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边界思想是巴赫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巴赫金思想整体,成为对话理论、复调理论和狂欢化理论的基础。强调文化的多元性,承认边界的历史性,关注发生在边界的行为和事件,肯定越界的合法性,这就是巴赫金看待世界、看待文化的重要方式。巴赫金认为,审美文化即边界的文化,这里充满了越界行为,正是边界的存在和对界线的穿越,为审美文化注入了生机活力。巴赫金深入揭示了隐蔽在边界区划及中心与边缘区分中的权力关系,阐明其不合理性,力图颠覆人们习以为常的世界秩序,建立一种崭新的世界感受。  相似文献   

2.
王常颖 《学术交流》2005,(5):170-172
19世纪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忠于自己的天性和创作个性,大胆地对传统文本进行革新,创造了他独具综合艺术性特色的现实主义文学宝库,扩大了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并有力地推动了其发展。屠格涅夫的小说创作中有诗歌、戏剧、音乐多种因素的介入,永远给读者以只有屠格涅夫的作品才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这无疑是屠格涅夫留给俄罗斯文学、欧洲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金庸小说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作了探讨,认为:与巴赫金梳理出的欧洲文化中的狂欢因素相对应,金庸发展了中国文学中的谐谑传统,在《鸳鸯刀》《侠客行》等小说中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迭出新意;而韦小宝这个人物形象,传达了中国文化中下层人物的复杂内涵,堪与阿Q媲美,表现了生命说不清道不明的无限含义。正是由于这两个因素,金庸小说完全可以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4.
张勇 《阅江学刊》2012,4(2):125-128
林语堂深受中西文化浸润,其民族观念体现在他试图通过个人文化趣味与文化感悟,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人文价值及其对应于社会文化选择的个人文化特质,把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刚柔并济"为特征的道家哲学和儒家"中庸之道"合而为一,归结为"中国的人文主义"。他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寻求灵感,帮助自己确立了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由观念,并创建了文学"性灵论",进一步张扬个性。民族观念和自由意识的确立帮助林语堂对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有了更深切地体会,并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相似文献   

5.
严晓江 《社科纵横》2011,26(7):93-94,98
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其"述中之作"的翻译原则发展了孔子"述而不作"的诗学理论;梁实秋译莎构建了20世纪中国"多元"文学话语,是"文化软实力"的标志之一;他的译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拓宽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思路;梁实秋译莎提升了中国现代戏剧思想内容的高尚性。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1872年,《中西闻见录》的创刊号上就刊载了汉译俄罗斯文学作品《俄人寓言》。20世纪初,中国文学与俄苏文学的相遇是人类精神史上一个饶有趣味的事件。两种文化背景既相同又相异的民族接受了几乎相同的文学观念,在各自不同的地域和环境下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在世界东方和西方的流传播扬迄今已逾千百载。20世纪随着文艺思潮的繁盛、学术思辩的深入以及科研手段的进步,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在这个世纪末叶的数年间,从总体来看,它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目前“中国文学乃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说,已成为不可移易的定论。国外中国文学研究正日益壮大、乃至形成了若干堪与国内研究相媲美的学术实体,也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本文拟就西方、日本和俄罗斯三个典型的学术板块,对1995年以来的有关研究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佟斐 《社科纵横》2012,(9):124-126
中国文化"走出去"看似一个文化战略,实则一个经济战略,更是一个政治战略,从政治视角分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是客观审视和理性探求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现实成效与未来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文化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竞争愈益激烈,中国文化"走出去"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塑造中国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也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吴子林  周娆 《阅江学刊》2012,4(2):97-105
2011年的文艺学研究覆盖了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两大界域,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学的全球化、视觉文化、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以及文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等诸多论域,均有较为出色的研究成果,使文艺学研究呈现出多层级的深入与科际之间的互动。文化研究丰富、扩大了传统的文学研究,突破、超越了文艺学既定的学术体制,但是,作为一种"后学科",文化研究是当代"学科大联合"的一种积极努力,文化只是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文化研究不可能完全取代文学研究。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上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融为一体,对研究者而言仍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0.
莫莱蒂借用中心、半边缘、边缘一类的结构范畴来构建自己的世界文学体系,以树型与波型来阐释世界文学的历史形态和传播形态,在西方学界引起了极大争议。尽管莫莱蒂的世界文学体系和模型招致了种种批评和责难,但他所提出的“世界文学是一个问题”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继续思考。他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态度,实质上表明其世界文学观仍具有鲜明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这跟他所宣扬的立场是相悖的。在从事世界文学研究时,应该尽力克服潜藏的“我族”中心主义冲动。可以说,世界文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凝定不变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本刊上期发表了<老青岛的俄国人>后,很多读者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当年,青岛是哈尔滨和上海之外,俄罗斯人在中国的第三移民城市.青岛的近代城市文化中,除了受德国文化的影响,也浸润了不少俄罗斯的风情.比如青岛的欧式建筑中,俄罗斯风格的不在少数.青岛最早的涉外婚姻中,俄罗斯人是第一位.作者鲁继勇在1996年到2005年留学俄罗斯,获俄罗斯文学博士学位,深谙俄罗斯历史和文化.另外,他从年少时起,颇受热衷研究青岛近代文史的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对岛城的史、事、人物查询资料,考竟源流,较有独自的见地.他将为读者陆续带来<老青岛的俄国人>,也带来一种我们不常见的青岛近代文化和一个别样的经典市南.  相似文献   

12.
经历漫长的沉寂,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异军突起,名列欧洲乃至世界的前列,产生了世界瞩目的文学巨匠。俄罗斯民族中蕴藏着的深厚的文学潜能受到激发,俄罗斯民族深沉的情感以及强大的文学批评力量的支持,是俄罗斯文学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后,提出并形成日臻全面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深入探索加快国家文化建设的政策方法,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持续发展。这些新的政策举措,主要是围绕国家文化年活动、传统历史文化符号、语言文化文学教育、大众传媒电影等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文化性质的内容而展开,不仅要唤起全社会对俄罗斯的历史及国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巨大作用的深切关注,还要重新挖掘、充分发挥俄罗斯在思想意识上深刻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强大作用。这当中,尤其突出“四位一体”的新定位,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重点培养青年一代、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和维护良好国家形象对接起来,旨在夯实国家共识基础、明确国家发展方向、再现世界大国风范、增强国际社会认同。所有这些,无不践行着普京一再宣扬的“国强民富”的治国理念。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处于两个大陆和两种文明类型之间,俄罗斯始终努力追赶西方,主动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它无法阻挡来自亚洲的东方文化.欧洲文化与亚洲文化在俄罗斯占据的欧亚地缘空间发生碰撞,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亚文化.东西方文化成分的对立与统一、融合与分裂构成了俄罗斯欧亚文化的重要特征.作为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文化以自己独具一格的精神内涵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北方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词典》 ,是当代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一项重大收获 ,这部工具书不但填补了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而且在丰富俄罗斯文学的概念、客观描述 2 0世纪俄罗斯文学发展历程、充分评价和全面展现 2 0世纪俄罗斯文学真实面貌等方面 ,做了许多具有创见性的工作。这部词典所涵盖的“俄罗斯文学”的概念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既不是政治上的 ,也不完全是民族意义上的 ,而是就 2 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实际状况 ,泛指 2 0世纪用俄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总和。这种广义上的取舍 ,大胆突破了一些传统观念上的限制 ,使我…  相似文献   

16.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巨匠。他不仅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还撰写了《文学论》这部文艺理论著作 ,推动了日本近代文论的发展。漱石在文论研究和自身文学创作中提出并亲自实践了他的许多艺术主张 ,如“余裕”、“非人情”、“写生文”等 ,这都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日本近代最杰出的集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于一身的文学大家。漱石的文艺主张同他的小说一样 ,受到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下面 ,以“非人情”为例 ,通过分析其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暗合之处 ,探讨漱石文论的中国文化思想渊源。  漱石在《文学论》第二编第三章里使用了“非人…  相似文献   

17.
论“中和”文化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昌逵 《社科纵横》2009,(7):134-136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又是美学的范畴。就像西部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一样,中国的钢琴文化也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互映射的结果,中国钢琴音乐文化始终与西方钢琴音乐文化和睦相处,"中和"融合,"和而不同";在中西音乐文化融合选择的同时,中国钢琴音乐家始终清醒地保持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从文化的视野审视中国钢琴音乐,"中和"文化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传承尤其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8.
陈露  张玉勤 《阅江学刊》2012,4(4):144-148
汉文化深深影响着邻近诸国,日本文学在汉语文学的学习中继承、发展。两国在文学之道上都有"风雅"观,风雅由中国传入日本后发生了流变,日本沿用了"风雅"二字,但并没有完全接受,而是结合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风雅观,与中国重在发挥社会政治功用的中国风雅观截然不同,这反映了中日两国审美意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求是学刊》2019,(5):149-157
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对世界华人文学发展、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形象传播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都具有积极影响。其所体现的现代跨文化意义、身份皈依感的诗性审美探索,以及基于超验性体验的中国文化传播,使其成为世界华文创作的一支劲旅。但作为一种"他者"语境的流散写作,美国华人的新移民创作也存在早期作品写作主题单一"、淘金者文学"功利心态的文学表达"、非母语"写作中"中国想象"的记忆落差与本土生活的隔膜等局限。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新移民作家需要直面自己的创作局限,在全球化时代选择好进阶路向,迈过"两栖文化"门槛,将民族文化语境难题消弭在跨文化创作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20.
"和平崛起"与"和谐世界",是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目标,是在新时期中国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新主张,是符合全世界人民共同福祉的外交模式。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有三个层次的渊源。第一个层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第二个层次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和平外交思想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的发展;第三个层次是和谐社会理念的深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也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中国建设好"和谐社会";其次是积极推动"和谐周边";最后逐步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