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易》与《汉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怀祺 《齐鲁学刊》2001,(3):113-119
班固的《汉书》没有割断历史联系,他把西汉历史和古史联系起来,表明“汉绍尧运”,历史过程是天意决定的。汉《易》与今文经学是班固架构历史的理论依据。班氏论学术渊源流变体现出易学的通变思想。易学对班固写史产生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 1965年第一期《文史哲》发表了牛致功同志的《怎样认识班固的历史观》一文,对我评价《班固与〈汉书〉》的历史观点部分提出批评。我阅读这篇文章以后,得到启发,再检查旧作,发现某些问題的提法不够恰当,个別论点也不正确,从而把班固的史学地位拔高了。例如,我一方面肯定:班固之所以断代为史,编撰《汉书》,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的”。另一方面又说“斑固能从人民的利害关系,来衡量政治得失”。这是一个矛盾。牛致功  相似文献   

3.
班固《汉书》的思想倾向及价值取向较之司马迁《史记》所表现出的差异,映射出时代精神、社会思潮、文化格局、学术积累等深厚而丰富的背景内容。班固对儒学立场的坚持固守最直接地决定了他对古今人物、社会发展以及汉代史事的记叙和评判,规定和制约着《汉书》的价值取向。首先,《汉书》所用以品评古今人物及诸子学派的唯一标准便是儒家思想学说,孔子及其弟子真正被置于“独尊”的地位,儒家经典被奉为至尊,评判诸子优劣短长实以儒家思想为取舍的根据。其次,班固对儒学的执著理念,主导、支配着他在《汉书》中所寄寓的政治理想,仁义德政构成其政治理想的主体内容。另外,重视礼制对国家政治的作用、强烈的教化民众理念等,都影响着其历史叙述及评判  相似文献   

4.
冉昭德先生的《怎样对待班固与<汉书>?》一文,是针对我的《怎样认识班固的历史观》一文而写的。在这篇文章中,冉先生提出了一些很值得讨论的问題。本文着重于对几个有关历史遗产的批判继承的原则问題,提出一些与冉昭德先生不同的看法,以便于进一步讨论。分歧的实質是什么? 关于我们讨论班固的《汉书》问題的分歧,本来是很清楚的。冉先生一味的称赞所谓班固的历史观的“进步方面”,认为班固对事务的看法能“不偏执一端”而“注  相似文献   

5.
胡家骥 《理论界》2015,(2):121-125
断代史形式的确立既意味着班固思想的转变,也标志着中国史学的转型。《汉书》创立全新的官方史学范式。一方面它开创了记载单一王朝兴亡的断代史形式。既突出王朝的正统性,又便于保存官方政治文献。另一方面《汉书》改造了《史记》的叙述模式,削弱叙事性和个人色彩,创造出切合官僚制度运作方式的历史书写形式。这样,纪传体史书最终成为来源于王朝政治记录又服务于王朝政治运作的史学形式。班固史学思想的转变以及《汉书》的体例体现出东汉初期政治局势以及政治文化观念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汉武帝时,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通西域的使臣。张骞两次出使前后二十余年,“跋历山川,踰越险阻”,足迹遍及数十国,旅程数万里。著名史学家、《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汉书》的作者班固,都把他开辟中西孔道的壮举,誉为“凿  相似文献   

7.
班固(32—92)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所撰《汉书》100卷,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班固还是著名的文学家,他除了在《汉书》的纪传文章中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以外,还创作了一批很有成就和影响的辞赋,如《面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其成就可与司马相如、扬雄、张衡等相颉颃,被后世并称为汉赋四大家,具有较高的地位。班固与两汉时期大多数文学家一样,都较少涉猎诗歌创作,流传下来的诗歌作品寥若晨星。但就在他的为数不多的诗歌创作当中,竟有一首完整的五言诗,这…  相似文献   

8.
冉昭德先生在1962年第四期《历史教学》上发表了《班固与<汉书>》一文。这篇文章,又作为中国史学名著选之一的《汉书选》的《说明》再次出版。应该说,它的读者是很多的,对高等学校的青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撰《史记》作经济史著《货殖列传》、《平准书》、《河渠书》,其中寓含了卓越的经济思想。班固撰《汉书》亦作经济史著三篇,名为《货殖传》、《食贷志》、《沟洫志》,其中亦体现了他的经济思想。班固本之其父批评司马迁“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并认为是“其所蔽也”。那么,班固的批评当否?司马迁和班固的经济思想有何异同?本文拟对其互异的经济思想。进行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0.
班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其代表作《汉书》,是我国古代一部史学名著。班固及《汉书》对我国历史编纂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具体表现在:第一,首创纪传体断代史的体裁;第二,整齐和完善了纪传体的结构;第三,重视史书编纂中的文字表述,给后世史家以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1.
陈其泰 《人文杂志》2012,(4):112-122
班固在东汉初撰成的《汉书》,是一部为中华文化传统继往开来的名著。以往有过的因为要抬高《史记》地位而贬低《汉书》的做法,对于这部名著是极不公正的。通过重新审视和深入分析,可以得出三方面的认识:一、从南北朝至两宋"《汉书》学大兴",其中包涵着重要的历史信息,表明《汉书》对前代文化成就加以总结,又对后世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二、在历史编纂上,《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的著史新格局,成功地解决了历史编纂上的难题,保证"历史记载的长期连续"得以实现;三、在记载内容上,班固以"实录"精神和进步史识为指导,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对抗两汉之际盛行的图谶神秘妖妄之说,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常将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并称为《史》《汉》,二书不仅齐名,而且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们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史学名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两书的作者都有一定的家学渊源,司马谈、班彪在思想学术上都有相当的造诣,司马迁和班固是在父辈搜集、撰写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从事史书写作的。他们的生平遭遇也有近似之处,他俩都经历过囹圄之苦,然后才得以完成自己的著作。从《史记》《汉书》的体裁来看,都是纪传体史书,《汉书》的前半部分(即汉高祖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基本上…  相似文献   

13.
《史记·货殖列传》表现了司马迁异军突起似的经济思想和货殖主张,招致了历史上不少正统学者的非议。班固父子读后,贬之曰:“崇势利而羞贱贫”(《汉书·司马迁传》);北宋李觏作诗责司马迁“闻道寡”,而盛赞班固之“驳议何洋洋”(《盱江全集·读史》);金代王若虚更疾之若仇,惊呼“迁之罪不容诛矣!”(《滹南遗老集》卷十二)由此可见,《货殖列传》决非等闲之作,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文史哲》2014,(3)
一部历史文本,在作者设定中,必有其"始",亦有其"末";而在传世的文本物质样式上,例如册次、卷次、页次,莫不反映此种"始"、"末"上的序次编列。从孔子《春秋》开始,便对"始"与"末"的书写笔法赋予了高度的意义性。《史记》继承了这一书写的特性,班固笔下的《汉书》亦然。这个课题对班固而言,不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在课题。班固如何思考他的"现在"?班固立于"东汉"如何呈现"西汉"于《汉书》的书写之中?过去学界对于"汉德"的研究,多从"五德终始"入手,这是受到"顾颉刚叙事"的影响。如果跳脱"近代史学"场域,自"汉书本"《世经》入手,转向古今视野中的"编年"与"编统",则可以勾勒出一条"孔子"→"司马迁"→"刘歆"→"班固"的系谱构成。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出身布衣匹夫的“货殖”家立了《货殖列传》,肯定人们追求财富的合理性,宣扬了逐利求富的思想。班固站在儒家正统观念的立场上,把司马迁这种经济思想斥之为“崇势利而羞贫贱”(《汉书·司马迁传》)。如果我们去掉“崇势利而羞贫贱”的贬意,可以看到“崇势利而羞贫贱”恰好表现了司马迁卓然于群的经济眼光和进步的历史思想,所以我认为班固所说司马迁“崇势利而羞贫贱”是不恰当的,应该加以肯定。  相似文献   

16.
《汉书》中有不少非理性描写,原因主要在于班固受到汉代流行的"术数之学"的影响。《汉志》著录六种"数术"文献,班固并没有怀疑它们的合理性。王充等汉代著名唯物论者对"术数之学"尚且有所认同,而汉儒更是深受其影响。班固对"术数之学"的认识亦有其时代局限性。班固经常通过相人、望气、卜筮、梦兆等非理性描写,以神秘预言的形式来暗示历史人物的命运结局。班固相信"天命"的存在,并且宣扬个人品行操守乃至祖上"阴德"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汉书》也因此具有了较为明显的宿命论倾向。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七日《文汇报》第三版载有《“楚”“荆”小考》一篇考证性的文章。文章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汉书·高帝纪》贾逵注也引以《史记·正义》(似应作《史记正义》或《史记》正义,因‘正义’并非《史记》篇名——笔者),认为‘秦庄襄王名楚,故改讳荆,遂行于世’”——并且注明,这句话在《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第58页。看副这句话,不免要引起两点疑问:其一,现在见到的东汉班固撰的《汉书》,虽然后世注家多至数十人,但通行的只有唐初人颜师古的注。历史上  相似文献   

18.
班固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保守派,《汉书》也被认为是在神学思想指导下写成的,这往往是传统的比较“马班”异同导致的结论。然而司马迁与班固相距百年以上,仅仅把两人做纵向比较,恐怕还不足以给班固定论。笔者以为,如果把班固与其同时代人、并且是师兄弟的王充做一番横向比较,也许更有益于全面评价班固,止如鲁迅所言“盖凡论往古人文,加以轩轾,必取他种人与相当之时劫,相度其所能至而较量之,决论之出,斯近正耳。”  相似文献   

19.
谈到赋与诗的关系,我们首先就会想到班固《两都赋序》所说的“赋者,古诗之流也”这句话,它是我们现在所见到关于诗、赋关系的最早的定义式的表述。但诗究竟怎样流为赋,班固在后面说得比较含混,又与他在《汉书·艺文志》中的论述不一致,因而后人在发挥这句话时就表现出理解上的歧异。有人把它坐实为赋是诗的六义之一,有人认为是指赋继承诗的美刺的传统,有人则联系《汉志》,认为赋是诗之“不歌而诵者”。  相似文献   

20.
《尚书·尧典》是我国最早的文论论文。《尧典》中已有“诗言志,歌永言”的提法,诗与歌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文体区分:诗与歌。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诗言志”、“歌永言”两句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