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喀什市近24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84~2007年喀什市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24年来喀什市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喀什市的年冬季、夏季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变化趋势与新疆气温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冬季气温倾向率小于夏季气温倾向率;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日照时数总体呈略微上升,可并不是明显的上升趋势。可以看出,24年来,喀什市气候正在趋于暖湿化,日照时数总体变化较为稳定,这对本区发展农牧业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50年安庆市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安庆市1957-2006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统计方法,分析了安庆市近5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50年来,安庆市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295℃/10a,并以春季增温最显著,对全年气温变化的贡献最大,夏季增温幅度最不明显。年降水量波动性大,夏、冬季降水量上升,春、秋季呈下降趋势,1990年代降水量最多,是多雨期;近7年是降水量最少,是少雨期。  相似文献   

3.
阜阳市近50年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1957-2007年阜阳市气温数据资料,运用线性回归及累计距平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来阜阳市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21℃/10a,尤其是近20年气温上升趋势显著。夏季气温略呈下降趋势,降温速率为-0.08℃/10a,而春、秋、冬三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分别为0.32℃/10a、0.22℃/10a、0.30℃/10a。春冬两季平均气温增温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4.
利用胶东半岛近50年来的年平均、年最高、最低温度以及全年累计降水量、6~9月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累积距平法以及有序聚类分析法,分析了胶东半岛最近约5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最近50年来胶东半岛气候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先是降水量于1980年前后开始明显减少,而后气温于1990年前后突然上升.其中,年平均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并在1990年前后发生显著的增温突变;升温主要是年最低温度上升的结果,而年最高温度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均不明显.年降水量有所减少,大多数水文站年降水在1980年前后发生突变,但部分站点突变时间为1966年;年降水量减少主要是由6~9月降水减少造成的,同时6~9月降水在全年中所占比重也略有下降.此外,半岛东南部各气候要素突变时间较西北部偏早,降水减少幅度也更为明显.比较而言,胶东半岛同期温度变化趋势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基本一致,但降水量减少显著.  相似文献   

5.
基于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川中丘陵区近50年降水和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PDOI)的关系.结果表明,川中丘陵区气候存在明显的年代际趋势和突变特征.相关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川中丘陵区夏季气温、年平均气温和秋季降水量与年PDOI均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DO冷位相(1977年以前)对应着高温、多秋雨,而PDO暖位相(1977年以后)对应着夏季和年均温下降,秋季雨水减少.  相似文献   

6.
摘要:选取宿淮矿区采煤塌陷水域(宿州站点)和对比区域(阜阳站点)1960-2007年的逐月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采煤塌陷水域对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煤塌陷水域(宿州)近48a来春、秋、冬季和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冬季的每10a气温增幅最大,达到0.58C/10a;气温年较差呈现减小趋势;1960~1990年代平均气温采煤塌陷水域(宿州)低于对比站点(阜阳);2000-2007年,采煤塌陷水域(宿州)春、秋、冬季气温高于对比站点(阜阳),夏季气温低于对比站点(阜阳)。  相似文献   

7.
三江源草地气候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三江源地区河南站﹑甘德站﹑同德站﹑玉树站﹑曲麻莱站﹑伍道梁站和玛多站等7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Tha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分析了三江源地区2002-2010年以来草地净生产力(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及其时空差异变化,并分别建立了气温、降水量与气候生产力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三江源区域的生产力变化方向及其生态经济发展策略。结果表明:近9年来,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均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气候总体趋于暖湿化;在该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草地生产力呈现出一定的线性增加趋势,并且三江源草地的生产力主要受气温的影响,但降水是影响生产力增加的关键因素;三江源地区实施生态保护与生态补偿以及丰富牧户的收入来源是促进该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分析讨论了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降水量的波动特点.找出了近40年来降水变比的3年、17年周期,并作了未来20年的降水预测,根据波动特证及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利用白城市洮北区气象站提供的白城地区1971~2005年实测气温资料,通过趋势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白城市近35年来的气温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35年来白城地区春季气温变化趋势稳定,但有增暖趋势。夏季气温较高,但气温变化恒定。秋季的气温变化趋势较稳定,秋季每个月的气温波动较小,从9月份到11月份气温逐渐降低。冬季的气温变化趋势较大,有变冷的趋势。春季气温变暖利于延长吉林西部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季,当地政府可以根据实际变化特点适宜的调整播种期,增加早春耐寒经济作物的种植。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8年到2008年SPOT的NDVI植被指数数据以及气象数据,采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三峡库区植被变化与气象要素之间的时空响应机制。研究表明:(1)三峡库区年均气温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库区多年平均降水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2)三峡库区NDVI年变际化呈倒U型,且年内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3)...  相似文献   

11.
应用EOF(经验正交函数)法对福建省1960—2013年期间28个气象站的降水数据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降水场主要有两种典型模态,即全局型和西北-东南型,累积贡献率达74.37%。两种模态的特征向量值均呈西北大、东南小,且模态1时间系数呈向上趋势,模态2时间系数呈向下趋势,说明全省年降水量54年来有增加趋势。闽西北地区虽然降水量多,但变化量大,有减少趋势,闽东南地区虽然降水量少,但变化量小,有增加趋势。福建省降水场是由两种典型模态决定的4种表现类型即全年全省多雨出现14年,全年全省少雨出现19年,闽西北地区多雨东南地区少雨出现7年,闽西北地区少雨东南地区多雨出现4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洞庭湖的水域效应与对比分析洞庭湖、长江三峡地区地形效应的基础上,对三峡水库的气候效应进行了预测。湖泊可以调节气温,缓和温度的极端变化,高温日数比周边减少15~20天,低温日数亦有所减少,温度平均日较差降低1.6~2.4℃,空气湿度略有增加。洞庭湖区地形对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的影响均为负效应。三峡地区温度为正效应;海拔300米以下,年降水量为负效应.海拔300-800来为正效应,1月降水为正效应,7月为负效应。三峡水库建成后,冬季将有所变暖,海拔300-800来的山地降水将增多,冬季增雨、夏季减雨的趋势更明显,空气湿度稍有增加。  相似文献   

13.
利用山东地区17个气象站1961~2011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法、Mann-Kendall法、累积距平法等方法,分析了山东地区近5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1年山东地区各气象站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现增温趋势,平均增温速率分别为0.22℃/10a、0.17℃/10a和0.33℃/10a,年平均最低温度的上升幅度大于年平均最高温度的上升幅度,山东地区气候变暖主要体现在年最低温度的升高上.近50年来山东地区气温变化过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而不是单调递增.山东地区增温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内,各气象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生增温性突变.山东地区气候变暖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龙口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增温最明显;年平均最高气温增温最为明显的是日照地区;龙口地区年平均最低气温增温趋势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一年365天共有十二个月,分为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每个季节正好是三个月。实际上,地球上有四个季节之分的主要是温带地区。季节不同主要是由于受太阳光照时间和强度的不同,以及气温的高低变化来划分的。春季为3月、4月、5月,天气转暖。夏季为6月、7月、8月,天气最热。秋季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白城市盐碱地分布区近35年的气温和降水数据的分析,运用小波分析得出盐碱地分布区的35年气温和降水震荡特点:气温全年均值的变化稳定,生长季气温均值相对稳定,在10年变化尺度上基本没有震荡特征出现;降水全年数值的变化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重庆市98个雨量站从1950-1985年的降水资料的分析,探讨了重庆市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在空间上,降水量自长寿沿东北方向,大致从1 200 mm先逐步降低至1 100 mm,然后开始增加,至大巴山区达到1 800 mm左右;自丰都沿东南方向,降水量大致从950 mm开始逐步增加,至酉阳秀山一带达到1 500 mm左右.在大巴山区,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在岭谷间降水量的多少与水汽输送线路有关.在时间上,在长江河谷地区降水量存在约12年和18年的变化周期,在大巴山区存在约9,10年的变化周期,在川东平行岭谷区和乌江流域区则存在约11年或12年的变化周期.在四川盆地东部、大巴山区和乌江流域,降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降水期集中在4-10月,其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7.
应用统计学分析技术,分析了砀山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要素变化,及其对砀山水果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砀山气候变暖,暖冬现象显著,降水季节变化波动大,日照量降低,尤其夏、冬季日照量减少明显。气候变化对水果生产影响显著,表现为果树生育期提前,导致花多果少,气候灾害与病虫害发生频率增大,水果产量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对太原市粮食总量结构分析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玉米产量在粮食总产量中所占份额持续增加,其他粮食作物产量所占份额明显减少.目前玉米、小麦、高梁是太原市的主要粮食产品;就主要粮食作物单产而言,高粱的单产最高,玉米单产次之,近20年来高粱和小麦单产上升幅度较大,而谷子的单产为下降趋势,太原市粮食平均单产为明显上升趋势;太原市粮食平均单产变化在粮食总量变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分析太原市粮食平均单产的丰救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发现,清徐、阳曲4~9月降水总量、阳曲7~8月平均气温与粮食单产丰歉相关密切,依此建立的产量丰歉评估模型准确率可达80%,是太原市粮食丰歉评估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使用生态足迹法和改进的AHP法对丽江市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指出2001年丽江市生态足迹低于1995年,而2007年是2001年的近3倍,主要是2007年能源消耗对生态足迹的贡献较大.丽江市生态承载力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但减少程度不明显.生态足迹变化较大,表明人类的活动程度和对资源利用的程度加大;而生态承载力没有明显减少,主要是由于丽江市是一个旅游城市,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旅游资源的开发.AHP法分析表明,从1995年至2007年,丽江市可持续性总体上是增强的,其中2001-2007年发展较快.此外,还分析了民族文化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旅游开发中的作用,指出民族文化的合理保护与开发能促进丽江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粮食产量波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剩余法将粮食生产波动与长期趋势相分离,对河南省23年来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加以分析,计算河南省粮食产量及产量波动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系数,探求粮食生产中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粮食产出波动具有阶段性变化特征,整体趋势与农业政策制度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 在近年虽然表现出一定的波动,但总体呈增长趋势。有效灌溉面积、机耕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农村家庭平均每人每年纯收入可视为河南省粮食产量及波动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