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承志是虔敬的回教徒,他认为回族是失去故乡、失去母语的民族。于是,他始终有一种异乡人情结。这异乡人情结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使他骚动不安。由异乡人情结而导致的是追寻情结和流浪情结,这情结是回族一代代遗传下来的秉性,他们世世代代流浪、迁徒、漂泊,漂泊就是他们的生活,就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源于这个情结,张承志不可能不去追寻和流浪,他辞去了工作,远离亲人和朋友,“我独往独来地快乐地走在我的流浪路上”①。张承志觉得回族代代相传的声音在呼唤。他曾在《残月》、《西省暗杀考》中苦苦追寻那个呼唤。虽然他最初还不清楚是…  相似文献   

2.
飞扬 《北京纪事》2015,(3):87-90
孙浩在退出《中国梦之声》舞台后,遭来各种非议,他一度不敢出门。那么,孙浩究竟是否是真实的流浪歌手?北漂5年,他又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打拼经历和情感故事呢?  相似文献   

3.
品赏生香     
作者篱介:韩放,1981年出生于四川泸州,流浪,写诗,写小说。现居北京。他是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不要尖叫》、《那一年南来北往》。他是歌手,写出并演唱《那一年南来北往》《一路狂奔》等歌曲,注解漂泊心声;他是泸州人,充满着如水雾般升腾的才气,勤奋、年轻、优秀。他是小说?是诗歌?是音乐?  相似文献   

4.
遇见     
初夏之夜,凉风习习,我吃完晚饭,漫步在街上。走到御史巷时,阵阵二胡乐音涌入耳鼓,那种欲加掩饰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悲伤使许多行人都停下了脚步。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倚着巷口的石柱,两眼借助于微弱的灯光,木然地看着乐谱,手中持着的弓在弦上来回拉着。原本略带优雅之音的《良宵》从弦间传出的却是凄惨,苦涩和无助,那里似乎流浪着一种彻骨的沧桑,流浪着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灵魂的流浪。他的前边用一张纸写着这样的一段话:“我本是市酒厂的一名下岗工人,一年之前不幸患上痼疾,我可以自强地生活,我不想对大家乞求什么,只希望您可以驻足倾…  相似文献   

5.
一老作家艾芜的三部南行记,指《南行记》、《南行记续篇》和《南行记新篇》。艾芜是三十年代走上文坛的作家,但他开始文学写作,可以说同他的漂泊生活一样早。一九二五年夏天他离开成都第一次南行的时候,便在脖子上吊个墨水瓶,走到那里,写到那里。一九二六年他在昆明红十字会当杂役时,曾在《云波》半月刊上发表诗作。一九二八年在仰光流浪时又在《波光》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和诗歌。但这些作品都只算是求生之余的文学尝试。真正开始创作活动,那是一九三一年一月艾芜因参加缅甸的反帝运动被殖民地当  相似文献   

6.
旅美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作《追风筝的人》把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体流浪体验置于阿富汗近30年的历史语境中,用个体流浪经历还原了鲜为人知的阿富汗社会的真实情境。流浪和回归,从精神层面上对应了阿米尔的负罪和救赎,循沿着他流浪和回归的生活轨迹,解读小说中那些虚弱而疲惫的灵魂,可以观照他们的生存状态及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7.
永远的流浪─—知识女性形象的基本心态之一丁帆,齐红流浪:一种古老而又现实的心态体验新时期一位女性主义诗人伊蕾在她的诗歌《流浪的恒星》里面曾经写下这样一句诗:“我在被囚中到处流浪/我在流浪中到处被囚,”这几乎成为知识女性所固有的生存处境和基本心态的典型...  相似文献   

8.
维国又将有新著出版,名《流浪的青简》。 多年来,我有个习惯,凡为作品出评价性的文字,便择心情极佳时动墨。如此这般,好在不受心情影响,不为时空左右,更不被世间琐事牵神分心。故我有意无意地拖了这许多日。他也不急,不追,问其报之以浅浅一笑,想来夫妻多年,他还是了解我的。  相似文献   

9.
2003年,孙志刚成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下简称《收容遣送办法》)的终结者,“孙志刚之死”以及三博士因之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催生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2003年8月1日《收容遣送办法》被《救助管理办法》所取代,收容遣送站也随之更名为救助管理站。这一转变不仅是关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制度的重大变革,自愿求助取代了强制收容,也体现了新一届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为求较圆满地解决城市流浪乞讨问题,救助管理站被人们寄于厚望。2003年8月1日起,北京市先后设立了19个救助站,运行三年来,为众多公民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然而在北京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却日益增多,一座天桥上同时有五六个乞丐的现象不足为奇。一边是流浪乞讨人员在增多,但他们不愿接受救助;一边是大批不属于救助对象的人要求救助,有些救助站甚至人满为患。救助站不仅承担了职能范围的工作,也承担了大量无力承受的事务。由于种种自身无法解决或不能控制的问题,在救助与管理的道路上,救助站一路曲折走来,始终尴尬且困惑。  相似文献   

10.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橄榄树》是三毛给我的第一印象。三毛,这是一个不易忘记的名字。再度相见,是在《西风不识相》里。这惊鸿一瞥,看书的人至此再也无法忘怀其中玉树临风的潇洒,婉转鸟鸣的清丽。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三毛作品选集》。《三毛作品选集》里最有光彩最有魅力的是三毛的流浪生活。三毛来自雨季的台湾,离家在陌生的异域流浪,在浩瀚如海的沙漠里流浪,每一步都需要勇气,每一步都充满艰辛,然而每一步都是在温暖家中得不到的人生经验。丰富的见识和经历,活泼了她的心性,她的笑容如阳…  相似文献   

11.
从流浪者形象分析了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的犹太性,首先表现在剧中人物身体上的流浪和精神上的流浪,一方面在外漂泊,一方面迷失自我;对《推》剧中的父子主题进行了阐释,父子主题是美国犹太文学中的母题,在此主题设定下,《推》剧人物形象都蕴含着犹太特色;对阿瑟·米勒下意识地忽略二战"屠犹"事件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阿瑟·米勒尽管没有直接表明主人公的犹太身份,但他的犹太意识使其在创作中隐含着犹太性,这种隐晦使得《推》剧具有了普遍象征意义,同时也是米勒在早期作品中犹太性体现的例证。  相似文献   

12.
《北迁季节》是苏丹著名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代表著作。曾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出版,是当代最重要的阿拉伯小说。本文拟通过分析文中主人公穆斯塔法漂泊流浪的一生,结合他本人的身份认同困难与边缘他者现状,对文中的流浪母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上映标志着中国电影的“现象级”蜕变。它的成功是处于起步转型阶段的中国电影工业与科幻文艺“双核驱动”的结果。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代表的国产类型电影大片的审美突破,既有效地提升了民族电影工业的制作水准,又为热门科幻文学IP的影视化改编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作品中深刻地体现出其犹太文化特性。流浪意识作为犹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印记,贯穿于贝娄的作品中。流浪意识表现为两种形态:形体流浪和精神流浪。本文通过对贝娄的《奥吉·玛琪历险记》、《雨王汉德森》和《赫索格》三部小说探究其所表现的形体流浪意识和精神流浪意识。  相似文献   

15.
王汶石同志从一九五六年春发表影响较大的《风雪之夜》开始,以后每个短篇的发表几乎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对农业合作化刚刚完成以后我国农村新生活、新人物的敏锐而及时的反映,同精细缜密、清丽峭拔、庄谐并济的艺术风格相结合,使他的作品既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又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因而使他的小说直到现在仍然影响着一些后起的文学青年的创作。如果从五九年版《风雪之夜》的最后一篇《新结识的伙伴》的发表算起,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三年,从七七年版《风雪之夜》的最后一篇《沙滩上》的发表算起,时间刚好过去了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我们经历过胜利的欢乐,也经受过失败的痛苦。与此同时,我国的  相似文献   

16.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科学化、人性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是我国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救助管理办法》不仅可操作性不强,而且缺乏对流浪儿童救助管理的特殊规定。这就要求我们在现有法律的框架下,科学分析流浪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全面开创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的新局面,做到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科学化、人性化和法制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可乐》2006,(9)
你是否有一直想做却没有做的事?你是否因为面包而放弃了对梦想的追求?人人都爱做自己想做的事,但面包和梦想往往不能兼得。本期体验的小伙子是个运动员,这看来是个前途光明的职业,但小伙子却说,他其实想做一个歌手,尤其是潇洒率性的流浪歌手。被这个想法折磨得日渐消瘦的小伙子,为体验一次流浪歌手的快乐,找到《可乐》编辑部,请我们务必帮忙。一向助人为乐的小编们立马拍板。经过简单的安排,一个"流浪歌手"就这样上路了……  相似文献   

18.
从科学逻辑与艺术逻辑的视角对《流浪地球》这部影片进行梳理,认为:影片《流浪地球》的科幻设计是严谨的、故事叙事是精彩的、画面制作是一流的,但人物塑造稍显脸谱化。《流浪地球》尽管在主题内涵与制作模式上与好莱坞科幻大片还有很大差距,但这部电影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现代英国诗人》一书,是费鉴照关于现代英国诗人的论文集。里面收了他1928年至1930年间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和武汉大学所撰写的九篇论文。该书由新月书店1933年2月发行。1931年,这本论文集即将付印的时候,闻一多为它作了序。这是闻一多第一次为别人的集子作序,他把这称作“破戒”。这以后果然是破了戒,他又相继为藏克家的《烙印》(1933年)、刘兆吉的《西南采风录》(1939年)和薛诚之的《三盘鼓》(1944年)等作了序。这些序不仅体现出  相似文献   

20.
2004年,柳宏教授以其博士论文《清代<论语>诠释史论》初步开拓了清代《论语》学研究,并使这一课题逐渐受到重视。历经十数年的坚守与耕耘,作者又于2018年推出了由他主撰的《清代地域学派<论语>诠释研究》。新著一反历时性散点研究的做法,通过考察地域学派知识群体《论语》诠释之面貌,直观描绘了清代《论语》诠释版图,深入分析了不同地域《论语》研究之个性与成因。作者的这一研究方法与理念,不仅是对此前博士论文的超越,更是对断代经学史传统研究模式的反思与开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