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出现在格式中的能产生歧义的名词小类和两个名词在格式中不同的深层语义关系,对"N1+的+N2"组合的几类歧义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一类是N1、N2都是表示人物或身份范畴的名词;一类是N1是表示人物或动物的名词,N2是表示具体事物或抽象事物的名词;还有一类是N1为表示地区、单位的名词,N2为表示人或物的名词。从语义关系角度指出这种歧义类别产生的条件及形成的原因,并给出分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在 NP1 VP NP2 ”这一结构四种不同的层次分析方法 ,总结不同层次中NP1 和NP2 的意义和表达形式 ,用 30余万字的语料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检验 ,目的是试图为计算机识别这一结构提供语言形式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数名结构即"两父子、三姐妹"之类的"数词+关系名词"的结构,这不同于一般的量词隐省。从个体量词的特点和该结构中的关系名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该结构中缺位的是个体量词,缺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两者在语义上的不相容性,并进而考察该结构数名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以往研究中可以发现,“N1是AV的N2”结构有些时候会存在歧义现象。以配价理论为基础,论证这类句子歧义的生成大多是由两种原因造成:一种是由于中心动词和与其共现的配价名词之间出现了复杂的语义关系;另一种是由于中心动词和隐省的配价名词之间出现了复杂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5.
研究“在+NP1+VP+NP2”这一结构四种不同的层次分析方法,总结不同层次中NP1和NP2的意义和表达形式,用30余万字的语料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检验,目的是试图为计算机识别这一结构提供语言形式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现有关于"上"、"下"动词性组合及其不对称性的研究均集中在对"上"、"下"动词性义项的解释分析,鲜有学者以组合中名词词项为研究对象,从名词的语义格与动名搭配的语义构成入手,将"上"、"下"动词性组合中名词所充当语义格分为七类,并揭示了这些名词与"上"、"下"作动作动词的用法结合的五种语义构成方式,进而丰富了对"上"、"下"动词性组合不对称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一般要与量词组合再修饰名词,而"两+N"结构则是由数词"两"直接修饰名词或名词性语素的一种结构。能进入"两+N"结构的名词主要有个体名词、集合名词、方位名词三类,这种结构有着特定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8.
有关“副名”和“S比N1还N2”构式的研究较多,但几乎没有涉及两者之间的压制研究。鉴于此,文章从句法和语义两方面分析“副名”对“S比N1还N2”构式的压制作用。研究发现:当“副名”压制“S比N1还N2”时,后者对前者的信息既有传承,也有阻断。在句法方面,传承了名词形化和增强语的特征,传承了名词的部分特征。在语义方面,传承了名词表典型意义的特征,但阻断了表典型意义的突显方式;传承了增强语表主观性的特征,但其主观性比“副名”更强;传承了抽象名词和指人名词具有语义对立关系的特征,但其具有的语义对立关系名词比“副名”构式更多。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名1+(的)+名2"定中结构内部的领属关系又可分为典型的领属关系与非典型的领属关系。文章重点探讨了非典型领属关系的各种表现形式,如领属结构中存在隐喻,指称义的虚化等等。  相似文献   

10.
在英语和汉语共有的九种基本色彩中,"白"与"黑"是不同于其他七种色彩词(红、绿、黄、蓝、褐、紫、灰)的两个无彩词。这两个词的词义在两种语言中表现出共性和个性特征。本文试从共性和个性角度对它们的词义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有助于理解两种语言存在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11.
芳芳 《老友》2011,(3):27-27
婆媳关系可以说是家庭中最微妙也是最难处理的关系。怎样与婆婆和谐相处呢?从我的实践经验来看,就是要多讲"爱"别讲"理"。  相似文献   

12.
日语形容词最主要的语用功能之一是作定语修饰名词,作定语时一般采用连体形的形式。但同样是形容词的"多い""少ない"则不同,这类词为了实现定语的语用功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表达形式。文章对"多い""少ない"作定语时的几种表达形式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用认知语言学中经验观、百科观以及隐喻观来分析N_1-N_2复合名词多义现象发生的原因,可以看出,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认知经验和能力是解决英语词汇教学中一词多义教学难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中,"水货、行货"这两个词使用频繁,意义变化很快,反映出方言词和行业词对全民语言的影响.同时,这两个词众多的名词性义项在当代都并存使用,常常影响交际,因而急待规范.  相似文献   

15.
两汉、魏晋以后,“死活”开始结合成词,这个阶段的“死活”相当于一个名词,主要用作主语、宾语。唐宋以后直至今日,“死活”一词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仍然用作名词,主要用作宾语,很少用作主语;一部分当做副词,用作状语,同时,作状语的“死活”又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16.
东乡语里有"■"一词其义为"鸽子",中古蒙古语里有"kkriɡen"一词其义为"鹁鸽"。我们从词义和语音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以后,这两个词不仅语义上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语音上有严格对应。因此我们认为东乡语"■"一词的中古原形就是中古蒙古语的"kkriɡen"一词。  相似文献   

17.
亳州方言中的"得"字语义丰富,用法灵活。从其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两个维度分析了"得"字单独使用与组合成词的方言语法特色,对亳州方言中"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单独成词时可充当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组合成词时和名词、动词组成合成词,"得"便成为半虚语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语法界关于"N的V"结构研究的基础上,认为"N的V"是名词化结构,它是由动态的过程小句中嵌入结构助词"的"形成的,是嵌入"之"的古汉语主谓句的继承。由于"的"的嵌入,使动态的陈述句变成了静态的限制结构,在认知上提高了"N"的显著度,突显了"V"的外延义。整个结构在表达层面由陈述变为了指称,"V"的语法性质也因"N"和"的"的限制而发生了变化。"V"处于由动词向名词转换的过程中。"V"之所以具有动词性和名词性的双重特点,是因为"N的V"是由"N之V"和"X1的X2"在认知上概念整合的结果。同时,"N的V"属于以"V"为核心的向心结构。  相似文献   

19.
合肥方言"子"尾词和"头"尾词比较丰富,代表安徽江淮方言词汇的一种典型特征。其中"子"尾词以两字组、三字组为主,"头"尾词以两字组居多。"子"尾词词性大多为名词,也有少数是代词、数量词、动词或形容词;"头"尾词分别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词缀"子"在"子"尾词中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指小增恶"的主观评价态度,词缀"头"在"头"尾词中分别表达"指小增恶"、事物发展的势头或来由以及某件事是否值得去做等多种功用。  相似文献   

20.
韩国语的名词化是通过名词性语尾"_ロ"和"_フ|"来完成的。"_ロ"和"_フ|"在意义和用法上有同有异,中国人学习时容易混同,本文通过对语尾"_ロ"和"_フ|"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分析论证,找出两者异同,为韩国语教学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