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威尼斯商人》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燕安 《社科纵横》2005,20(3):198-199
学术界对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评价总体包括两方面其一,他是一个残忍的高利贷商人;其二,他是一个受苦受难的犹太人。本文拟从犹太文化视角以及犹太教与基督教关系等领域,解读该剧,并探讨莎士比亚的反犹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
罗淑宇 《社科纵横》2010,25(1):65-67
《权利法案》是保护美国人权的一部重要宪法性文件。对比中国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可以看出中美在法律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法官任职资格和在适用法律过程中的作用、法典编纂理念、法典编纂的侧重点、法律的确定性与灵活性等方面,而这种法律文化的差异是由中美两国不同的历史、国情以及法律传统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1979年<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首次提出,1982年宪法确认的法律监督,是我国国家制度建设中具有承上启下重要历史意义的立法事件.由于种种原因,法律监督的历史意义未受到重视,并导致法律监督的基本理论和制度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必要制定一部<法律监督法>,以更加全面认识我国法律监督产生的历史价值,促进我国法律监督的基本理论研究.没有<法律监督法>的法律监督不但不合理而且不现实.  相似文献   

4.
伏漫戈 《唐都学刊》2007,23(2):107-111
蒲松龄结合自己的人生际遇,参照明清时期商人的现状和通俗文学作品中的商贾形象,塑造了三类各具特色的商人形象:诚实本分的小贩,道德败坏的奸商,重义轻财的儒商。从这些商贾形象可以看出蒲松龄对商业和商人的认识是正面的,同时,不难发现《聊斋志异》里的商人也具有缺乏自信心、自主性、个性不够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6.
2004年3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00号令,公布了《基金会管理条例》,同时宣布该条例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 《基金会管理条例》一经颁布,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社会公益界和法律界的热烈反响。大家一致认为:《基金会管理条例》的颁布,对于规范基金会的组织和活动,维护基金会、捐赠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使社会分配更趋公平,起到  相似文献   

7.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永刚 《社科纵横》2005,20(1):188-189
威廉·莎士比亚 ( 1 5 6 4— 1 6 1 6 )于 1 5 96年 ,取材于乔万尼的短篇小说《蠢货》、《罗马人的事迹》和英国剧作家马娄的《马尔他岛的犹太人》 ,写成了一部他第一阶段后期著名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此剧的主角之一夏洛克的命运牵动着成千上万读者的心 ,他的毁灭 ,激发了人们对他的怜悯和对当时社会的恐惧。本文将从民族、宗教等方面申诉夏洛克形象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8.
郑来 《社科纵横》2012,(11):130-132
新闻媒体常被称为“第四权力”,《焦点访谈》在社会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拥有自己独有的话语权。本文通过对《焦点访谈》权力和权利的分析,来探讨新闻媒体应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以及对其尺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刘合行 《唐都学刊》2005,21(5):25-28
《资本论》围绕人的自由和解放这一最终价值目标,考察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从伦理的角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过程,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伦理思想,展望和构造了未来社会新的伦理关系,蕴藏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因此《资本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0.
王鸿博 《南亚研究》2009,(2):151-159
殖民地时期的印度法律是英国法律与印度传统宗教法及地方习惯相冲突和妥协的产物。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原来如此》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法律移植过程中,印度教种姓社会内部出现的危机,农民和低等种姓在新土地法的规定下面临的生存压力。通过小说中对两代婆罗门地主形象的描写,泰戈尔运用“不可靠叙述”和颇具象征意义的场景描写,表示了对印度法律改革的忧虑与思索。  相似文献   

11.
因为公共权力本身容易导致腐败的特性,对公共权力给予必要的限制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要想对公共权力的限制能够有的放矢和真实有效,就必须对公共权力概念本身给予解析,显现其构成要素。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在法律上,公共权力首先表现为强制力;其次是一种特殊的权利,是一种不能被抛弃的权利;最后公共权力的内核是一种易异化的法律义务。而造成公共权力腐败的原因正是因为它的核心要素是一种易异化的法律义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公法崛起的法学认知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幸福  伍操 《求是学刊》2006,33(1):90-95
中国公法崛起的必然性隐寓于其表征和原因之内,即公法法律文件的逐步完善,公法学术的迅速发展,公法向私法的渗透以及社会对公法的热切关注。而正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中国公法的崛起,这也给中国法学带来了三大机遇:拓展了中国法学的发展空间;推动了中国法律体系和法学体系逐渐趋于比较平衡的发展;促进法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交叉互动。同时,公法崛起也给中国法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向互动上,构建规制国家权力的严密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合同法买卖不破租赁的规则及物权法有关租赁权与抵押权的冲突规则,赋予了租赁权以物权特征;但合同法与物权法构建的租赁权规则体系存在明显漏洞——物权化的租赁权缺乏公示制度的配套,从而有碍交易安全和效率,也损害抵押权制度;我国民商事法律制度中其他物权化之债权以及航空器、船舶租赁却有相对完善的交易安全的制度安排。对买卖不破租赁的立法政策进行法律经济分析,可以发现租赁权物权化从保护承租人的公平的政策考虑,需与公示公信、交易安全的效率的政策考虑相平衡;借鉴其他立法例,我国合同法及物权法与租赁权相关的条款应当适当修改,最终达到公平与效率目标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研究中国法律体系的结构、特色和发展趋势 奠定了现实基础。可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归属和法律规范的性质两个向度作为研究法 律体系的框架。前者的目的在于描述中国立法的现状, 后者旨在分析不同性质的法律 规范在各个法律部门的分布。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和全球化的影响, 使各类法律规范在不同法律部门中的分布发生 有意义的变化, 这种变化一方面反映世界各国法律体系发展的共性, 另一方面又有鲜 明的中国特色。

关键词: 法律体系 法律规范 公法与私法 实体法与程序法 国际法与国内法

The formation of the socialist leg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laid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s for studying the structure, features and trends of China’s legal system. Our framework for such study is constructed along two dimensions: the classification of normative legal documents and the nature of legal norms. The aim of the former is to describ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legislation, while the purpose of the latter is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legal norms in different branches of law.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market economy, democratic politics, the harmonious socie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gal system and globalization, significan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legal norms in different legal fields. On the one hand, these changes reflect shared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gal systems across the world; on the other, they are stamped with stro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研究中国法律体系的结构、特色和发展趋势奠定了现实基础。可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归属和法律规范的性质两个向度作为研究法律体系的框架。前者的目的在于描述中国立法的现状,后者旨在分析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在各个法律部门的分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各类法律规范在不同法律部门中的分布发生有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反映世界各国法律体系发展的共性,另一方面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6.
普通法发源于英国,但法学体系中的宪法解释学却是在美国起源并在普通法体系中发展到最高水平的。美国的宪法司法审查实践引发了三个紧密联系的问题,即法官宣告由民主选举产生的立法机构(包括国会和州立法机构)制定的法律无效是否合法,法官如何解释宪法,法官如何发挥能动性从而在审查立法行为时能做到多大程度的自我控制。通过分析可知,司法审查的合法性正在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且目前也存在着许多解释宪法的理论、方法和方式,而对于司法能动性适合于何种情况却仍然是美国宪法辩论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美国宪法第一条第9款禁止国会通过的溯及既往法律是仅限于刑事法律,还是也包括民事法律?宪法对此语焉不详。自从联邦最高法院1798年在考尔德夫妇诉波尔夫妇案中将此规定解释为仅限于刑事法律之后,美国司法界和学界在此问题上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止过。2012年3月6日,美国国会对《1930年关税法案》作了修正,将反补贴法溯及适用于2006年11月20日以来的所有相关案件。这一溯及既往立法再一次将这个历史悬案摆在人们面前。从美国两百多年的司法实践和相关的宪法修正案来看,国会通过的溯及增加权利的法案几乎没有受到任何质疑;通过的溯及减损权利,但明确规定补偿的法案,虽然遭到一些人反对,但是分歧不是很大。然而像《1930年关税法案》修正案那样直接影响到有关当事人的利益,却没有补偿规定的溯及既往立法,无论是从宪法条文的解读来讲,还是从美国的司法实践来看,都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8.
王美凤 《唐都学刊》2006,22(2):80-84
春秋时期,以儒、法、道家为代表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法律思想,各诸侯国为适应政治经济的变革与发展,在法律制度上也相应地起了变化,其总的特点是以保护私有财产权为中心的成文法在各国陆续出现。新法颁布之后,在各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最终新的法律体系取代了旧的法律制度,从而使中国的法制实现了从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转化,使法律真正成为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并为新兴的封建生产关系建设起到了保障作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施行百年的《德国民法典》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所改动 ,修改最多的主要集中在债权部分和家庭法部分。其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国家干预的加强 ,契约自由原则、所有权自由原则受到限制 ,平等的倾向在家庭关系中进一步加强 ,整个法典朝着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需要而发展。这种变化规律对我国民法典的制定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民商事交往领域,国际惯例主要就是国际商事惯例。我国《民法通则》第142条是一条具有一般规定性质的冲突规范,该条以及其他法律的相关规定所指的国际惯例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法院处理涉外民事关系的准据法,据此不能得出国际惯例是我国国际私法渊源的结论。本文认为,《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颁布之前,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国际惯例所指为何不明确;二是借公共秩序排除国际惯例的适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没有对国际惯例的适用做出规定,对此,应该尽快加以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