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居易有一首题为《花非花》的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这首二十六字的短诗,与白居易其他诗篇迥然不同的风格,十分令人注目。白居易的讨在唐代就以通俗易懂著名,而这首诗从表面上看起来,却不是易懂的,尤其不象其他乐府小令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的《花非花》一诗,由于通篇比喻,写作环境又不清楚,给准确理解作品带来了困难。我们通过一些考察,试图对作品作出比较准确的理解。原诗如下: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对于这首诗,目前的注本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首诗是咏官妓的(见王汝弼选注《白居易选集》)。他解释说,“花非花”说官妓的容貌如花,但非真花;“雾非雾”是说官妓为女性.上应女宿,女宿也叫婺女,借雾为婺;“夜半来,天明去”是双关语,既是说星,也是说人,以此来比喻官妓和官僚  相似文献   

3.
论唐宋词“梦”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做梦。而对于想象力特别丰富的诗(词)人来说,则“梦”就成了他们笔下的一种奇妙“境界”。翻开唐宋词的史册,我们就随处可以碰到这个颇带些朦胧色彩和神秘意味的“梦”字,如: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苏轼《永遇乐》)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 几乎可以这样说:差不多每位诃人都曾有过自己的“梦”,不论它们是甜美的还是悲哀的;也差不多每位词人都曾写到过自己的“梦”,不论它们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相似文献   

4.
宋代的苏东坡曾经给我们留下了对唐人诗作的几句评语:“郊寒岛瘦,元轻白俗”。认为白居易的诗是俗了的。他说的这个“俗”是什么意思呢?照《沧浪诗话》里的解释是:“作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看来这里说的“俗”还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通俗”的俗,是贬义的。俗意,是从诗的内容上说的,其它恐怕是指形式。但白居易的“俗”,表现在那里呢?苏东坡也没有说明白,倒是后人对此多加引申,认为白居易的诗是浅率俚俗。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竟这样说:“生平闭目摇首不道《长  相似文献   

5.
“诗道崩坏”是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诗学命题。白居易所谓“诗道崩坏”即儒家“六义”诗学传统的崩坏 ,特别是“风”(讽 )的崩坏 ,其突出表现是采诗制度的废弃不用。白居易试图对业已“崩坏”的儒家诗道进行救扶 ,但最终救扶不起  相似文献   

6.
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见于宋黄升《花庵词选》,后入《全唐诗》。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体,月明人传楼。王汝弼《白居易选集》:“据《白香山诗后集》、《病中诗序》的纪年,此词当作于开成四年(839)春。”对于此词的理解,历来颇有出人。黄升云:“此词上四句,皆谈钱唐景。”此说前人已有辩驳。谢朝徵《白香词谱笺》云:“黄叔云此词‘汴水流’四句,皆说钱唐景。按泗水在今徐州府城东北,受沐水合流而东南人邳州。韩愈诗‘洋泅交流郡城角’是也。瓜洲即瓜州没,在今扬州…  相似文献   

7.
诗之真谛往往在可说与不可说之间,恰如白居易《花非花》所咏,如香如花如雾,而香道是理解中国诗歌的一扇别致之窗.在白居易身上,体现出诗人与香道、香道与诗情、诗艺与香韵的不解之缘.在这位一代诗魔的生活中,香道具有特殊地位和文化功用.一方面,展现出其情性修养,志趣爱好,审美观念.另一方面,这一特殊的吟咏对象与其诗风、诗境产生千丝万缕的密切而微妙的互动.“一瓶秋水一炉香,香山逍遥坐道场”,在白居易经历了人生的宦海浮沉之后,由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将香文化倾注在满含人生体验的诗行词句里,以诗咏香,以诗赏香,以诗赞香.在香的世界里,寻求创作的灵感,在香气缭绕的氛围中,捕捉诗篇的俊美灵魂.由香入道,香韵与诗情交相点逗,既促进了香道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酿就香文化与诗生活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白居易的诗近三千首。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把他众多的篇什,分编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讽谕诗”,大多是在他作谏官时写的。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这些诗,或同情劳动人民,或揭露统治阶级,笔锋犀利,尖锐泼辣,往往一针见血,莫不鲜明地表达出诗人的政治态度,是白居易诗歌中的精英。七言歌行体《琵琶行》和另一首著名叙事长诗《长恨歌》被编在《感伤》一类中,也都是白居易很具  相似文献   

9.
《江楼夕望招客》是白居易在唐穆宗长庆三年(八二三)任杭州刺史时写的一首诗.大概因为诗里有点“闲情逸致”的色调,所以一些“唐诗”选本没有选入它.有的“白居易诗选”也没有选到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下册.(1978年版)编入了此诗,我觉得编者在取舍问题上,是颇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10.
试论杜牧与元白的公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牧在《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中,借李戡之口痛斥元稹、白居易诗。他说:“尝痛自元和以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对这一指斥,后人聚讼纷纭,大都以为杜牧所言极不公允。解放后这起公案又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先是郭沫若先生在肯定白居易的“元和体”诗时,同时也非难了杜牧之类“庄士雅人”对白居易的指斥。随后陈友琴先生在《白居易诗评述汇编·卷头语》中也认为:“杜牧说这种话,是带有个人意气的”,“是不合理的攻击”;又说:杜牧“把白居易写的关于歌妓方面的东西都当作‘淫  相似文献   

11.
一、《赠康叟》诗辨疑白居易《赠康叟》诗云: 八十秦翁老不归,南宾太守乞寒衣。再三怜汝非他意,天宝遗民见渐稀。这首诗除王汝弼选编的《白居易选集》选入外,一般很少有人谈及,而王注有几处颇令人费解,值得探讨和商榷。《白居易选集》在《赠康叟》诗后的“康叟”条下注云:“清王士祯《古夫于亭杂录》以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诗歌中,最为宋词所接受的,是以《长恨歌》、《琵琶引》等为代表的感伤诗,其次则是那些描写闲适优裕生活的篇章.可以说,“感伤情调”、“闲适生活”是白居易诗歌给予宋词最宝贵的财富.宋代诗词借《长恨歌》或感慨小我的命运无常,或流露浓郁的麦秀之悲,或以“梧桐夜雨”状写离别之凄清,或以“梨花带雨”写花、写人、写雨,或以“分钗”叙本事、咏七夕,等等.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白居易的《和燕子楼诗》 白居易的《和燕子楼诗》,题咏的是故武宁军节度使张愔的爱妾盼盼坚守燕子楼不嫁的本事。前人评价甚高,以为“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似此风调,虽起王昌龄、李白辈为之,何以复加。”(《唐宋诗醇》)“燕子楼”因而成为诗文中常用故实。然而这诗历来颇遭误解,还生出许多附会,以致造成文学史上一桩冤案。为了说清问题,现将白居易的原序原诗全录如下:  相似文献   

14.
据南家计有功编撰《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卷三十九记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于大和三年春辞去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名义回到洛阳。行前,“朝贤悉会兴化事送别。酒酣,各请一字至七字诗,以题为韵。”“王起赋花诗,李绅赋月诗,令狐楚赋山诗,元镇赋茶诗,沈扶赋愁诗,韦式郎中赋竹诗,张籍司业赋花诗,范尧位道士赋书字诗,居易赋诗字诗”。关于“兴化事送别”一事,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据朱金城撰(白居易集笔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所作前言,认为“考大和三年春”,王起、李绅、令狐楚、元镇“均不在…  相似文献   

15.
《诗经》五首篇名试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共有305首诗。其中299首诗均是截取诗中词、句或略加改动以名篇。但其它六首,即:《小雅·雨无正》、《小雅·巷伯》、《大雅·常武》、《周颂·酌》、《周颂·般》、《周颂·赉》的篇名为另外拟定,颇为特殊。对此,诸家说解各异,迄无定论,故很有必要作一番考证。现就其中的五首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一、《雨无正》此篇名“雨无正”最难索解。“雨”无所谓“正”与“无正”,而名“雨无正”岂不怪哉!《诗序》:“雨自上下者也。众多如雨,而非所以为政也。”此属强解,实迂曲难通。陈奂云:  相似文献   

16.
《颂》诗中的“颂”字,历来多释为“容”,而《颂》诗本身则大家公认是周代宗庙祭祀的乐歌,是一种溶诗、乐、舞为一体的表演艺术。近世以来,有人提出异议。张西堂先生认为“颂”即“镛”字,为“镛钟”。此说虽在释字上有悖于传统说法,但仍认为《颂》诗含有歌乐舞蹈。最近,刘毓庆先生撰有《<颂>诗新说》一文(以下简称刘文),提出《颂》诗源于“诵”、即诵读,疑其本字为“用”,为宗教祭祀时开册朗诵意,并由此以为《颂》诗不是乐歌而是原始宗教诵辞。这就对《颂》诗的性质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看法。此外,他还提出大武乐章不入《周颂》的新说。笔者冒昧揣摩,觉得刘文不无不妥之处,故在此谈谈不同的看法,敬祈刘先生并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7.
刘禹锡改削白居易诗一事,对人颇有启迪。白居易的《板桥路》一诗写得不够出色,经刘禹锡“稍加删削,改易数字,便觉精采动人。”(《唐绝句史》107页)白诗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白乐府诗《公无渡河》历来众说纷纭。陈沆《诗比兴笺》以为此诗“盖悲永王磷起兵不成诛死”。永王“既无戡乱讨贼之才,复无量力守分之智,冯河暴虎,自取覆灭,与渡河之叟何异乎?”陈氏又引《豫章篇》“本为休明人”云云,以为“即此诗所指”。詹瑛《李白诗文系年》云:“陈沆所言,颇得本诗微意。”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则谓:“陈  相似文献   

19.
千百年来,研究孔子《诗》学理论的文章不计其数,但几乎没有人将《诗》的“言志”观与孔子的“无邪”论进行比较研究.本文拟试加探讨.一、孔子的《诗》“无邪”是对《诗》“言志”的限定.孔子的《诗》“无邪”及其他的全部《诗》论都记载于《论语》之中.《论语》涉及到《诗》的达十八处之多.其对《诗》的总结性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三个字,出于《鲁颂·(?)》,原意描写养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志,并无他意.孔子采用了春秋说《诗》的“断章取义”之法,以此来评价整部《诗》.这种定性型的概述,在中国古代诗论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如果说“诗言志”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那么《诗》“无邪”可以被称之为诗从属于伦理政治的开山纲领.它对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诗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怎么评价也不为过分的.  相似文献   

20.
适性是白居易藉以安顿人生的方式,其依据在于人之"天性"。白氏把心理上的禀性和生理上的本能需求视为天性,进而把天性之满足称为"适性"。这种适性思想导源《老子》、《庄子》、郭象《庄子注》以及《列子·杨朱篇》。闲适诗就是记录诗人对适性生活的追求、体验和思考。白居易在此观念下的适性诗写作,将题材拓展到日常生活乃至身体感受等领域。这是对此前适性诗以田园山水为核心之写作传统的变革。但它也难以避免地导致诗歌在内容层面的世俗化。这是"白俗"的深层根源。但白居易闲适诗中还彰显出对宇宙万物"皆遂性"的社会理想和天地情怀,这种俗常趣味中的理性元素应是宋人接受白居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