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蒙古英雄史诗大系>第一至四卷已由民族出版社于2007~2009年陆续出版.<蒙古英雄史诗大系>是蒙古族英雄史诗的集成,是20~21世纪蒙古族英雄史诗资料建设的里程碑,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外蒙古族英雄史诗的大汇集.  相似文献   

2.
某种动物的特殊习性,早引起古人注意。因动物行为启发而得疗病仙草,今存载录当起自刘敬叔《异苑》。而与蒲松龄生活的淄川并不遥远的北方蒙古族地区,约15世纪定型的史诗《江格尔》中也有仙草救助英雄母题。蒲松龄先祖一说就是蒙古族,或许这种仙草崇拜情结还受到蒙古族民间史诗陶铸。母题源头当在西域和印度,佛经"感恩动物、神草可生子、草药精灵母题"和"一切药草树木尽有神"观念,对母题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由森林之王发展到草原英雄,有横跨欧亚的辉煌历史。蒙古族在现代社会中的信仰转换、文化转换、性格转换、心态转换、语言转换五个方面再现了他们的文雅特性,从蒙古族由大武到大文,由魄力到魅力的转型中,可看出蒙古族主动把自己的草原文明与汉族的农耕文明有机结合的过程,从而融入中华大文化,这是对中华民族和谐与凝聚力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其基本精神,或是简易明了、或是深奥难解,无论如何,这些精神都存在于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并且对该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信仰、思维等领域起着支配作用。就象有学者认为的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人文精神①一样,我们认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是以英雄精神、自由精神、务实精神、开拓精神这四种形式表现出来。这四种精神是蒙古族传统文化发展演进的思想基础,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是指导其不断前进发展的基本思想。②一、英雄精神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英雄…  相似文献   

5.
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一部巨型民间口头创作。它最初产生于我国新疆卫拉特蒙古人民之中,后来逐渐流传到我国、苏联和蒙古三国的蒙古语族人民中,并在各地的流传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充实和发展,已成为这三国蒙古语族人民共同的珍贵文学遗产。除此之外,《江格尔》还在毗邻地区突厥语族的图瓦人和阿尔泰人中有一定的影响。《江格尔》就是这样在一处产生,以四面散射方式流传和发展的巨型英雄史诗。《江格尔》产生发展于古老的蒙古英雄史诗或阿尔泰语系民族史诗传统的基础上,因而它继承了古老的史诗传统,并与《玛纳斯》、《阿勒帕密斯》等英雄史诗,成为阿尔泰语系人民史诗的高峰。本文着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 ,有着辉煌的历史 ,蒙古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灿烂的文化。本文用广义的文化概念 ,以开发和挖掘蒙古族文化的经济价值为目的 ,从分析文化对社会经济的作用入手 ,通过分析概括蒙古族文化历史发展概况 ,由蒙古族文化旅游资源、蒙古族服饰及工艺品、蒙古族传统优良思想着手 ,阐释了蒙古族文化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辽阔草原上世代流传的蒙古族民间童话,是劳动人民口头文学中的一种幻想性质的故事。它在整体的艺术形态上具有鲜明的旷野和大漠情趣,浸润了古代神话艺术的浪漫和蒙古族史诗文化的奇异瑰俪,呈现出浓郁的民族民间的艺术文化特色。近年来,由于《中国民间童话丛书·蒙古族》一书的出版(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11),以及当代童话创作中对继承发扬传统的提倡,亟应对蒙古族民间童话的文化内涵、价值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长篇英雄史诗《江格尔》虽然是在传诵英雄的伟业,但其中包蕴着草原文化的生态魂,展示着古代马背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和以自然精神渗透人类生存的诗性智慧,是草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人与万物和谐共存,是蒙古民族对自然的态度,也是草原人民的文化模式和生存状态.探析原始史诗中蕴含的马背民族的生态思想,能够为当代的全球生态思潮提供更多和更有启发性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学学会首届年会于七月十四日在呼和浩特召开,历时七天,提交年会的理论著作一部(蒙文),论文八十九篇(蒙文六十八篇,汉文二十一篇),其中:论述蒙古族文学的发展、演变并探讨其规律的十二篇;概述民间文学的十二篇,英雄史诗及蒙古族诗歌的二十四篇;专论儿童文学的七篇:评论、研究小说、戏剧、电影的二十四篇;述评蒙古族作家的五篇,论及蒙古族文学中其它体裁作品的五篇。  相似文献   

10.
《格萨尔》这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广泛流传在我国藏族和蒙古族地区,在这两个民族的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蒙古族学者们把《格斯尔》与《蒙古秘史》、《江格尔传》誉为蒙古族古典文学的三大高峰.然而蒙藏两个《格萨尔》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它们是怎样互相影响的,这是一个研究史诗的人普遍感兴趣的问题,也是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深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从中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对于弄清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史、了解蒙藏两个兄弟民族源远流  相似文献   

11.
<易经>是早期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种不同元素组成."阴阳和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才得以化生万物.<易经>之"和",是中国"和"文化的源泉,在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和"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文化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的智慧和哲学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荣鑫 《兰州学刊》2009,(3):13-16
诚如大卫·里斯曼所言,当今社会已经由生产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然而,消费社会并不止于物的“丰盛”,其成为其所是的根本在于其具有完备的符码规则、话语体系。正因此,其呈现出平等、民主化的幻象。要透过幻象进而认识消费社会的真实的社会结构,需要通过解读消费社会的区分逻辑达成。笔者认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该区分逻辑的锁钥。在文章中,笔者在结构主义语境中对区分逻辑加以分析,以此为基础,解读《消费社会》中的区分逻辑。由此,揭示消费社会真实社会结构的生成原则。  相似文献   

13.
作为对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新时期"文学"英雄悲剧"的叙事必然遭遇重构"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多重挑战;同时,与"受害者"和正剧英雄的形象相比,悲剧性"英雄"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人格建构要求."新时期"英雄悲剧的叙事不同程度地陷入叙事矛盾导致的文本困境,尖锐地暴露了个人自我的成长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两难处境,也预示了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落幕.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15.
“两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三进”是“两课”的根本要求和归宿。如何卓有成效地使正确理论“三进” ,是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后继人才的大问题。多年来“两课”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也存在一些问题。课题组经过调研论证 ,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坚持“三进”重在“入脑”、教学内容务求科学、方法手段贵在创新、师资素质与时俱进的改进思路。得出结论 ,为了实现“三进” ,必须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 :价值取向由传授知识到转变思想的根本性转变 ;教育理念由教师中心到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性转变 ;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灌输式到研究式学习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苏亦工 《人文杂志》2002,1(1):39-43
法律经常被解释为人类的意志 ,不同的志向可以创造不同的法律。中国古代的法律向称“王法”。“王法”的设立是基于帝王之志 ,而所谓帝王之志 ,不过是一种无穷大的私心 ,力图由一个人、一家人或一种宗派势力垄断政权、把持天下、包揽一切资源的产物。真正的王法真正的儒者宽恕之道 ,用现代术语来表述 ,就是要保障每个人的权利 ,实现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7.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8.
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是社会各界关注较多的一个"热点"话题.走出困境的思路在于政府与农民社会关系机制的重构,确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组建基层乡民社会的"中间组织",使之成为凝聚与表达农民自己利益的实体资源,;同时也借此实现"以社会制约权力",改变民众在与国家基层代理人博弈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并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非规范性行为"进行抑制.  相似文献   

19.
张维祥  段勇 《晋阳学刊》2007,42(2):37-41
自由是人的本性,但它必须通过人的物化活动,在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中才能具体地实现出来.这样,人的自由本性又表现为人的自主活动特性和人的社会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人的自主活动和交往关系的发展,人们在客观上提出了全面发展自己的要求.但全面发展是离不开人的自由的,自由既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又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即形成有自由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20.
李怡 《江汉论坛》2007,4(9):73-79
对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关键词的梳理当从留学界开始,尤其是留日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识与词汇的演变起了更为明显的作用.影响现代中国文化理念的诸多词汇如"民族"、"革命"、"世界"、"进化"、"新民"、"心力"等等都与留日知识分子关系密切.在我看来,其中的"个人"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自我"对于整个现代中国文学乃至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甚巨,或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的新的立场的真正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