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方媒体纷纷对乔布斯逝世事件予以高度关注的同时,中国传媒也不甘落后,国内各大媒体争相对此事件展开报道。对于国外一个商人的离世,国内媒体此次的报道面之广、篇幅之巨比较鲜见,甚至已造成过度报道。本文通过考察甘肃省内三家报纸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文本,分析了它们在报道规模、报道视角与传播框架方面的异同点,并以此为例探讨过度报道的形成机制、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长生殿》《桃花扇》异同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比较了清初剧坛上的历史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同。其“同”为:产生于共同的时代、思想背景,都以总结历史经验、探索明为清代的原因为目的;都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及其集团,指出其腐败是导乱致亡的根源;都塑造了具有爱国精神和反抗性格的“小人物”形象。其“异”为:两剧包含的内容与寓意有别;两剧在艺术结构上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3.
上海《时报》是旧上海三大民营报纸之一,初为康有为梁启超在国内的舆论喉舌,但终因宣传不力而与康梁决裂。后经历了两次重大蜕变:为文人所办的报纸,业务方面锐意革新,但政治上表现平庸;最后成了被称为“黄报”的商业大众化报纸,但连年亏损。上海《时报》可谓“党人报不党”“文人报不论政”“商人报不盈利”,这背后既有复杂的政治社会背景,又展现了一个多种形态的中国近现代报业构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中原地区部分报纸的主要版面代表统治阶级的立场观点,副刊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民主进步的思想,这种副刊与正刊背道而驰的状态被称作“半拉报”。“半拉报”现象在中原两次出现,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原因。政治势力之间的角逐与力量消长,酝酿了相关文化的生存环境;作家兼报人的责任意识,打造了传播进步文化与民主诉求的阵地;历史文化的积淀融入独特的区域氛围,成就了个性鲜明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从地方党报来讲,新闻版的很大一部分版面是报道当地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的,这也是党的新闻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且,现在都市报纸一改以往对上级指令性任务不得不登而敷衍塞责的做法,而是主动配合,努力投其所好,尽力搞好党政报道。这是因为,众多报纸从多年的办报实践中认识到:一、抓好党政报道,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需要,也更能体现政治家办报的原则;二、新闻舆论要当好党和政府的耳目和喉舌,就必须做好上情下达的工作;三、宣传好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时刊发一些政情新闻,也增加了报纸的卖点。应该说,除了一些领导的长篇讲…  相似文献   

6.
新闻媒介怎样反映妇女、妇女问题和妇女运动?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关心和评论,并成为一个正在开拓的研究领域。本文通过研究八家全国发行的重要报纸的新闻报道,分析主导报纸中新闻人物/新闻参与者(Newsactor/interviewee),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描述当前我国主导报纸中有关女性报道的现状,包括与男性相比较报道的比例、年龄和社会身份分布、在被报道事件中的作用等,并用性别视角(genderperspective)考察这些指标所反映的媒介现实中女性的比例是否合理和平衡、是否存在和强化角色陈规定型等现象,为促使新闻报道朝着有利于妇女发展的方向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萨特存在主义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德格尔与萨特同为存在主义的著名代表,但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术界看法各异。本文从“存在观上的异同”、“自由观上的抵牾”、“学者与斗士”三个方面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是研究汉代三家《诗》学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过高地估计了汉代经师对于“师法”和“家法”的坚守程度;将忽略学术研究而重在推演《诗》义的教化类著作视为辑录三家《诗》经文的根据;混淆了文学与学术类著作的本质差别。这三重困境贯穿全书始终,降低了书中不少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北洋官报》应清末北洋新政而生,亦以宣传新政为己任。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官报》作为一份新式官报,如何展示和报道新政。首先是邸报部分。邸报与篇首圣谕广训、京师风,-t的图画.三者在官报初创之际,共同构成了报纸内容的仪式性空间,暗示了皇权秩序的象征性存在。文牍部分是《官报》宣传新政的核心所在。其意义有三:一、《官报》报道与宣传新政,是以文牍的展示为主。二、文牍的展示不仅能使读者全方位了解北洋诸项新政的进展情形,而且形成了呈现于报纸之中的新政话语。成为其他民报、外报报道或评论新政的可靠的信息来源。三、汇聚在《官报》中的各式新政文牍,也起到了公开政治信息的作用。新闻部分对新政的宣传,某种程度上是文牍部分的延续。另一方面,《官报》报道新政的新闻也有很多来自于对其他民报与外报的摘选和编译,体现了官方与非官方之间的连接和转化。  相似文献   

10.
金莉莉 《浙江学刊》2000,(3):118-120
中西童话与成人文学一样,既有相似之处又呈现出巨大差异。本文以叶圣陶的《稻草人》和王尔德的《快乐王子》这两篇典型的“三件事”童话模式为例,认为(1)童话叙事主体在中国童话中的控制权很大,在西方童话中较小;(2)叙事话语方面中国童话单纯、直接、不偏离主题,西方童话则有“漫溢”特点;(3)中国童话的隐含读者为理想儿童,与实际读者接受上产生错位,而西方童话接受者是成人儿童兼而有之。这些差异是由于东西方民族传统、文学风格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关四平 《学术交流》2023,(7):171-182
《儒林外史》的主题,学界有多种说法,其中胡适的“批判八股科举”说最为恰切。但仅研究到此层面显然还不够深入,胡适归纳的主题是显性主题,还应该进一步探讨其含而不露的深隐文化意蕴,以不负作者的苦心孤诣。这深隐文化意蕴就是作者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皇帝朱元璋,即皇权,深入封建专制政体的核心部位。从“楔子”探究作者的深层寓意,从“荣身”者探寻作品的深层意蕴,从贤才遁世透视邦之无道,三个视角与层面皆指向封建皇帝朱元璋。这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要害,与黄宗羲、顾炎武等启蒙主义思想家对君王和皇权的批判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揭示了中西文化和哲学的异彩之处及形成原因,指出文化发展的三个路向和人类文化的未来趋势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他试图将儒家的“仁”与西方的生命意志等哲学打通,用直觉主义为儒学辩护,因而造成了如下三种理论局限:一是儒家的“仁”本质上与人的自由意志和生命直觉是矛盾的问题被悬置,从而呈现理论拼凑问题;二是忽略了中国创造力文化资源和柏格森创造进化哲学的相关性,使其提倡的文化复兴还是儒家文化的复兴;三是对文化复兴只强调“应该复”而缺乏“如何兴”的思考,从而难以展开基于自己的哲学问题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改造的哲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浅析老子与赫拉克利特哲学思想的异同刘植强春秋战国和古代希腊大体处于同一时代。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和古希腊思想家赫拉克利特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老子和赫拉克利哲学的异同。一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将人们的思维空间从伦...  相似文献   

14.
陈珊容 《生存》2020,(7):0045-0045
写作支架的搭建可以帮助学生跨越写作的“最近发展区”,顺利实现学生的写作能力由当前发展水平跨越到潜在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尝试在新闻写作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通过搭建图表支架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知识,学会搜集新闻素材;借助问题支架,追问事件细节,完善新闻特写;利用范例支架,学习经典范文,启发新闻写作。各种写作支架 的搭建有助于学生突破写作障碍,解决写作困难,完成新闻写作任务。  相似文献   

15.
给库以伤情、耀艳而深华的《湘君》、《湘夫人》,以其独特的艺术简力,成为楚辞《九歌》中最引人注目的篇章,受到历代读者的喜爱。但湘君湘夫人究竟是什么神,主题又是什么,诗中有无寄托,其中有些诗句的解释有着明显的对立,两千年众说纷法,莫衷一是,孰是孰非争论不休。笔者认为,湘君、湘夫人作为文本事实,对于屈原来说可能是有明确的指代性的,但是“文学作品并不是对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的客体,并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是像一部乐谱,时刻等待着在阅读活动中产生不断变…  相似文献   

16.
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原创力和吸引力的内容之一。中医文化国际传播是指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的以中医信息为内容的交流与传承活动,是中医信息在不同国家间由传播者通过某种媒介向接受者交流并接受信息反馈的动态过程。以“中医文化国际传播”为主题,选取2002-2013年间《中国日报》有关中医和针灸的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从发表年度、内容性质、关注热点、新闻体裁、新闻来源、新闻形式等角度,采用内容分析法,揭示《中国日报》有关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不仅能够反映出近十年来我国中医文化国际传播的一个缩影,还可以预见,中医文化国际传播在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7.
傅洛炜 《报林》2018,(1):50-51
如何快捷、全面、深度报道新闻突发事件及重大活动?笔者认为,处理新闻突发事件要注重在时空交错中呈现多角度,在动态追踪中深度开掘新闻主题,清晰定位新闻活动报道角度,才能实现对新闻突发事件及活动的全面深度报道,进而客观全景反映突发新闻事件及活动的特色及全貌。  相似文献   

18.
阿尔都塞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总体上未曾摆脱人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框架,马克思《资本论》则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结构为研究主题,在区分了“现实的具体”与“思维的具体”、“理想的平均形式”与“现实的过渡形式”之后而以英国为典范且经过“纯净化”处理的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阿尔都塞对《资本论》主题与对象的阐释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进而探索马克思历史科学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宇红 《社科纵横》2006,21(12):119
本文以现代媒介特征来评析延安《解放日报》的媒介现代化程度,通过对报纸的大众性、市场主体,专业化、职业理念、新闻思想等的分析,总结了《解放日报》现代化程度的高低以及对现代报纸的一些新闻理论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孟修祥 《阅江学刊》2012,4(5):125-130
汉代楚歌最能激发人意的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悲怨之情的作品,这类作品在汉代楚歌中的数量最多、最具典型性。汉代楚歌“悲怨”审美特性的成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就渊源而论,汉代楚歌“悲怨”的审美特性要追溯到“南音”的影响;二是汉代许多楚歌的“悲怨”之声主要源于政治斗争的失败,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类楚歌是政治斗争的产物;三是汉代楚歌“以悲为关”的成因与楚地巫风盛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