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邓小平私营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在私营经济问题上又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认识,表现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突破了公有制才是唯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突破了两种所有制的对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突破了只有按劳分配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分配尺度;对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政治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包括所有制结构、国有企业改革、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等方面的突破,但最重要的是:所有制结构和国有企业改革要有新的突破。一、在思想观念上要有新的突破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其前提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转变、理论的创新。(一)在所有制结构认识问题上,要破除“所有制一公有制”、“公有制二国有制”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思想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项制度的确立…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大指出,为了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上,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要“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继党的十三大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从而突破了传统体制下的单一按劳分配模式以来的又一重大理论突破,其过程图示即为;a,按劳分配→b,按劳分配主体十多种分配方式→c,按劳分配主体 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决定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精辟的理论概括,既是我国市场化改革实践的真实反映,又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童筱明 《江淮论坛》2000,23(1):56-61
一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我们党确立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理论 ,是对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这一理论的提出 ,是和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联系在一起的 :1992年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与此同时初步提出了新的分配指导思想。十四大报告的提法是 :“在分配制度上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其它分配方…  相似文献   

5.
<正>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出现多元化.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依然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但要适应商品经济条件实行分配模式转换.本文试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模式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模式转换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有计划有控制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不仅在运行上要实现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而且在分配上要实现按劳分配和商品经济的统一.实现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有机统一以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实现按劳分配和商品经济的有机统一,则必然要改革按劳分配体制,即按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生产关系中最基础的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构建了基本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分析的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从基本生产关系层面上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理论问题,形成系统化的理论,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化的经济规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现实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邓小平同志从发展出发,又落脚到发展,系统地阐述了全面发展的观点,重点发展的观点,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观点,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发展的动力和道路等等,形成了当代最富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现。一、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和多种分配方式相并存,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根本特点,这一根本特点是由中国是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情决定的。一方面,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达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中国的生产…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突破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模式,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多元化结构。笔者试从生产关系(所有制形式)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一原理出发,探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多元化结构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以适应多层次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是在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中,必须认清坚持“两个必然”并不意味着可以超越自身发展阶段搞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就是超越自身发展阶段造成的结果.以史为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基本经济和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社会主义由初级阶段向比较发达阶段迈进,我们在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经济体制上仍需延续初级阶段的制度和体制,但与初级阶段又有较大差别,我们的社会主义因素会逐步增多.不过,这是一个漫长、缓慢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党和政府高瞻远瞩,及时制定出未来发展方略,有计划、分阶段、依层次逐步推进,切不可操之过急,盲目从事.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经验,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作了深刻阐述。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份的适当发展,既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搞单一的公有制,又不能动摇公有制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先进文化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基于对先进文化战略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我们党提出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在新的历史时期,提高发展先进文化的能力,根本的是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应着重从五个方面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广大党员干部以及人民群众通过长时间的摸索和探究而形成的制度体系,凝结了全党上下的汗水和付出,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在该制度系统地统领下,全党全国万众一心,从而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显著的优势。在我国,国家和社会的治理工作都需要依据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而进行。通过分析新形势下我国制度自信的科学内涵、影响因素及时代价值,最终提出当前我国的制度自信的实践路径。这对新环境下贯彻和落实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未来发展的自信,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这意味着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道路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高、更深的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内核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外在体现,是引领多元文化发展的先锋向导,是中国人民凝心聚力的思想灵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信念支柱,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指南,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进步的基本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4.
文化现代化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而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定位。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把握文化发展方向和规约文化发展进程,更好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在社会现代化境遇中面临的重大战略抉择;文化体制改革也将伴随我国改革全过程,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看,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认清文化发展规律和主动引领先进文化进路,在社会现代化境遇中,是我们党当仁不让的文化自觉,也是我们党对民族文化复兴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5.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工作路线,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生命线。群众路线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共同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实践基础。二者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小康社会的宪政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小军 《学术探索》2003,2(3):51-53
宪政是民主宪法的完整展开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形式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宪政。小康社会具备了宪政运行所需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基础性条件。改革和完善以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为内容要素的政党制度 ,优化宪法的自身构造 ,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以及坚持推行改革开放的国策 ,将能有力地推进宪政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问题上,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模式,基本途径是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正确处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基层民主。  相似文献   

18.
道路问题对中国未来发展极为重要。党的十八大要求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动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不仅可以确保我国未来发展道路不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而且可以超越存在严重弊端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扭转苏东剧变给社会主义发展带来的不利局面;同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还可以确保在与资本主义比较竞争中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并且为其他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符合自己国情发展道路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独特的理论创造性,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实践特色,是我们现阶段及新世纪制定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进行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最优秀成果.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质,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中国当代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要在充分借鉴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政治文明成果、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实际和文化传统,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构筑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