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命于吐蕃王廷,高僧巴廓·益西央率领他的藏、汉团队,在藏东一线摩崖刻石,弘扬佛法、力促唐蕃和平.而在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献P.T.996中,记载了另一位高僧布·益西央的传略.本文经过梳理和分析,认为这两位高僧的人生轨迹重合,实为同一人,巴廓·益西央即布·益西央.吐蕃政权分裂后,由于社会动荡、信息闭塞、路途遥远,后人在流传过程中难免产生讹误,导致后弘期史籍中将巴廓·益西央误写为布·益西央.  相似文献   

2.
才让 《西藏研究》2002,(1):35-43
有关禅宗在吐蕃传播的资料,主要保存在敦煌汉藏文献中,如汉文《顿悟大乘正理决》,藏文P.T.116、P.T.823等卷子.国内外学术界对此已多有研究.除敦煌文献外,后期的藏文佛教史著对禅宗在吐蕃的传播也有涉及.但大部分著作认为禅宗的宗旨与正统佛教不相符合,只有《五部遗教》等宁玛派典籍对禅宗的态度比较公允,并收录有禅宗的原始材料.鉴此,《五部遗教》对于研究汉藏佛教关系史及禅宗在吐蕃的传播历史极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故事的渊源P.T.990号文书—如来佛降服大王记是以对话形式、穿插佛经故事来宣传佛教思想的生动作品。全文141行,共二十次对答;前有序言,篇首残缺不全.从文章格式和内容来分析,可能译自汉佛经故事《猛光王故事》,此故事为唐武则天时义净译;另P.T.990中有一譬喻可能源于《十诵律》卷第五十八,此卷为后秦弗若多罗译.现将《猛光王故事》的前言部分概述如下:猛光王与安乐夫人于宫内一起夜食,王性爱酪,当夫人持酪碗立于王前时,星光照至麻织物妙宝緂簷前而过,緂内如电光明  相似文献   

4.
邱环 《西藏研究》2002,48(2):28-34
关于藏传佛教的禅思想与内地禅宗思想的关系 ,国内外学者已有一定的研究。综合现有的研究成果 ,大致可分成两方面 :一是有关内地禅宗思想对藏族地区影响的研究 ;一是对藏传佛教存在禅思想的肯定及对此的描述。前者以法国汉学家戴密微的《吐蕃僧诤记》一书为研究的开端。戴密微在此书详细记述并分析了 8世纪末以摩诃衍那为代表的内地禅师在吐蕃地区传播禅宗的状况 ,以及他们与以莲花戒为代表的印度僧人的“顿渐之诤”。① 美国佛学研究者Dr.McRae在其《北宗与早期禅佛教的形成》一书中也提到这次汉印顿渐之诤 ,另外他还指出在此之前赤…  相似文献   

5.
P.T.149号《普贤行愿王经》序言阐述了该经典在印度产生、传承及吐蕃时期译成藏文并由僧人韦·贝强诵念和修持的整个过程。序中描述韦·贝强由于修持《普贤行愿王经》做了一场奇特的梦,他不解其意,于是向赞普赤松德赞禀告并求解梦。赞普也不得而知,只好向寂护大师请教。寂护解梦,赞普如是复述于韦·贝强。韦·贝强得知梦境的预示后,请求赞普让他到僻静之地修持,赞普应允。韦·贝强更殷勤修持《普贤行愿王经》,最终如同阿阇黎恩兰·嘉却姜和卓涅·益西强曲的梦兆一样,他舍弃实体血肉之躯,随着彩虹等成就先兆而逝去。此文献对研究早期的吐蕃佛教人物传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一份能够补充吐蕃佛教史史料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林冠群 《中国藏学》2023,(6):49-59+214-215
敦煌古藏文写本P.T.1071《狩猎伤人赔偿律》、P.T.1072《法律文书》记载的内容,包含有吐蕃社会的各等级于狩猎时为他人所误伤或误伤他人,或本人或他人陷于犛牛身下,本人或他人或救或未救而导致伤亡时,所应负担赔偿之权利义务等,以及吐蕃社会各等级身份所庇荫亲属的称谓、亲属范围等,显现出当时吐蕃上层社会的亲属结构。文章先考证P.T.1071、P.T.1072的年代,以确证其是否属于唐代吐蕃时期的产物;其次解释分析P.T.1071、P.T.1072记载内容,重点关注所涉及的亲属称谓与亲属范围;再以吐蕃碑刻所载相关内容,印证P.T.1071、P.T.1072的记载,力图呈现唐代吐蕃上层社会的亲属结构。  相似文献   

7.
牛宏 《中国藏学》2017,(2):78-87
P.T.116是敦煌藏文文献中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一部综合性文献,其中有3部分集中了诸位禅师的语录,第一部分引述8位禅师语录,第二部分专门有一段摩诃衍禅师的说教,第三部分集中了18位禅师之论。文章在前人研究、辑录藏文原文的基础上,首次汉译了该部分内容,并以注释形式指出了其内容与其他敦煌文献、佛教文献的关联性;同时与其他藏文禅宗文献进行比对,分析了该文献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吉西次力 《西藏研究》2023,(5):77-87+161-162
敦煌藏文写卷P.T.972号最早由噶尔梅·桑木丹所关注,成为论证吐蕃时期“■”是一个普遍的宗教信仰的论据。之后,石泰安、沙木等学者对此文本的性质,以及其中出现的“外道苯”(■)所指提出疑问,石泰安更是将其定性为译自汉文的疑伪经。但以上学者均未关注P.T.972号写卷的传世本《圣树木经》。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历史上藏族学者对《圣树木经》疑伪问题的讨论,并将其与敦煌藏文P.T.972和P.T.950号写卷进行对勘,可知P.T.972应是译自汉文的疑伪经,其中“■”应是汉文语境中“邪师”或“占卜师”的对译,而不是当时与佛教对立的外道苯,不能用其论证吐蕃时期“■”是独立于佛教之外普遍存在的宗教信仰。这也是《圣树木经》未收入《甘珠尔》任一版本,而编入《陀罗尼经集》的原因所在。对勘发现,从敦煌本到陀本中的《圣树木经》,文本发生了变化,后期增补了部分内容,这种不稳定性也是其作为伪经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9.
才让 《中国藏学》2017,(2):66-77
P.T.245号属于密宗超度仪轨,但未见于吐蕃时期编的《丹噶目录》《旁塘目录》,及后世流传之文献中,故属藏外文献。经过文本比对,文章发现此仪轨的一些关键步骤或神灵亦见于藏传佛教宁玛派密典。文章初步认为该仪轨与后世宁玛派所传密典间有关联,具有较为明显的宁玛派教法特征,这为研究宁玛派密教文献的源流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日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中村不折旧藏敦煌西域文献中一件藏文写本为中心,结合法藏敦煌藏文文献P.T.987、P.T.988号,对该件中村不折旧藏本全卷以及P.T.988号的后半部分予以转录、翻译,并探讨3篇藏文文献的价值、翻译风格以及与《太公家教》等敦煌汉文写本童蒙读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陈践 《中国藏学》2013,(S1):3-44
文章探讨的是两件收藏于海外的敦煌古藏文羊胛骨卜文书。其中P.T.1047号系增订,参阅了纳西族东巴骨卜和僳傈、羌族骨卜,破解了文书中象雄语的"占卜方位名称"和"占卜裂纹名称",增译了过去阙译的卦象部分。该文书反映了诸多吐蕃时期的习俗,如:官方占卜,发动战争前要多次占卜;牦牛时常伤入;投毒风习;严禁近亲通婚;以及炭疽发作频繁,连国王也难幸免;羊圈生等,其他占卜文书中少见的内容。IOL Tib J763号系新译。  相似文献   

12.
敦煌所出的藏文文献中,P.T.986《尚书》和P.T.1291《春秋后语》两件文书因是儒家经典的译文而颇受学者注目。过去拉露女士在其所编法藏藏文文献的解题目录中已经正确地指出P.T.986为《尚书》的《周书》部分~②,不过对于P.T.1291她解读失误,认为亦是《尚书》(拉露作《书经》)的改写本~③。后人的研究已经表明这是《春秋后语》的译文~④。文章主要探讨P.T.986《尚书》的研究现状及其文献来源问题,以下行文将不涉及P.T.1291。  相似文献   

13.
禅宗与中国的艺术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禅宗作为一种学说,一种关于物我、佛我关系的学说,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儒、道思想的杂糅,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理论.中华民族所独具的宏大博深的艺术,是一种既为广泛实践又最具备抽象性以及审美境界的中国艺术.自然它必然受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禅宗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的是两件收藏于海外的敦煌古藏文羊胛骨卜文书。其中P.T.1047号系增订,参阅了纳西族东巴骨卜和僳傈、羌族骨卜,破解了文书中象雄语的"占卜方位名称"和"占卜裂纹名称",增译了过去阙译的卦象部分。该文书反映了诸多吐蕃时期的习俗,如:官方占卜,发动战争前要多次占卜;牦牛时常伤入;投毒风习;严禁近亲通婚;以及炭疽发作频繁,连国王也难幸免;羊圈生等,其他占卜文书中少见的内容。IOL Tib J763号系新译。  相似文献   

15.
陈践 《中国藏学》2011,(3):96-105
在敦煌古藏文文献中保留了一定数量的从汉文译成藏文的文献,《孔子项托相问书》便是其中之一。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P.T.992《孔子项托相问书》进行了释读,并与敦煌汉文文献中的相关卷号进行了对比研究。并认为,敦煌古藏文文献中汉译藏文文献的存在表明汉藏民族问文化交流的多元与频繁。  相似文献   

16.
北京图书馆收藏的敦煌藏文写卷《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编号从新0413号至新0621号,共209号,标题均为“tse-dpag-du-rayed-pa-zhes-bya-bavi-thag-pa-chen-povi-mdo”(大乘无量寿经)。据《中国所藏“大谷收集品”概况——特别以敦煌写经为中心》(尚林、方广锠、荣新江著)一文所载,这些经卷的来源如下:本世纪初,日本西本愿寺第二十二世宗主大谷光瑞曾三次派出中亚探险队,收集了新疆、甘肃等地出土的大批文物和文献。这些写卷运回日本后,曾于1914年8月在神户郊外的大谷光瑞别墅里,举办  相似文献   

17.
在《山法了义海论》的这部分内容中,笃补巴·西饶坚赞引用《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入楞伽经》《大般若经》和《大涅槃经》等佛教经论中的相关话语,深入阐释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的内在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以此来论证觉囊派独特教义"他空见"的合理性和经典性。文章对笃补巴所引用的藏译佛教经论的话语与相应的汉译经论进行了比照和校勘,在此基础上分析藏汉佛教经论译文的特点,并从这些译文的思想与笃补巴对其诠释的内在互动中探究笃补巴对"他空见"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8.
一、原书概述 《实相宝藏论释》是宁玛派之隆钦宁提支派的始祖隆钦然绛巴所著。隆钦然绛巴是尊号,意为广智博学大师。本名智美沃色,公元1308——1364年时人,生于前藏约茹的扎浦堆地方。《实相宝藏论》为其所著《七宝藏论》中之一。原书藏文为德格木刻版,汉文为郭元兴译。本文中之引文大多采取郭译。《实相藏论》,主要说明大菩提心即自心本性的实相,属大圆满的思想。与内地禅宗说法大体相似,但禅宗是遮诠,重在不  相似文献   

19.
北京智化寺是明正统九年宦官王振所建的一座禅宗寺院,其藏殿藻井梵文种子曼陀罗,转轮藏上所饰六孥具木雕都反映了藏传佛教的影响.作者又以藏顶所置智拳印毗卢遮那佛像为线索,论证了这座禅宗寺院主要反映的系华严思想.  相似文献   

20.
才让 《中国藏学》2012,(1):107-114
文章对法藏敦煌藏文文献P.T.992号《分别讲说人的行止》部分进行了转录和翻译,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文献的内涵,认为其中讲述了为人处世及行为取舍方面的是非标准,提出了君臣、主仆、夫妻、父子、朋友之间的行为规范,属于伦理类文献。该文献核心思想是将人的行为,总的分为善恶或好坏两个方面,好的或善的是道德行为,反之则是非道德行为。其中多有中原伦理文化的因素,而且儒佛相融,应是属于民族文化交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