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进 《唐都学刊》2011,27(6):94-99
宋人的"自得"说,是融合儒道、兼取佛禅而用于人生、用于文艺批评的一个突出范例。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在论证儒学、理学及禅宗思想对"自得"说的影响方面,扎实而有力。但论及道家思想的影响时,或材料不足,或语焉不详。探讨以《文子》《庄子》《淮南子》《抱朴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与宋人"自得"说的内在联系,以弥补研究中的薄弱,并从生命的自由意识入手,对"自得"说做独到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魏冬 《唐都学刊》2014,(1):21-27
韩邦奇指出,"自孔子而下,知‘道’者,惟横渠一人"。他承接张载思想,在"性道一物"的基础上辨析了"性"、"道"两者"存之于心"和"发之于外"、"寂然不动"和"感而遂通"的特性,提出"形而上之谓‘道’,气而上之谓‘性’"的命题,且辨析了张载哲学中之"太和"、"太极"、"太虚"与"道"、"性"、"气"彼此相应的基本内涵。其"循环渐变"的演化论、注重"眼前造化之实"的认识论和注重《东铭》的修养论,是张载美学崇实学风的时代再现。  相似文献   

3.
王效峰 《唐都学刊》2014,(6):108-113
在社会秩序建设方面,《淮南子》高度重视教化美俗的作用。但特别的是,《淮南子》既持有道家式的"齐同"而视的"化俗"基本立场;又游走在儒道之间,持有"行齐于俗,化成天下"的"化俗"施行思路。这使得《淮南子》的"化俗"设想在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两个层面上分别落实,试图以道家"齐同"的理论姿态实现儒家"美俗"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4.
《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在批判地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朱光潜美学置于美学全球化和20世纪中国美学本土化的进程中来考察,以跨学科的学术视野和开放的学术品格,追踪朱光潜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与美学思想逻辑演化的轨迹,揭示朱光潜是如何立足于中国本土,把西方的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建构其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从内容来看,它主要包括朱光潜美学的思想渊源、文本阐释、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原则以及朱光潜后期与前期美学关系四个部分;从意义来看,它揭示了朱光潜美学思想体系的独特性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形而上学的演变史几乎等同于哲学的发展史。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全新视角的探索,使他成为20世纪最富魅力的哲学家。通过对海德格尔"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与道家"贵己"思想的对比,对海德格尔达到"本真"的途径与道家"复归于婴儿"的思想的对比,对海德格尔"个体化"理论与道家形而上之"道"的对比,可以发现:道家的"道"与海德格尔的"本真状态"不同。老庄道家思想的精髓在于"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天人合一",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致虚守静",弘扬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无为而治"提倡社会生态观。海德格尔与道家的思想都是本国度和本民族正统思想传统的反对之声,它们在主张贵己、返真、不为外物所累上具有高度相似之处,但海德格尔反对形而上学本体论、重视"个体化"原则;道家则主张形而上的抽象的"道",因而两者又存在本质的区别。这两种根植于中西不同文化土壤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开拓出两条截然不同的哲学道路,为后来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哲学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6.
试论黄老之学的理论特点与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黄老学派是战国末至西汉初期出现的道家新流派,这个学派建立的学说体系就是所谓“黄老之学”,它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和思想演变的产物。那么,黄老之学作为道家新流派的理论“新”在哪儿,具有什么特点?它在思想史和社会史上起了什么作用?本文试作探讨。一、黄老之学的理论特点首先,黄老之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杂采众家之言。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评论道家的理论特点是“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  相似文献   

7.
刘泉 《唐都学刊》2014,(1):16-20
张载佚著《春秋说》,南宋以来之官私书目屡见著录,并被诸多《春秋》学著述称引。此书非张载手定,是其门人缀辑乃师讲说《春秋》的言论而成。在学术界的宋代《春秋》学论域中,张载《春秋说》研究一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据初步研究,张载《春秋说》的思想特征为:尊孔孟,重六经,知礼义,明褒贬,尚心解。张载阐发义理,强调"以经解经"和"理明义精"。皮锡瑞认为,张载等北宋五子"说《春秋》皆有特见"。南宋胡安国等继承张载《春秋说》的相关思想,评价其说为"精要之词"。  相似文献   

8.
汝信、王德胜主编的《美学的历史——— 2 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进程》(安徽教育出版社 2 0 0 0年版 ) ,是一本由我国老中青三代几乎所有权威美学家集体撰著而成的美学学术史。它不仅第一次全面论及了 2 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中的所有重大问题 ,对中国美学百年学术演进历史作了历史性的纵览 ,且力图通过对理论现象的具体陈述 ,发掘隐藏在历史进程背后的学术价值建构 ,据此锻造中国美学发展的未来。作为从历史进程总体上深入探究中国美学百年学术面貌、学术价值构造特性与发展规律的历史研究著作 ,《美学的历史》一书特别强调对美学历史本身“思想…  相似文献   

9.
高新民 《社科纵横》2004,19(5):118-120
《老子》产生之时代乃春秋末期 ,而春秋末期则为卜筮之事盛行之时代。从《老子》书看 ,其有诸多文句和思想与春秋筮辞有关。是《老子》早于《易传》将《易》由卜筮向义理方向的发展推进了一步 ,后世《易传》中保存和吸收了诸多《老子》道家的思想和观点。以此言 ,《老子》是《周易》古经到《易传》十翼的过渡环节 ,其在中国古代易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近十多年来,道家、道教的研究几成显学。就研究方面来说,学者们不仅关注道家、道教历史的承传发展,而且还从哲学、宗教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现象学等多方面、多维度进行研究,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它在现在和未来的走向,也就是道家、道教的现代性问题。其中,以“当代新道家”为旨趣的研究思潮更是蓬勃劲发。藉于学者们对建立当代新道家的关注与呼吁,陈鼓应先生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自1996年8月召开的“北京道家文化国际研讨会”以来,就开始着手规划以新道家为主题的专辑,2003年9月第20辑以“道家思想在当代”专号推出以来,…  相似文献   

11.
高建平 《阅江学刊》2011,(3):120-125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领域出现了文化学转向。在西方与在中国,发生这种转向的语境不完全相同。走出康德式的审美无利害和艺术自律,将分析美学与美学上的文化学转向结合,成为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特色。在正确认识西方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误读后,清醒认识当代中国文学理论资源,建立一种既有普世因素也有个性特征的美学和文学理论是中国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这种新的研究会带来新的学术气象,代表着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沈伟华 《阅江学刊》2012,4(5):76-81
老子提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负概念“无”,并将其作为“道”的存在方式,而与此相关的“自然”则为“道”的根本属性;继老子之后,庄子进一步将“自然”的意蕴加以扩充,“自然无为”乃成为道家理论的核心所在;郭象则以“性分”思想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对“自然”之义加以引申和发挥。在知识理性、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今天,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一系列负面问题,传统的道家自然思想依然展现着其关怀个体生命、社会众生乃至自然全体的人文价值,并依然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成纪 《求是学刊》2006,33(5):87-92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它高度凝结了中国人的哲学智慧和艺术经验。道家的本无之论和佛禅的空观是意境诞生的哲学前提,这种空无之论的“向内转”则是意境生成的直接原因。就意象与意境的关系而言,易学一脉的意象是一个认识论或物性论的范畴,它不但与美学层面的意象存在距离,而且不具有向意境过渡的可能性。美学层面的意象源于道家,尤其是庄子;从意象向意境的过渡则靠了佛教和禅宗的助力。  相似文献   

14.
韩伟 《阅江学刊》2014,(1):91-97
皮朝纲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重要专家,其理论体系经历了从范畴论到人生论,又从人生论到禅宗美学的内在转向,三者具有内在的相通性,通过禅宗美学实现了对其整个美学体系的阶段性总结。禅宗美学转向并非偶然,其早期的审美心理学和人生论美学研究为禅宗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012年出版的“禅宗美学三书”是皮朝纲禅宗美学研究的最具代表性成果。  相似文献   

15.
刘彦顺 《求是学刊》2003,30(3):95-99
本文从美育学学科建构与中国20世纪尤其是新时期美育学的学术进程为视角,论述了曾繁仁先生在美育学科诸多方面的理论建树,主要体现为"审美情育论"、"人生美育论"、"审美力"、审美现代性建构、"致中和"的审美教育论、20世纪的美育转向论及其中的生存论美育等,代表了新时期美育研究的主要实绩.  相似文献   

16.
舒开智  张丽 《唐都学刊》2010,26(1):31-34
消费主义思潮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重新塑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文化品格与表征,同时也给学术界提出了新的审视和思考。面对当代审美文化呈现出平面化、世俗化、快感化和商业化的特点,学术界在调整自己学术理念的同时,更要坚守传统美学精神和审美正义,发挥审美特别是文学艺术的超越性和批判性潜能,揭穿日常生活审美化光环遮掩下的消费欲望横行的现实,从而完善主体的审美趣味和心性良知,挽救人的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异化"。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美学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小敏  傅守祥 《创新》2011,5(1):113-115,128
20世纪美学从以美的本质为重心转向以审美经验的探讨为重心,在关注艺术美的同时强调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本身的意义。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化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严格自律的审美观念正在被一种泯灭了界限的泛审美观念取代。日常生活意志的感性需求持续高涨和精神崇高性的失落尽管不是绝对对立的,但是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审美生态的更替与当下关怀的世俗性、身体美学的可能与审美体验的纵深性、大众文化的张力与审美观念的生成性,成为现代性转向后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8.
2 0世纪 90年代美学界令人瞩目的景观是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 ,以及修辞论美学、否定主义美学的异军突起。这场批评与反批评、超越与双重超越的论争展示了世纪之交美学界多元化的理论景观 ,集中体现了中国美学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显示出中国美学蓄势待发的生机活力和前途。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人们去进一步思考 :后实践美学自身存在的诸多局限 ;美学理论与争鸣和现实的脱节 ;美学界匮乏原创冲动  相似文献   

19.
姚文放 《求是学刊》2001,28(2):75-79
中国古典美学比较突出地体现着东方式的思维方式 ,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整体思维、圆形思维等。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说到底仍是为了发掘其现代意义 ,为建设现代美学体系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对于美学研究中某些思维片面性具有防范作用 ,对于美学研究方法的某些欠缺之处具有弥补和完善的意义 ,而其中某些富于生命力的因素也可以整合到美学研究的现代思维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及其现代意义(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姚文放 《求是学刊》2001,28(1):70-75
中国古典美学比较突出地体现着东方式的思维方式 ,包括中和思维、类比思维、整体思维、圆形思维等。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说到底仍是为了发掘其现代意义 ,为建设现代美学体系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式对于美学研究中某些思维片面性具有防范作用 ,对于美学研究方法的某些欠缺之处具有弥补和完善的意义 ,而其中某些富于生命力的因素也可以整合到美学研究的现代思维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