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扩大;人们特别是史学界对史学现状表现出愈来愈多的忧虑,提出“史学危机”问题,发出开创史学新局面的呼声.本文试图从分析“史学危机”的本质含义入手,接着探求其成因,从而凸显史学改革开放的紧迫性.一、“史学危机”的本质含义《世界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1期发表了张象的《应该从后面开始—一谈谈当代史研究教学的危机》一文,较早在文章标题中使用“危机”一词,在一些讨论会上,“史学危机”被人们经常谈论到,至1985年《文史知识》第12期发…  相似文献   

2.
“史学危机”的提出非自今日始,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经有人提出我国的传统史学已经面临着危机;特别是近年来这一呼声更为强烈.“史学危机”主要是指传统史学的基本格局和观念与时代的反差越来越大.我们认为“史学危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首先,它是我国的史学工作者在改革和开放的时代潮流冲击下所产生的一种忧患意识,它强烈地表达了史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反映了要求变革传统史学的时代呼声.其次,就我国历史学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在史学理论,还是在史学内容或方法论方面,都显得有些陈旧,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第三,在当前社会大变革时代,人们的目光主要集中于现实各种社会问题,那些与改革课题紧密联系的学科为时代所宠爱,而古老的历史学则明显地受到了寒遇.十一届  相似文献   

3.
80年代初开始,曾激烈争论过的“史学危机”,跨入90年代后,又卷土重来.事实是,史学并不存在什么危机,而是面临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史学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形势?史学的社会功能之体现,不外以下几个方面:(1)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以知所警戒;(2)史学有助于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3)史学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原动力;(4)具有对社会的规律性认识的功能[1].但在市场经济洪流冲击下,并非所有的史学工作者都能正确看待史学功能的.本文拟就史学在市场经济这个特殊时期如何发展。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为参照系,从史学的特殊角度,在对前期“新写实”批评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新写实”在总体走势上,是在抗争一种危机之后,又跌入了另一种危机的陷阱。它的史学定位,只是一位“过客”而已。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史学界流传着“史学危机”的说法,并为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议。史学是否发生危机,如何看待这场争议,本文拟就此问题发表刍荛之言,以就教于专家。当前,人们对“史学危机”理解不一。有以史学著作、论文数量的多寡作为衡量“危机”尺码的;有以居独尊地位的体系(或称范式)无法解答当今社会提出的各种难题,即反常现象增多而且不能在范式指导下克服作为“危机”形成标志的;有以居主导  相似文献   

6.
资产阶级历史学者在1936年伦敦史学会议上曾指出印度史学上的危机:“帝国主义派”与“民族主义派”的旧史学路线已经走不通,而新的路线尚未摸索出来。本文作者捉出了若干意见,以图弥补这项缺陷。但他是站在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立场,所提的都是些技技节节的问题,而对史学真正需要的东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却没有推荐。作者对于“半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者的观点讨论得较详。所谓“半马克思主义”者,是拒绝马克思的部分基本原则而接受其他部分原则;而他们所拒绝的正是史学上最需要的阶级斗争理论,因之,他们找不出社会的发展规律而歧路徬徨。由此可见,资产阶级史学的危机,和其他危机一样,非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是解决不了的。  相似文献   

7.
我认为,当前所谓的“史学危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本身的危机,而是那种传统的割裂、僵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条主义的危机,史学界当前并不存在以某种新的学说、理论取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问题,而是重新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正确处理马克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传统史学的经世之功,既使史学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极强的生命力,也是我国传统史学长盛不衰的根基所在;当今史学脱离现实的远因是乾嘉考据学派遣风的熏染,近因则是“文革”时期大批“影射史学”的影响;欲使史学渡过危机,关键在于克服当今史学严重脱离现实的弊端,弘扬经世传统,使史学“知有今务”。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在历史学研究中,出现了所谓的“史学危机”.不少论者认为当前出现的史学危机,其主要表现是史学研究的理论陈旧和方法陈旧.要解决这个危机,就必须敢于解放思想,采用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笔者以为,学术研究“应该解放思想,但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解决所谓“史学危机”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受市场经济冲击,史学出现了“危机”,个中缘因与传统史学和“左倾”史学有关,而以“提高”与“普及”两条腿,既可走出传统史学的窠臼,维护史学的优良传统,又可走出“左倾”吏学的误区,迎合史学服务现实的要求,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以来,尤其是“史学危机”的呼声发出之后,当代中国史学真正走上了创新求变之路。随着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大量译介,同时,也顺应着中国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时至今日,大多数史学工作者,无论其在研究中是否运用,但都接受、认同或熟悉了“年鉴学派”的史学范式。中国史学界已自觉地与国际史学界进行对话、保持同步,力求汇人世界史学的发展潮流之中。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但恐怕不能否认,“社会史”研究已成为带动当前史学变革创新的主要力量。尽管学者们仍就何为“社会史”而争论不休,但它已经为整个史学界带来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明确提出“独断”之说为刘知几最具理论意义的史学见解,并结合历史背景,对其内涵、核心、意义等作了较为深入的探析。笔者认为,刘氏“独断”之说的真正内涵并非否定官修史学,而是要在国家“专断”中,保证史家主体创造性的发挥。其核心乃刘氏首次对史家主体自身建设问题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探索,而这正是其理论意义之体现。刘知几“独断”之说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地位,对现代史学工作也不乏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史学的革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近年来,不时有人谈到史学的“危机”,也有人采用乐观的调子,说是“转机”。不论“危机”或“转机”,都表示传统的史学理论和方法、现行的史学内容和形式,已不能令人满意或不甚令人满意,从而要求有新的探索、新的突破、新的变革。这种革新史学的呼声是值得重视的。它促使我们认真检讨我国史学多年来存在的某些偏颇,注意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汲取科学发展最新成果的营养,解决在“开放”“改革”的形势下史学  相似文献   

14.
当前,史学界最需要做的有3件事情。第一,在政治层面上解除“史学政策”的禁忌;第二,在哲学层面上重建历史观,即,使历史观成为现实的;第三,在史学层面上重建史学观,即,使史学观成为理性的。现在,我国史学还处在危机之中。所以,史学必须追求一种彻底和批判性  相似文献   

15.
百年中国史学可以说是史料考订派与史观派的对抗史,这一明显特征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中国史学界几乎有一全程展示。八十年代初是史学无所适从的年代,旧有范式的失落使历史研究者转而引进了各种宏大范式来填补史学研究的空白。九十年代是中国史学真正发生危机的年代,危机的发生来自乾嘉传统的大步回归,乾嘉传统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当代中国史学的主流,“陈寅恪热”的出现即可看做是史料考订派“硬想回到乾嘉去”的载体。史观与实证的“兼容并包”是未来史学的不可争议的正确取向,任何一派的一统天下都将重蹈史学研究的闹剧。随着新实证研究方法的兴起,彻底打破意识形态的束缚,还历史以丰富多彩的原始风貌,可能是解除目前史学危机的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中国20世纪初“新史学”是在不断加深的社会危机中应运而生的,梁启超开风气之先。其产生的学术原因是史学自身的发展和外国史学的影响。以进化史观为中心的近代史学观念和对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重要范畴的初步探讨,则标志着“新史学”的发展。梁启超与何炳松的“新史学”之间有许多极其相似之处,联系密切,甚至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实证主义史学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年鉴学派,在与实证主义史学的较量和争论中,克服了实证主义史学的种种弊端,形成了与兰克学派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范型存在明显区别的新的史学范型.这一新史学范型,不仅为教育史学新领域的开拓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而且为教育史学研究中正确处理教育史学研究的“客观性”与教育史学研究者“主体意识”的作用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同时,年鉴学派所构建的以“历史时间”为核心的叙述体例和他们所倡导的以“问题史学”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为教育史学研究及其方法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史学素来有“史官史学”与“史家史学”双重传统,这两种传统都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在长时间中,“史官史学”都居于支配地位,“史家史学”基本上笼罩在它的根本宗旨之下。近代以来新兴的“史家史学”一旦在政治上取得统治地位,也常常不免演变为新的“史官史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家的角色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真正的“史家史学”在崛起,包含官方组织的史学研究、史书编纂,也越来越倾向于建立在史家独立思考、对历史多元反省的基础上。这一重大的转折反映了中国社会本身正在以近代壁垒分明的二元化、两极化、高度政治化的结构,转变为多元化、多极化、经济与文化日益突现为社会主旋律的历史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史学正处于一个异常复杂与严峻的时期。一方面,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史学研究日新月异,成绩显著,确实呈现出了繁荣之势。另一方面,在世界新技术革命和国内改革开放大潮的双重挑战面前,史学研究也步履维艰,前景暗淡,的确存在着危机之忧。史学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人们的希望与忧虑同步增长。那么,当代中国史学怎样才能摆脱困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呢?笔者认为,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改革。通过改革,增强史学研究内部的生机活力,强化史学研究自身的“造血功能”,建构史学研究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从而赢得史学研究的新一轮辉煌。  相似文献   

20.
史学研究什么是“史学对象论”,史学关心什么是“史学理念论”。史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关心人 ,而是关心人所特有的命运 ,正是这种关心才构成了史学理念 ,体现了历史学的人文境界。关心命运是历史学的一种情怀 ,这种情怀具有一种形而上的性质。史学理念一旦形成 ,历史学就会以前所未有的热忱和勇气去关注人类历史上的种种不幸、灾难、悲剧和罪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