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反话正说和正话反说两个方面分析论述了梁实秋“雅舍”系列小品中反语的运用及这种修辞选择与作者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反语,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段。但在中学修辞教学中,反语的界域模糊,误判层出,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误把讽刺当反语 (1) 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破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友邦惊诧”论》) 《中学语文教学》1988年第3期《<“友邦惊诧”论>教学设计》中说:“‘秩序’和‘文明’用的是反语修辞方法,‘秩序’等于‘反动统治’,‘文明’等于‘野蛮’。”按:反语通常叫作说反话,它应有表里两层完全相反的意思,它要求读者(听者)必须从字面意义的反面去理解。拿这个定义来衡量,可知“秩序”和“文明”均非反语:“秩序”是“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现代汉语词典》),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无法同“反动统治”构成反义关系;“文明”虽与“野蛮”是一对反义词,但我们却不能将“文明”理  相似文献   

3.
英语反语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修辞格,是达到讽刺和幽默等目的的重要手段。反语是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具有言不由衷的特点。对反语的识别与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对反语本身固有的表层含义和特定语境所赋予的深层含义的分析,有助于对诱发反语生成条件的理解,从而可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反语。  相似文献   

4.
1·1 反语是一种常见而又独特的修辞现象。从语言表达和理解的角度来看,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发话人通过正话反说(突破语言常规)来故意设置一种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加大受话人的思维负荷和心理负荷,从而起到强化某种语言效果的作用。诚然,受话人通过语境和反语自身语音模式的识别作用,突破这种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只是瞬间的事,但是,就在这短短的一瞬间,受话人是经过了一番比常规情况下更为紧张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的。我们知道,一个物体的负荷越大,它所耗的能就越大,所作的功也必然会越  相似文献   

5.
反语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也是人际交往中普遍的语言现象.Verschueren的顺应论从语用学的角度描述和解释反语这一语用现象发生和理解的过程,认为反语的产生是人们根据某些特定条件对语言进行选择的结果,是一种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反语的语用分析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语修辞法应用广泛,通常可以产生强烈的修辞效果,或幽默讽刺,或颂扬谴责。就反语这一修辞现象,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根据交际合作原则,分析反语修辞效果产生的条件,并指明其常见的语用功能,最后强调了反语修辞法的重要性,并预测其在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反语是一种使字面或明说意义产生逆转的修辞手段。通过使用反语,新闻传播者能在形式上准确和毫无偏见地报道事实,同时隐含地表达对事件的价值判断、观点立场。当记者的思想和倾向性不能直接表达时,反语在新闻报道中就是这样一种不露声色而又能影响受众的技巧。新闻报道者通过把价值判断隐藏在客观报道的事实背后,无形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反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说明了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存在悖论,说明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具有主观性。反语是西方媒体常用的新闻报道策略,我国媒体对其合理恰当地运用,有助于提升我国宣传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旧时正话是明朝传入广东电白的官话,其语法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官话特点,即用“把”字表示处置,用“将”字表示将来,用“的”字表示确定语气及“的”字结构,用“了”字表示完成。  相似文献   

9.
结合语用学方面的理论探讨了反语修辞在口语中的应用。口语反语主要表现为词语反语、情景式反语 与引语辞反语3种;口语中应用反语可增强讽刺或幽默的效果;其成功表达对主观讲话者、客观受话者和传达反 语信息的媒介这3个必要条件均提出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oxymoron(反语修饰 )是英语中常用的修辞方法 ,能起到强烈的、出人意料的修辞效果。《大学英语》课文中就多次出现了反语修饰法。在课文的分析与讲解中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与欣赏反语修饰 ,能避免只侧重于词汇结构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与语言素养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言语交际和书面文体中,人们经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反语。这一语言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们的关注,阐释反语的理论也层出不穷,其中有较大影响和说服力的是Sperber&Wilson(S&W)关联理论框架下的反语回应理论。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的言语反讽分析来证明反语回应论对反语等传统修辞语言的强大阐释力,从而更好地理解Austen作品中独特的反讽艺术和机智幽默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2.
试谈翻译中的可接受性问题方玫EugeneNida说“翻译就是译意”(Translationistranslatingmeaning)。这句话是对翻译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概括。奈达在这里说的“意思”包括词汇的、句子意义的以及修辞方面的“全部意思”(Tra...  相似文献   

13.
Parallelism、antithesis与排比、对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arallelism与antithesis是英语中广泛使用的修辞手段。Parallelism常译为平行式平行结构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完全相同或非常类似的句子构成。并且句子或句子之间的联系由于语义上的一致和句法关系的相关得到加强。Antithesis意味相关、相对 ,是把相反的词、短语或从句用平行或对称的结构排列起来 ,以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使两层意思互相对照 ,达到加强语气的目的。Parallelism及antithesis与汉语的排比、对偶有相似之处 ,也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关于无疑而问的句子,我觉得下列问题是有待于进一步讨论的:(一)设问可以包括反问吗?(二)正问只是自问自答吗?(三)反问都具有内容和形式相反的特点吗?本文想就这几个问题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对于设问和反问,目前语言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般的修辞书总是把设问和反问看作两种不同的修辞方式,但也有少数修辞书把反问看作设问之一种,把它包括到设问之中的。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 在我们看来,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都是为了加强语势,故意把确定的意思用一种疑问的形式来表达,应该把它们看作一类,让它们在这些共同性的基  相似文献   

15.
用若干同义、近义或类义的语言手段共同表达某一个意思,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是语言运用现实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对此,人们以往常常从不同角度归纳出多种“修辞格”,但分析时又难免雷同、交叉。本文抓住语言手段的繁复性这个特点,把它概括为“增语修辞方式”,并对其概念、结构、功能及修辞效果等方面做了较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修辞格研究应克服过分琐细的偏向,要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抽象、概括,使之早日达到系统化的科学研究境界。  相似文献   

16.
词语在句子中,如果受修辞手段支配,它的词义往往要起独特的变化。变化了的词义是临时的,如果经常被使用,就成了这个词的新义。先看几个例子。“起更衣”这个词组,如果用于一般的陈述句,它是去换衣服的意思。如《史记·外戚世家》:“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如果用的是避俗的修辞手段,那就是上厕所的意思。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坐乃起更衣,稍稍去。”“病”是伤病很重或  相似文献   

17.
Oxymoron(矛盾修辞法)是用2个意思截然相反的词或词组所构成的一种辞格,即把通常相互矛盾、相 互排斥的2个概念或判断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展示一件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矛盾性,以便相互映衬,使该事物 的特点更加鲜明,内涵更为丰富,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或意味深长的哲理,在体现辩证统一的语义特征的同 时,也造成一种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修辞效果,从而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oxymoron 主要有浓缩型和舒展型2 种类型,经常运用于英语诗歌、电影与戏剧的对白、各种演讲乃至日常生活会话中。  相似文献   

18.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是《西门豹治邺》最后一段中的两句话。照通常用法来解释,上句中的“以”字就是“用”的意思。那么,这句话就应译成“百姓是可以用来享受成果的。”如照这样译出显然是讲不通的。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讲得通呢?我们翻开通用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可以看到课本中对这句话的注解是这样写的:“[可以乐成]可以和他们共享成果。”这里把“以”译成了“和”。为什么在这里可以把“以”  相似文献   

19.
反语的认知参照点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语作为一种幽默,讽刺的修辞形式,一直以来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运用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理论对反语的理解过程进行分析,并得出反语可以给听话人提供认知参照点的结论,同时也为反语的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女性修辞是指以女性为主体的修辞,从女性修辞的现实表现来看,“求谐”是其核心特点,这一特点具体指女性在修辞时利用各种有效的修辞策略来与修辞受体建立和睦、融洽的关系。女性修辞“求谐”特点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女性天赋的生理性别的影响,另一方面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的定位与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