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桂栩 《文史哲》2001,(3):32-39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 ,中国文坛围绕西方现代派文学展开了激烈论战。对西方现代派文学 ,有人肯定 ,有人否定 ;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倾向 ,有人反对 ,有人礼赞。其实 ,西方现代派文学是作家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 ,它从一个层面深化了对人自身及其处境的认识与理解。中国对西方现代派的借鉴与模仿亦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纵观这次讨论 ,可以看出 ,思想在争鸣中解放 ,观念在争鸣中更新 ,文学批评正从僵化单一的政治评判模式步入自由开放的多元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势日衰,丧权辱国事件不断发生。西方人因此视中华民族为“劣等民族”、“东亚病夫”:一些中国人从而否定中华文化传统,开始寻求振衰起微、救国强民之道。于是,有人高喊“打倒孔家店”,有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人提倡“变法图强”,有人主张“全盘西化”。在此历史背景下,特立独行的辜鸿铭,与流行舆论大唱反调。他公开指斥西方文明的缺失和弊端,对东方文明却推崇备至、大唱赞歌。为此,有人称之为“伟大人物”、“声高望重的哲学家”、“中国孔子学说的最大权威”;有人讥其为“疯子”、“狂人”、“精神病患者”、“…  相似文献   

3.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姚德怀先生最近著文称:有人说二十一世纪会是汉字世纪,说Pinyin与中国文化格格不入;也有人持相反意见,双方为此争论不休。我觉得这些争论纯属内耗。大多数中国人希望有一天汉字在世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戏剧文学中,喜剧的传统不仅悠久,且成为中国戏曲发展的主脉。然而,面对色彩纷呈,林林总总的戏曲文本,如何鉴定其中的喜剧,目前仍是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有时面对同一部喜剧作品,有人判为喜剧,有人判为正剧,还有人判为悲剧。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中国喜剧的艺术规律和评判标准缺乏深入研究和把握。本文着眼于喜剧性产生的主要因由,讨论中国古典喜剧的鉴别标准。  相似文献   

5.
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也有人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很值得商榷。由洋务运动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似乎由物质层面经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的转化,由此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可以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其实不然,因为这一过程大体反映了中国人对西方社会的认识过程,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这一历史课题的不断深化过程。虽说这一过程与现代化进程有一致之处,但它不是现代化进程本身。现代化进程意味着传统社会结构的解体和新的社会运行机制或社会…  相似文献   

6.
去年以来,由美国对华彩电反倾销案所引发的关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最近两个月来,由于美国和欧盟相继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一问题再次引起热烈的讨论。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讨论中,我国广大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中国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不需要别国的承认”,我国领导人又在重要的场合强调“希望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得到承认”,有人力图证明美国和欧盟应该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又有人担心如果真的美欧目前就给予中国“完全…  相似文献   

7.
《重庆社科文汇》2001,(11):34-34
记者田小姐提问:有人测算入世后中国会增加1700多万个就业机会,也有人认为入世后会出现大批职工下岗,请问哪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8.
由于不同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是西方和印度选择多党政治制度,前苏联选择一党政治制度,而中国选择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说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人提倡搞多党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话,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有人鼓吹搞多党制,那就是逆历史的潮流而动,反动的了。  相似文献   

9.
面对西方林立的语言学流派,有人婉叹:“我国没有语言学流派!”有人祝愿:“愿我国十年到十五年形成语言学派。”有人预言:“中国语言学界应该也可能形成自己的具有汉民族特色的语言学流派。”这婉言、祝愿和预言常常发人深思:中国语言学为何没有流派?是无流派可言还是缺少研究?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许多人认为中国有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有人认为它是“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一同开始的”,也有人认为“主要是发生于鸦片战争以后”,我以为这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一首先,所谓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是不是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一同开始呢?要弄清  相似文献   

11.
徐景安(创建中国新文化论坛主席,深圳市原体改委主任):今天是创建孙开泰(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新文化的第五次研讨会,我讲一个开场白.之所以选择和推荐仲大军这篇论文,是它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反对独尊.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最大障碍就是独尊.有人独尊西方文明,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一钱不值;有人独尊传统文化,认为西方文明、马克思主义一钱不值;有人独尊马克思主义,认为西方文明、传统文化一钱不值.……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激烈的文化论争。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是一种"去民族化",即它否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造成了"中国意识的危机"。与此观点正好相反,有人指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极端的民族化",实质上是搞"民族主义"。此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围绕"文化内容"的民族化还是"文化形式"的民族化问题,理论界一度展开激烈的争论。直面论争,澄清误解,回击诘难,有助于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认为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经济基础。例如,有人说:“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在广泛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性的治乱兴衰,各个王朝不断地兴亡交替”都是这个经济基础决定的①。也有人认为:“中国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它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以朝代更替而解体,江山易主而瓦解。由于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不瓦解,所以,封建社会能一代延续一代,缓慢地向前发展。”②还有人说:“自耕农经济或个体小农经  相似文献   

14.
面临挑战的文化建设──文化问题纵横谈吴富恒,狄其骢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其规模、速度和气势,震惊全世界。“睡狮的觉醒”引来众目睽睽,众口交议,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有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拭目以待。中国既已“觉醒”,走建设有中...  相似文献   

15.
朱骅 《兰州学刊》2008,(8):194-196
赛珍珠作为一个伟大的跨文化作家,对西方的中国观曾产生巨大影响。有人认为其作品的独到之处源于自觉运用中国小说的叙事传统与社会功能,有人认为源于对普遍人性的把握。文章通过历史分析指出其作品的特点在于将西方知识话语中的“农业中国”原型与美国海外扩张的“新边疆”梦想相结合,麻醉了美国读者的时代伤痛,并在不自觉中迎合了海外殖民的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16.
阮籍的审美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籍是中国魏晋著名的玄学家、文学家与诗人.古今学者对阮籍的研究多囿于文学,特别是限于对其诗的评点,却极少有人全面而深刻地探讨他的审美观,尤其是很少有人系统地谈及其审美情趣,这可谓中国美学史微观研究中的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是自20世纪末以来相当响亮的一个术语,甚至是一种思潮,冲击着中国的学界、政界、经济界;更似乎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大潮,其强度远远超过了2004年底印度洋海啸。面对如此浪潮,有人悲观失望、不知所措,有人欢呼跳跃、亢奋不已,更有人趁“潮”打劫地窃取权力、侵吞公有资产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峰波,1992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达21.7%,1993年一季度更达22.4%。对此人们众说纷云,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高一些是正常的,也有人认为,一个大国经济增长速度超过20%极不正常,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过热”。究竟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些评析。  相似文献   

19.
人是文化的存在 ,文化也凝聚着人的精神。人类的精神在文化的积累与扩张中 ,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惑、不断地提升。文化精神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定文化体系中作为思想基础 ,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观点。中国文化精神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多年来 ,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研究成果颇丰 ,但由于研究角度或研究方法的差异 ,使人们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有人从人性价值角度表述中国文化精神 ;有人则从致思方式角度进行阐述 ;也有人从伦理角度进行概括。诸多见解虽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大多存在有偏颇 ,不足以全面、深刻地说明…  相似文献   

20.
《易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它是一部哲学著作,是讲天理人道的;有人说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讲天文地理、鸟兽鱼虫、历史逻辑、国家政治、伦理道德等等的;也有人贬低它,说它是算卦的书,专门宣扬封建迷信的.公说婆说,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