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当前,干扰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障碍之一,就是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简称“三角债”。一个企业的货款既被人欠,而这个企业又欠人货款,1989年的“三角债”有人估计为1100亿,也有人估计为2000亿,总之,这是一个惊人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如何从理论上认识“三角债”的形成,从而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是我们经济工作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一个时期以来,“三角债”的形成与蔓延,已经严重地困扰着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国务院决定把解决“三角债”问题作为搞活大中型企业的一个突破口,这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刻不容缓的。本文着重从法律的角度,对“三角债”问题作一些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1991年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开展了清理“三角债”的活动,共清理“三角债”1300亿元,超额完成了当年的清欠任务。虽然成绩是明显的,但从整体上来看,“三角债”仍然困扰着众多的企业,一些地方前清后欠的现象仍然很严重。从理论上来说,这种现象通过治理,是可以克服的,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求在短时期内得以纠正,还是不太现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比较复杂,只有认真分析“三角债”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并找到彻底解决这一矛盾的对策,才能彻底清除“三角债”。  相似文献   

4.
三角债作为我国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已经引起我国理论界和经济界的重视,一些论著对三角债的成因、机理作了有益的分析。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深入一步,不仅触及三角债的微观原因,而且用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立的宏观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一、企业三角债的成因我国目前存在的三角债大致有三种形式:即以财政为主体的三角债j以银行为主体的三角债以及以企业为主体的三角债,尤其是大中型企业三角债是矛盾的症结和焦点。因此,本文将主要讨论企业三角债问题。企业三角债是指:企业在赊销过程中发生的货款拖欠形式,…  相似文献   

5.
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亦称“三角债”。目前,全国的“三角债”已达一千多亿元之巨,且尚有蔓延之势,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企业相互拖欠货款,扰乱了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危害极大,其表现是: 一、加剧资金供求矛盾。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反映企业资金支付能力不足,资金紧缺。使生产和流通资金运行梗阻,工业企业急需的原材料购不进、产成品销不出去,正常生产难以维持,一些工厂已处于停产状态。连锁反应,恶性循环,造成银行贷款被大量占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力图对三角债生成的动因给予比较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解决三角债,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的政策思路。一、三角债成因的经济分析债务问题通常是由支付能力不足即资金供给小于资金需求形成的缺口诱发而生的。三角债形成的首要而又直接的原因大致也是如此。企业的资金缺口表现在两个方面:(1)简单再生产的资金缺口;(2)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缺口。简单再生产的资金缺口导源于存量资产流失、积淀。扩张冲动、投资饥渴则为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缺口提供了说明。宽泛地说,企业支配使用的资产都可视为存量资产。它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两个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整顿的法律对策,福建省法学会、福建省企业法律顾问工作者协会、福建经济报社、福建省经济理论应用研究会和福州棉纺厂于1990年9月下旬在福州联合召开学术座谈会。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治理“三角债”问题。与会者认为要从根本上清理“三角债”只有依靠法律手段,这就要求在立法和执法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强化法律约束机制,如加强法院的审判职  相似文献   

8.
所谓“三角债”即指企业间相互拖欠债务,导致以货币支付的债务链条的断裂。它已成为近年来影响我国经济良性循环的一大问题。为什么银行等有关部门曾组织对“三角债”进行大面积清理,却是前清后欠,债务链越缠越紧呢?其一,产业结构失衡。产业结构的失衡,使资源不能顺畅地流向有效益的经济部门,得不到优化的配置;更使价值补偿和物质替代不能顺利进行,社会再生产难以为继,企业的资金流通随之受阻。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实质是一种货币信用经济,企业之间的信用关系表现为联系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的纵横交错的债务链,如果企业资金…  相似文献   

9.
我们注意到,由银行发放信贷资金清理企业间的拖欠债务,仍是当前解决企业“三角债”,搞活大中型企业的一项重要措施。这一措施在债务经济学上称之企业债务的货币政策,是国家针对企业债务的运行实行的扩张和控制货币的政策。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在“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中,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课题是如何盘活资金存量,搞好贷款增量,提高资金使用质量,提高企业和银行经济效益。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粗浅意见。 一、盘活资金存量,压缩非正常资金占用 今年开展的“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为盘活资金存量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各地方政府对压缩“三项”资金非常重视,企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狠抓清理“三角债”,促销产品;银行要狠抓贷款的  相似文献   

11.
商业信用票据化 ,既是规范商业信用的关键环节 ,也是减轻企业负担、解决企业  “三角债”困扰的重要手段。本文着重分析了在我国供求关系变化和买方市场的条件下 ,推广使用商业汇票的重要作用 ,并阐述了当前我国商业汇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及提出了促进我国商业汇票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经济不发达地区,大力发展地区经济,普遍存在着资金问题,笔者时常听到一些言论:“政府想发展经济,造福一方,想上项目,拓宽就业门路,苦于资金不足,银行支持不力。”“银行本身是部难念的经,总的资金只有那些,投入企业资金已不少,可效益不佳,政府、企业不能理解,有苦难述”。尤其是在目前控制规模,企业“三角债”拖欠严重的情况下,这种怨言增多,鉴于此现象,笔者走访了一些地方进行了解,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抛砖引玉,就教大家。 国家实行有计划商品经济,政府、银行、企业的根本目标应当说是一致的,政府只有在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而春节期间最丰盛的家庭餐桌,又莫过于年夜饭。年夜饭不仅应是色、香、味俱全,而且还应裨益家人的节日保健。因此,家庭主妇在安排年夜饭时,应当知道如下“多”与“少”: 多蔬少荤 大鱼大肉如今已成  相似文献   

14.
一、资金存量的现状与特征 资金存量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是经济界人士的共识。资金存量的现状如何? 从企业方面来看,资金存量反映出企业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两少”,“三多”即:(1)“三项资金”占用多,在全部流动资金中所占的比例过高。据赣州、抚州,吉安地区工商银行统计,494户国营工业企业“三项资金”占用达95872万元,占全部流动资产的三分之一,大大超出历史正常年份的比例,企业资金周转困难。(2)产成品资金占用多,占定额流动资产的比例过高。三地区产成品资金达66746万元,占定额流动资产的40.2%,超出历史正常年份一倍,产品大量积压。(3)发出商品和应收款占其它流动资产多。两项合计达29126万元,占其他流动资产的44%,“三角债”大量增加。“两少”即:(1)储备资金占定额流动资  相似文献   

15.
新疆工商企业一年多来普遍囿于资金匮乏的困扰之中,目前,滞销商品达8亿多元,工业产品积压10多亿元。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工商企业的外延扩大再生产普遍化;二是银行收缩头寸,原材料价格失控,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增大;三是企业之间“三角债”盛行,加以市坊疲软,经济效益滑坡,成本猛增。解决新疆工商企业资金匮乏问题,首先应当照顾新疆的区情,宏观紧缩要适度;其次,要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的企业改革,尤其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改革,目前正在向纵深发展。“转换企业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其核心问题便是企业独立,但不是“相对独立”,而是完全独立,即真正独立。第一,企业完全独立,是“企业”本义所含的要求,是“企业”同“非企业”的一个重要区别。“企业”一词的原意虽在不同文字中有异,如在中文里是“有企图、希望的事业”,在英法文里是“有冒险性又可能获利的事业”,在日文里是“筹划事业”,但都隐含着对独立的要求。假如不独立,任由上级机构设立或关闭、管理、包办一切事务,那怎么谈得上筹划自身的发展?还有什么自身的追求和希望?又哪来自身的风险与利益?如何能以“企业”名之?!当然,仅从字面上去理解和说明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完整地把握“企业”概念。企业  相似文献   

17.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给农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使农村经济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是,有些地方没有正确处理好“统”、“分”关系,把集体的林、茶、果场和企业全部分户经营,甚至把集体的固定资产也分光卖光,使集体积累逐步消蚀,而新的生产性积累又不足,村集体经济实际上形成“无基础,无载体,无依托、无收入”的“四无”  相似文献   

18.
每过一次年,儿子就能发一次“财”。外公、外婆、奶奶、伯伯、叔叔、舅舅,一个接一个地塞给他“压岁钱”,回家一清点,数目还挺大的。每次,儿子咧开嘴收钱,又噘着嘴交钱,他的“收入”必须如数上交给”家庭财政”,这是家规。说是代他保管,实质上是无条件“充公”。我和丈夫的口径一致:“十来岁的小孩管不好钱,不能给财权。”  相似文献   

19.
家庭关系、伦理、结构、秩序、仪式、位阶等共同构成“家”的法哲学的基本内涵。由于人文底蕴的迥异,“家”在中西方语境中的价值表达也各有不同。传统儒教国家既把家庭视为人类认知文明与实践良知的终极场所,又把家庭作为遵从公共规则与实现政治理想的源发地。这意味着,“家”既蕴含着个体身位所需践履的“名分之守、爱敬之实”的家内礼法秩序,同时又得以将这种拟制、扩大的秩序上升为国家社会治理的制度需求。这造就了中国传统家庭法哲学中强烈的家族主义“泛家化”的特征。但是,由于迭经现代化的“毁家”运动,中国人对于“家内礼法”的理解已经在形式上全然异于所有类型的传统秩序。现代社会的发展依靠的是家庭之外的公共领域,家庭被边缘化,重家的合法性也遭到排斥。在整合国家社会价值观时,我们不得不面临“家”的法哲学何以建构的难题。  相似文献   

20.
论文化转型中家庭观念的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同外来文化及国内商品经济观念的冲突、碰撞、交流、渗透中 ,迅速向新型的现代文化演进。在文化转型期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发生着急剧变化。这种变化的现象表现 ,是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而变化的本质表现或主流趋势 ,却是从“以家为本”、“家庭至上”的传统观念 ,向“以人为本”、“个人和家庭兼顾”的现代观念转变。现代家庭观念既强调个人在家庭中的独立地位、自主权力和个性的自由发展 ,要求家庭关怀每个成员的需要和利益 ,为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服务 ;也重视家庭整体的和谐统一 ,要求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家庭承担责任和义务 ,实为“家庭为人”与“人为家庭”的统一。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又包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是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