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民族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作为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让学生经历非常富有感觉、富有感情,具有亲身体检的过程,以此引发学生无限创意和超乎寻常的设计思维灵感.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教学中的关键,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三个《历史决议》是党的历史上的三篇光辉文献,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不同时期的历史作出的总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优势,将三个《历史决议》联系起来,以专题式教学为基础,采用问题链式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围绕专题,精心设计问题,讲清讲透三个《历史决议》,引导学生客观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史,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3.
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就是在历史教学中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维浑然一体,不是三方面的简单凑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也就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三个方面的发展与提升.历史教育最终目的就是以古知今,服务人生,为学生将来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高职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历史教育的本质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因此,探究高职教育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自然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高职教育呼唤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历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体现及历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孙鹏 《中文信息》2013,(10):119-120
人物速写是训练高中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造型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也可达到考量学生艺术素质的目的。又是美术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但很多高中学校的专业辅导老师都忽视了速写的训练,学生学习不得要领,严重影响专业考试成绩。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速写的表现水平,谈谈自己对人物速写教学方面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6.
郭振琪  王东 《社会科学论坛》2006,(8):163-164,186
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审美教育有益于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使其增强感受力、培养观察力、提高记忆力、丰富想象力、发展思维力,促进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中,不论什么内容,都和历史人物分不开。过去,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人物教学受到影响。当前,重视和加强历史人物的教学,已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因为:第一,历史人物教学是中师历史教科书的重要内容。第二,历史人物的教学能为培养小学社会深的合格教师打下基础。第三,历史人物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教育。因教学目的和要求的侧重点不同,可把教科书中出现的主要人物简单分为几个方面:(1)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和世界历史进程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领袖人物。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康熙皇帝等…  相似文献   

8.
林玉嫦 《南方论刊》2004,(9):57-57,56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这些非智力因素都是直接影响和制约智力因素发展的意向性因素。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研究表明,在许多情况下,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所发挥的作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9.
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审美教育有益于开发学生的右脑智力,使其增强感受力、培养观察力、提高记忆力、丰富想象力、发展思维力,促进创造力.  相似文献   

10.
在师专历史专业教学过程中,逐渐有了些体会。 首先,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学是处在两个不同的台阶。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开始接触和初步认识历史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主要是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历史教学也主要以机械记忆课本知识为主,学生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无研究任务存在。而到了大学阶段历史教学的任务则不同,历史学科成为培养对象的主修课,无论学生将来是搞史学研究还是从事历史教学,都需要对历史这门科学具有一定的独立研究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把大学和中学的历史教学教法严格加以区别,尽快完成中学向大学台阶的飞跃。我们不能给学生垒砌一条狭窄的通  相似文献   

11.
观察力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在高等院校各科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是教育实现“三个面向”,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们常讲:“观察是走向科学的大门”,是“智力发展的窗户”。我国宋尹学派早就把人的耳目看做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门户。他们说:“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古人见地如此,现代生理学家也做过有关的科学统计。一个人全身共有四百多万条神经纤维向大脑中枢传递信息,而人的双眼就占共中的二分之一。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知识是通过视觉观察获得的。所以,古往今来,一些远见卓识的名家泰斗,都非常重视观察力对人成才的巨大作用。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断言:  相似文献   

12.
地方历史文化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生动素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融入地方历史,才能真正让课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乡土史料进行教学,必然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凸显学生中心,参与--体验式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相配合,建立多渠道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让大学生感知历史、体味历史、触摸历史,从而更加准确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  相似文献   

13.
中学历史教学最佳教学情境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利用各种手段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氛围,从听觉、视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亲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从而达到情感与审美体验,理解与认识的升华。怎样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过程创造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1.精心准备,激发兴趣课前对教学任务、教学内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引入地方历史资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可以凸显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性,应通过教学中穿插相关的地方历史知识、课堂讨论、实践调查等方法来运用地方历史资源。遵循实事求是、目标导向以及灵活运用的原则。教师应注意处理教材内容与地方历史资料的关系,选择好地方历史资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相长,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解国良 《兰州学刊》2009,(6):158-161
自从中学历史新课标实行以来,中学历史教学针对社会现实提出了许多问题,但忽略了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培养,造成学生主体意识淡薄。中学的历史教学改革给大学的历史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引发了史观的革命。历史不再是史实的叙述,更是诠释学的变革。它涉及学生、教师和教材,核心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为此,学生必须从倾听者变成参与者,教师必须从灌输者变成引导者,教材必须从定论转向文本。  相似文献   

16.
加强对中学生的历史理论教学,是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是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来,高考试题很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加强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现结合高三中国古代史的复习谈谈有关理论教学问题。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复习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史时,教师启动学生已知的基础知识,诱导学生去积极思考;“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体现在哪些方面?起了什么作用?具有哪些重大意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充分复习、准备,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予总结,指出…  相似文献   

17.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只有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才能适应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历史教学应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认真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 ,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 ,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历史教学怎样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这是每个历史教师在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结合教学 ,于此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要具体、生动形象讲述基本史实  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 ,而具体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 ,可以使感性认识取得更好的效果。如讲“郑成功收复台…  相似文献   

18.
历史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课程创生来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一条既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又实际可行的途径。本文从历史教师的课程创生、有效历史教学和历史教学操作层面注意的问题三方面进行阐述。期望对历史教学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纲要”课教学中,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新民主主义道路取代旧民主主义道路等三个问题,是学生理解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关键,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爱国主义信念、社会主义理想的确立。因此,必须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分析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情境教学:历史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情境教学的若干原则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