为基础 ,通过想象、联想、映射等途径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时 ,典故的隐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朱芸 《唐都学刊》2004,20(4):34-38
外倾性是人格心理学中公认的最重要的特质之一。近年来 ,随着认知心理学理论在人格研究领域的渗透 ,对外倾性的认识摆脱了基于心理测量的词汇描述的范式 ,进入实验研究的阶段。在理论上对外倾性与认知、情绪以及行为绩效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研究者尝试从整合的观点解释外倾性的性质与功能。综述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理论模型有助于研究的深层次进展。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t study extends previous results demonstrating a relation between maternal discourse and child social understanding to include paternal discourse. Emotion understanding (EU) and theory of mind (ToM) were considered as two distinctive aspects of social understanding. Participants were 106 children (54 boys and 52 girls) studied at 3.5 and 5 years. Discourse measures came from separate parent–child conversations during a picture‐book task; measures of EU and ToM came from children's performance on social cognition tasks.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talk translated into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fluence of each parent on children's social‐cognitive understanding. Mothers' references to emotion and emotion causal explanatory language predicted children's concurrent EU. Fathers' use of causal explanatory language referring to desires and emotions predicted children's concurrent and later ToM.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others and fathers in their use of internal state language and its impact on children's social‐cognitive understanding.  相似文献   

16.
闫伯汉 《社会》2017,37(4):59-89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数据,以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以阶层再生产为分析视角,基于认知发展理论探讨农民工流动对子女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拥有比留守儿童更高的认知水平,流动儿童相对较好的家庭背景为其认知发展提供了实质性帮助,乡城迁移中流动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通过"转校"等机制得到促进;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认知劣势与父母外出工作并无显著的统计关系,而主要归因于家庭贫乏的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子女数较多的家庭结构、较低的学前教育接受率或就读学校质量的低下。但是,流动儿童的认知水平整体上仍低于城市儿童,其认知发展仍然受到自身社会阶层条件和境遇的深刻限制,"流动"所带来的各类"认知收益"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2213名广东居民(广东新移民1261人、广东本地人952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岭南文化与新岭南文化特点认知问卷》对广东居民的岭南文化与新岭南文化特点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一是总的来看,大部分广东居民(包括广东新移民和本地居民)对岭南文化与新岭南文化特点认知程度处于“不确定”与“赞同”水平之间;二是广东本地人在岭南文化与新岭南文化特点认知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广东新移民;三是居住年限在11年及以上的广东新移民在岭南文化与新岭南文化特点认知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居住年限1-5年、6-10年的广东新移民;四是岭南文化特点维度与现代意识与全球意识、广东新人文精神两个维度存在中度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广州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风险认知是指个人或群体对以气候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的客观认识以及对已受到或将受到这种风险影响或损失的可能性的评估与判断,主要包括气候变化风险事件认知、风险源认知、风险后果认知以及风险责任认知四个方面。广州城市居民气候变化风险认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气候变化风险源的认知普遍高于气候变化风险事件;公众对气候变化风险后果的认知程度较高,对"危及子孙后代"、"灾难性"的风险后果认同率最高;政府、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