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书·盘庚》是研究殷商史的珍贵资料之一。其内容不仅囊括了盘庚迁都于殷的前后经过,而且也涉及到其他方面。特别是关于“众”的十二处记述,深刻全面的探索这十二处记述的“众”,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商代“众”(包括“众人”)的身份和地位。本文拟就对《盘庚》篇中“众”的浅析,谈谈商代“众”的身份和地位。 关于商代“众”的身份和地位,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持不同的看法,相互间分歧很大。王宇信同志在《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一书的第五章第二节中对彼此间的认识曾予  相似文献   

2.
试论殷代的众、众人与羌的社会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卜辞中有不少关于众、众人和羌的记载,史学界对他们社会地位问题看法有着显著分歧而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认为众、众人和羌都是奴隶;①二认为众是奴隶主,众人是自由民;②  相似文献   

3.
谢济 《殷都学刊》2004,1(4):1-5
"众"或"众人"奴隶身份说,姚先生批评不能成立,以为这是思想方法的主观主义和学风不正.郭沫若的论证,"众"或"众人"奴隶身份说是很有影响的一说,姚先生不顾全面,片面为论,很失偏颇.  相似文献   

4.
一庶民是奴隶么郭沫若先生根据众、臣、民的字形,象征奴隶,便推断殷周和春秋时代是奴隶社会。这一论断存在着一些疑问,特提出来向郭先生和读者请教。“太阳底下三个人”,便是奴隶么? 据郭先生说:“众字甲骨文怍,无疑是在日下劳动的多数人。据甲骨文记载,众人替奴隶主耕田又打仗”(《奴隶制时代》237页)。但是,我只见太阳底下三个人,却看不出众人种田又打仗,更看不出奴隶替奴隶  相似文献   

5.
战国封建论者以西周金文(释文)和商代甲骨文(释文)等古籍为据,说明商周的“臣”、“众”、 “驭”、“鬲”、“人鬲”、“五夫效父”是奴隶,论证西周春秋社会形态是奴隶社会。然而,经过认真的译注,切实的辨析,我觉得他们引用的西周金文(释文)和商代甲骨文(释文)等古籍被他们曲解了,而西周金文(释文)和商代甲骨文(释文)等古籍恰恰说明商周的“臣”、“众”、“驭”、 “鬲”、“人鬲”、“五夫效父”不是奴隶,反而证实西周春秋社会形态是封建社会。 郭沫若的《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把《令鼎》定为成王时器。他在《释臣宰》和《驳〈实奄字说〉》中摘录了《令鼎》金文(释文)的一句话,证明“臣”是奴隶,现抄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 在商代,“众”是一种专有名词,是指一种特定的社会阶层,不是单纯的数量词。“众人”,是表示社会的基本群众,他们担负着农业、手工业、畜牧、渔猎等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还担负着战争和守土的职责。商  相似文献   

7.
王玉哲先生是著名的先秦史专家,他对甲骨学的研究成果也受人瞩目.在他的先秦史研究中,尤其是在对商代社会历史的研究中,非常注重利用甲骨文字材料,对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代社会历史诸如方国地理和古代民族、商王名号、王室世系和王位继承制度、奴隶和"众"等社会群体的身份以及商代社会性质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探索.对涉及到的甲骨学问题,诸如文字的考证、卜辞的释读、甲骨的分类、周原甲骨的族属和性质等问题,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一家之言,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商代生产领域中的奴隶劳动杨升南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商代遗址及墓葬中,可以看出,商代有三大生产领域: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在三大领域中的直接生产者有两种身份的人:自由民和奴隶。本文主要讨论生产领域中的奴隶劳动状况。-、农业生产中的奴隶劳动甲骨文中经常...  相似文献   

9.
<正> 古史分期讨论中的殉葬问题,从五十年代初开始提出,至今已断断续续争论了三十多年而未获解决。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如下三个问题:数量问题,即周代殉葬数量是否比商代减少了;身份问题,即殉葬人的身份是奴隶还是战俘;以及殉葬能否作为奴隶社会的标志。讨论未能取得一致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以往所说的殉葬,实际上是把人殉和人祭这两种性质有别的社会现象混淆起来,因而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本文拟首先将人殉与人祭加以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谈点个人看法,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0.
商代兵制管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王国的兵制是征兵制,主要兵源是自由民身分的“众”、“众人”、“人”。卜辞中的“师”、“旅”,乃是指由此种兵源构成的有组织的军队,并非《周礼》所描述的那种分级的定额编制。军队中十人为一队的组织形式,可能和一辆战车配备十名步兵的战术有关。军队组织的实质性纽带仍然是亲缘关系。“族”的原始意义应该是按亲缘关系组成的军事集团,是征集制军队的基本组织单位。在实行征集制的同时,还存在职业军人——武装警察(包括奴隶身分的职业武士’和军事性管理、后勤人员。  相似文献   

11.
迄今为止,我国史学界主流一直坚定地认为商代是高度发达的奴隶制社会。其主要理由是:商代出现了青铜生产工具;奴隶被大规模地用于生产劳动和殉葬牺牲;出现了金属货币;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等。但事实却不尽如此。通过对一些考古资料的认真推敲,我们发现商代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原始社会野蛮中级阶段,根本没有进入奴隶制社会。一、商代原始的社会经济各部门  相似文献   

12.
关于卜辞中“众”的身分和地位,学术界曾展开过讨论,综观有“五种大相泾庭的意见”。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来,一些学者对这一问题又进行了讨论,发表了不少论文,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了商代后期“众”的经济政治地位,提出了“众”是商代井田制农村公社的亦兵亦农的农民,是对商族本族成员的称呼等等看法。若将其与周之“周人”进行纵的比较,看二者的经济政治地位,这会有助于对“众”的身分地位的了解。笔者不揣愚昧,略述浅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四川和云南两省交界处的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在民主改革以前还保留着较完整的奴隶制度。对这一奴隶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研究,有助于丰富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冤家械斗就是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冤家械斗是彝语“吉泥吉舍”的直译,“吉泥”意为“敌对”,旧译“冤家”;“吉舍”意为“械斗”,今仍从习惯,合称为冤家械斗。由于冤家械斗具有原始血族复仇的某些因素,因而其性质长期被人误解为纯粹的血族复仇或个人掠夺。但是,这实际是凉山的黑彝奴隶主,为了掳掠奴隶、财物或者土地,而导致在家支间或家支内部进行的一种战争。它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社会有许多名称各异的奴隶 ,如希腊罗马的“古典奴隶” ,斯巴达的希洛人 ,新巴比伦的“曼达图”以及中国凉山彝族奴隶 ,他们的存在充分说明了“古代劳动奴隶制” ,“东方家庭奴隶制”是两种充分发展的奴隶制度 ,原始公社制解体后的社会是奴隶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奴隶制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15.
解读古代历史真相有赖于对当时文献的深入理解。从《盘庚》文本本身出发 ,可知盘庚时代“民”与“众”并非奴隶 ,两者与“王”构成当时自由人的三个等级 ;当时的社会阶层是以血缘为轴铺展开的。盘庚所以迁殷 ,目的在于扼止当时重商轻农的趋势以加强血缘统治  相似文献   

16.
<正> 孔子学说之所以影响深远,是与它的人民性思想因素有密切关系的。本文拟就此谈点看法。(一) 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实质,按郭沫若的说法,“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见《十批判书》)就是说孔子发现并肯定了人的价值和作用,并力图提高社会主要劳动者——奴隶的社会地位。因为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不被当人看待,没有任何人格和社会地位,其创造历史的作用更是被完全抹杀了的。只是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奴隶反抗的加剧,到了西周时期,有了夏、殷二代灭亡的教训,一些较开明的统治者,如文、武、周公等才隐约感到了奴隶们的力量,提出了“宽仁”、“德政”的主张,萌发了  相似文献   

17.
大盂鼎铭文补释殷伟仁庶人的身份一度被视为探讨西周社会性质的关键。大盂鼎铭文记周康王对贵族盂的话说:“锡(赐给盂)……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对于这句铭文的权威解释是:“人鬲”就是“鬲”,指奴隶;“人鬲”包含了“自驭至于庶入”;既然,“...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人类学研究成果来分析古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多子”与“百姓”的结构特征及其关系,可知殷商在武丁以前大体上是部落联盟社会;武丁及其以后的殷商则是酋邦社会。“多子”即“里居君子”,亦即“王人”,是殷商社会王部落中的众氏族、氏族长;“多生”即“百生”,亦即“百姓”,是殷商的其他众部落及其首领。  相似文献   

19.
论浙商的"个众"特性——具有中国意义的主体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浙商”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现代第一商人群体,具有体现市场经济原发性和国民性的“个众”特性。“浙商”既是市场主体,又是社会主体,需要对其进行主体性分析。浙商“个众”的主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既有个人的独立自主,又有众人的自发自主,是“个众”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是“个众”的相关性,既包括契约相关性和伦理相关性,也包括地缘相关性和亲缘相关性等。独立自主性与契约相关性的统一形成典型的市场主体性,而与伦理相关性以及地缘和亲缘相关性的统一则形成特殊的社会主体性。浙商的“个众”主体具有对市场获利机会的敏锐性和竞争性,以及个性与共性、刚性与柔性统一的“方圆”特性。  相似文献   

20.
据统计,在《论语》中有五十八章论“仁”,“仁”字凡一百有五见。“仁”囊括忠、恕、孝、弟、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意义很广泛。对于“仁”的基本含义,长期以来,论者横议,文章如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主流看法则是“爱人”,“泛爱众”,即“要求贵族们尊重、关心社会上其他阶层的利益”,“爱人”又“不可流为兼爱,必须有辈次”。总之,奴隶主与奴隶都是人,都是“仁”的对象;在这里,人是一个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