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5 毫秒
1.
本文试图从搜寻匹配视角,以出生性别结构失衡解释日益普遍的婚姻推迟现象.从经济学角度看,婚姻推迟可以视为单身男女搜寻匹配过程的受阻.性别比通过搜寻成本和收益,影响男女进入婚姻的进程.模型分析表明,性别比上升将提高男性未婚人口比例,但降低女性未婚人口比例.利用中国1995-2009年省级数据,联立方程回归结果表明:性别比上升是男性婚姻推迟的重要原因.性别比与男性未婚人口比例显著正相关,但与女性未婚人口比例显著负相关.这意味着,出生性别比的居高不下,将导致大量男性婚姻推迟.因而,引导性别比回归自然状态,有利于逐步消除婚姻推迟现象.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低生育问题已经成为不争事实,女性教育水平提高强化其在婚姻匹配中的优势地位,对生育意愿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文章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数据,建立家庭内部生育决策模型,构建以收入赋权的婚姻教育匹配指数,探究婚姻教育匹配对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婚姻教育匹配指数增加,即妻子的受教育水平越高于丈夫,会显著降低女性生育意愿、减少生育行为,并扩大生育意愿与行为的偏离程度。婚姻教育匹配对低收入、夫妻双方均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及农村家庭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并且女性在婚姻教育匹配中的优势增加会显著降低男孩偏好。进一步发现,婚姻教育匹配会通过改变女性生活满意度与性别角色转换度对生育意愿与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围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树立新时代婚姻家庭观念等方面制定政策有助于提升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   

3.
安徽南村的婚姻实例表明,其支付实践正经历从婚姻偿付到婚姻资助的变迁过程,婚姻支付流向由婚姻偿付时期从婆家流向娘家变更为婚姻资助时期从婆家娘家共同流向新婚夫妇家庭,呈现出子辈权利意识兴起与父权衰落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农村社会经历从家庭本位到个体本位的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基于CGSS2003数据,对中国中间阶层社会存在状况进行"确认"分析系列的一部分.本文从居住模式、社会交往、婚姻匹配和生活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中间阶层的社会生活状况,"确认"在居住模式和生活方式两个方面,中间阶层并未显现出特定的阶层特征;在社会交往和婚姻匹配两个方面,中间阶层已经形成了显著的阶层特征.中国社会转型的连续性、市场取向和急速性是造成上述结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我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悄然出现年轻妇女"抛夫弃子外逃"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透视出转型期农村社会中传统的婚恋模式、婚姻行为和婚姻观念及婚姻伦理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婚姻主体追求个体性生活体验的欲望逐步增强,还隐含着农村年轻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6.
本刊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发表了程德祺同志的《试论对偶婚》。这篇文章认为,对偶婚作为一种个体婚制,在原则上是否定“多夫多妻”的,它具有个体性和独占性。现在,我们发表秋浦同志的文章,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讨论。秋浦同志认为,对偶婚是处于群婚和一夫一妻婚之间的婚姻形态,它保留有若干群婚的残余,又孕育了某些个体婚的因素。我们既不能把保留有若干群婚残余的对偶婚说成就是群婚,也不能把孕育了某些个体婚因素的对偶婚说成就是个体婚。对偶婚部分地带有个体化,具有若干个体婚的特点,并不等同于个体性质,更不能由此而引伸出独占性质,因为无论是个体性质或独占性质,都是一夫一妻婚所具有的明确特征,两者是不能加以混淆的。如果把对偶婚放到实际生活中加以检验,那么永宁纳西族中所保留的“阿注”婚姻,最雄辩不过地向我们证明,一个人在他一生中所结交的众多“阿注”关系中,都已有一个“阿注”保持比较长期的关系,这种长期关系,有的是采取异居的形式,有的是采取同居的形式,有的则是采取入赘和娶妻的形式,说明主夫、主妻正是贯穿对偶婚阶段的重要婚姻形式,而不是“只作为群婚的残余存在于对偶婚之中”。  相似文献   

7.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夫妻房产归属处理的规定,在价值取向上偏重保护强势有产者一方的利益,这种价值取向势必会对我国传统婚配习俗习惯产生一定冲击,对现行婚姻中弱势的无产权方配偶产生不利影响,对未来缔结婚姻者起一定导向和指引作用。法律及司法解释应在保护婚姻强势个体利益的同时兼顾弱势个体利益,以有利于婚姻家庭和谐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价值宗旨,给社会留有一定空间而不必过于"一刀切"地细化。  相似文献   

8.
徐朔风  陈璐 《理论界》2005,21(5):162-162
家,与婚姻联系最密切的产物.研究古代婚姻习俗势必得从家"入手.那么,"家"字究竟是怎样反映古代婚姻习俗的呢?我们从"家"的字义,意义形成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家"进入两性或婚姻话语场后与"室"的连用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家"字几乎涵盖了婚姻的全部精髓.无"婚姻"就无"家",无"家"不成"婚姻".  相似文献   

9.
"性格不合"是夫妻离婚最常用的借口。美国福克斯新闻台网站最近有文章称,研究人员发现,夫妻性格不合未必会导致婚姻破裂,有时反倒会增进夫妻之间的感情。这项新研究以结婚40多年的老年夫妻为调查对象,结果发现夫妻性格的契合与否,对婚姻幸福没有影响。由此看来,相亲网站对男女双方做的性格匹配测试可能无效。该项研究的发起者、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心理学家柯立芝表示:"若你想跟某人建立亲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0年、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微观数据以及2015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构建中国婚姻市场匹配数据库,测度各城市居民婚姻收益,在此基础上以城市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中国城市规模对居民婚姻收益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模越大,居民婚姻收益越低,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城市规模扩大会导致地区住房成本的提升和婚姻匹配质量的下降,从而对居民婚姻收益产生负向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城市规模对婚姻收益的负向影响仅存在于早婚、适婚居民以及低学历居民中,且对农业户口居民婚姻收益的负向影响比非农业户口居民更显著。本文旨在拓展城市化与中国婚姻市场的相关研究,为城市住房保障、基础教育扶持、家庭合理分工、青年婚恋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1.
在田野工作所获得的材料和体验基础上,认为南村婚姻支付实践正经历从婚姻偿付到婚姻资助的变迁过程,婚姻支付流向由婚姻偿付时期从婆家流向娘家变更为婚姻资助时期从婆家娘家共同流向新婚夫妇家庭,呈现出子辈权利意识兴起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农村社会经历从家庭本位到个体本位的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分析其个体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者个体特征要求的期望值意向调查,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创业者的能力要求期望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个体因素为自身的能力、性格及学识,用定性和定量双尺度判断学生个体类型与创业成功的匹配程度.  相似文献   

13.
凉山彝族双重社会分层体系、家支身份与经济地位关系的分离以及婚姻匹配规则的转变,是彝族家支体系具有“资本”意义的根本原因。“家支资本”可视为彝族种姓身份在婚姻选择上的博弈筹码,影响着凉山彝族的阶层流动。凉山彝族特有的通婚规则,使“家支资本”参与婚姻选择并与经济资本进行兑换,不断攀升的彩礼使“异类匹配”的婚姻逐渐增多。家支的“资本化”和高额彩礼的出现,看似强化了彝族的家支身份认同,实质上加速了彝族等级身份系统的解体。  相似文献   

14.
培训管理实践一直存在受训员工所学与所用间不一致现象,而个体与组织培训动机间的匹配为解析该现象提供了新视角。研究以培训迁移行为为切入点,旨在探讨并验证了个体—组织培训动机匹配的结构构成及其对培训迁移行为的影响以及学习效果的中介作用和组织学习倾向的跨层次调节作用。通过"文献梳理—员工访谈—专家评定—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流程开发了个体—组织培训动机匹配量表(9题项),包含工作效用匹配(5题项)和职业效用匹配(4题项)两个维度。以42家企业的271名员工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和多层线性模型(HLM)对个体—组织培训动机匹配、学习效果、组织学习倾向和培训迁移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个体—组织培训动机匹配正向影响培训迁移,学习效果在这一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组织学习倾向正向调节个体—组织培训动机匹配与培训迁移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深化了培训动机和培训迁移理论研究,对企业提高培训效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代婚姻的社会动机和个体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婚姻是两性结合的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制定婚姻制度的动机就是婚姻的社会动机。婚姻的社会动机与个体机动是有差别的。它的出发点不是个人生活和生理,而是群体两性关系和群体生活、生育等利益。从群体性关系、群体生活和生育利益出发制定的婚姻形式具有强制性和合法性,这是婚姻的本质。制定婚姻制度所追求的社会作用,是通过婚姻的允许和禁止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社会制定婚姻制度的动机体现在允许和禁止的规定之中。从中国的婚姻发生学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有婚姻之前的人们称谓的“杂婚”“群婚”实质上是无强制规定的“杂交”  相似文献   

16.
<正> 在人类社会史上,出现了私有制之后,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就成了人类社会最小的组织细胞.这个细胞的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那样的坚韧.历史长河的洪涛巨浪,使地球改变了几多模样,然而个体家庭始终维系着召的生命;人类历史的万般曲折,使江山变易了多少颜色,然而个体家庭的生命力却经久不衰.一个典型家庭的悲欢离合,常常牵动着亿万人的神经,一部反映家庭并波及社会的艺术珍品,往往激动着亿万读者的心弦.作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大师之  相似文献   

17.
务工潮兴起后,农村贫困地区形成以务工收入为主的经济结构,外出务工成为村民的主要谋生手段和重要生活方式。这一重大变化导致了村庄婚姻模式的变迁,最明显的就是忽略了传统婚姻习俗,形成一种婚姻程序简单化、结婚快速化和婚姻个人化的新模式。传统婚姻习俗对于婚姻具有积极的正功能,村民在新经济环境下的无奈选择对婚姻关系稳定、姻亲关系建构,乃至于亲密代际关系的建立都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罗马王政与共和早期,姘合是没有婚姻权的社会底层不得已采取的一种同居方式.到共和末期,随着婚姻类型从"有夫权婚姻"向"无夫权婚姻"的转变,姘居在上流社会开始盛行并成为他们逃避婚姻的主动选择.帝制以后,统治者给予姘居合法的地位.姘合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古罗马一种独特的婚姻现象.  相似文献   

19.
王萌 《中州学刊》2007,(3):213-217
20世纪20至40年代,女作家笔下的婚恋题材,常常表现出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而对婚姻则表现出明显的拒绝和排斥。在她们看来爱情往往和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维护个体的尊严相提并论,凸现女性的主体意识。同时,她们又意识到婚姻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女性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在婚姻中两性不平等的关系没有被彻底改变之前,当女性还有可能沦为性工具和生育机器的时候,必然会有一些女性为了事业而拒绝婚姻。在她们看来,只有事业的成功才能确保自己的人格独立。由于两性不平等的关系迄今为止也没有彻底改变,因此女性批判和拒绝的声音此起彼伏,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在女性解放和女性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反掠夺婚姻的呼声,是元代妇女发出的最痛苦的呼声,并响彻于许多杰出的元杂剧中.这是有时代原因的.在阶级社会中,掠夺婚姻常常是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文化落后的民族中,掠夺婚姻又往往是一种民族风习.元代统治者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以及他们保留的落后风习,使得凭借暴力、权力、财力掠夺婚姻,成了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特别是在蒙古灭金、灭南宋的过程中,掳掠妇女、强迫婚姻,曾酿成了无数的人间悲剧.例如,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伐金,"凡破金九十余郡,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羊畜牛马席卷而去,屋庐焚毁,城郭丘墟"(《续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又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