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在强调加强国内区域经济合作重要性的前提下,从三大方面分别阐述汕头与漳州开展经济合作的可能性(条件)、可能领域和应采取的方式与措施;最后指出汕漳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两地的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闽粤赣边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进而有助于东南沿海经济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宋至清闽粤赣边的交通及其经济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江在古代曾经是闽粤赣边区的经济动脉。本文对宋代至晚清这一段时间里,以韩江流域为中心的闽粤赣边区的交通情况、经济联系与分工、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以及贸易中心的南移的历史作了描述,并讨论其发展趋势。以期为这一地域经济区的重建,提供一种历史的参照。  相似文献   

3.
淮北市融入淮海经济区是实施其经济区域化和后工业经济战略,深化淮海经济区及泛长三角地区紧密合作的必然要求。淮北市有必要走“互补型’、“错位式”发展之路,进一步实施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推动淮北市由被动接受区域产业分工转向自主参与区域分工,实现淮北市新一轮产业转轨升级,把淮北市建设成为淮海经济区新兴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的整合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本文以泛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为例,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分析了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发展的背景和依据;论证了建立统一市场,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实现共同发展的合作目标;最后,从体制、基础设施和产业分工方面,分析了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和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构建南贵昆经济区不但有很强的必要性与现实需求,而且具有建设和发展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发展后劲十足,能推进滇黔桂经济合作发展的一系列基础与条件.通过采取如下措施,使南贵昆经济区的崛起和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一大亮点,成为我国的强势经济区域加强经济区内的产业协调与整合,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重视以整体协同的方式与东部地区联动发展;充分利用桂滇两省区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联系前沿地带的特殊作用,带动合作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南贵昆经济区为核心脉络,构建滇黔桂合作区域经济开发的"点"轴"增长体系,带动整个区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经济面临着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发展区域经济的巨大机遇与挑战.越来越多的地方希望通过区域合作来拓展市场,使区域合作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形成,为经济长期发展缓慢的西南地区提供了加快经济发展的新契机.产业迁移作为"泛珠三角"经济区合作的重要内容,将为西南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同时产业迁移对区域金融创新提出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借助假设,利用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吉尼系数、各地市人均CDP相当于本区人均GDP平均值的百分比等指标,对闽粤赣经济区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相关研究结论,提出本区域必须首先考察区域差异并利用区域差异特点来发展经济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各种工业化水平测定理论进行述评的基础上 ,用钱纳里模型比较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闽粤赣经济区工业化水平 ,并总结了闽粤赣经济区工业化的特点 ,最后提出该区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广西各地情况不一,优势、特点各异,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自治区党委七届四次全会把广西划分为五个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以港口经济、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桂南沿海经济区;以工业为重点的桂中经济区;以旅游和农林为重点的桂北经济区;以现代农业、乡镇工业和外向型经济为重点的桂东经济区;以种养和矿业为重点的桂西经济区。根据各经济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局和区域分工,制定、实施不同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必将极大地促进各经济区域优势产业的凸现。加强挂中与桂南沿海两地的经贸合作对于实现广西…  相似文献   

10.
[摘要]合理的产业布局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兰西格经济区是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可以打造为继成渝、关中-天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之后西部地区的第四增长极。兰西格经济区产业布局面临着以点状布局为主、园区产业承载能力不强、产业发展与资源禀赋的空间分离突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城镇体系不健全和区域产业发展配套能力弱等问题,需要遵循产业布局原则,着力搞好农业、工业及现代服务业领域的重点产业布局,并通过构建省际层面的协调机制、出台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创新园区发展机制、加强人力资本开发和引进以及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等途径,实现产业发展布局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我国1997-2007年东中西三大区域产业发展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东中西三地在选择主导产业上存在着异质性,具有梯度性与层次效应,即从总体上来说,东部地区因其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在产业发展中渐趋形成或体现出了以金融业为表征的新兴产业为主导,中部地区以其固有的工业基础优势形成了以制造业为表征的现代产业为主导,而西部地区由于缺乏资源资金或技术设施落后等原因,大部分省区市依然较为落后,表现为以农业为表征的传统产业为主导。区域间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可以为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以及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确定区域优势产业,能够指明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方向。"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启动为合芜蚌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选取带领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整体发展的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为突破口促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发展,对该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文章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产业进行分析,将产业集群分析与优势产业选择结合起来,遴选出有集群化发展基础和趋势的产业并提出培育其集群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该文认为1990-2008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产业变迁的一般规律,但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较低。与全国水平相比,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优势并未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第二、三产业虽具有竞争力,但竞争优势不强,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是很明显。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应根据各个地区区位、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差异,突出其区域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产业优势明显,中部地区已成为产业转移优势承接地。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重大发展机遇。立足我国经济梯度,运用TOPSIS评价模型和产业梯度系数,根据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在全国的位置、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时空格局及演化情况、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梯度系数可知,河南省近年来经济接近度位列中西部首位,但面临激烈竞争,应把有色、食品、纺织、轻工、建材、装备、汽车等行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行业,把电子信息行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突破性行业,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云南省产业结构趋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采用区位基尼系数分析了云南省2006—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情况,然后在云南省2010年19个行业的就业人数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区位熵灰色关联法对6个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测度。研究表明,云南省产业结构的地区分布同构性较强,各经济区内的行业分工不明显,未来应加强区域内各经济区之间的产业分工,以优化云南省产业结构,增强云南省参与国际合作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地缘经济视域对珠中江经济圈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经济增长效率过低、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区域内产业同构化严重、区域协作发展效应不明显等现实困境进行了梳理,以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对珠中江经济圈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在产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比较于二三产业处于劣势;而在竞争力层面,第三产业较之于一二产业处于极大优势。基于此,文章从地缘经济视域下提出珠中江经济圈应该从建立和完善区域地缘经济合作协调发展机制,结合地缘经济特点、统筹兼顾错位发展,依托地缘关系积极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地缘发展模式等维度来构建经济发展机制,从而推动珠中江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7.
西藏跨越式发展中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就是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过程,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会产生扩散作用,其优势辐射到其产业链上相关的产业中去,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科学地选择区域主导产业,对西藏这样一个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经济欠发达的区域而言,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对主导产业的概念进行界定,并确定其选择的指标体系,对西藏跨越式发展中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面对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不断变动,文章对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新的思考,分析了滨海新区在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国家产业升级和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区三个方面实现功能定位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提出相对应的产业发展策略,即构建以制造业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同时,阐明了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以保障滨海新区实现国家赋予的战略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9.
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工业基础十分雄厚,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过程中,其工业经济内部存在着产业链条较短、内部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比重较低、产业同构化严重、高端人才短缺、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等瓶颈问题。文章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主要有培育产业集群、发展新兴产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人才培养、拓宽投融资渠道等。  相似文献   

20.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对于推进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以特定产业以及价值链为例,分析RCEP推动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途径。研究认为,RCEP的签署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谈判和全球经济治理,具体来说,通过外贸和投资路径,有利于关税减让以及区域内经贸规则的统一,促进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往来,进而提高国内的生产和社会福利水平; 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路径,能够促进中国相关产业更好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巩固中国在区域和全球范围内产业链中的地位,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国内改革路径,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化市场准入制度、营商环境、国有企业等改革,更好地形成有利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国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