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新民 《职业》2012,(31):111-115
劳务派遣用工是典型的舶来品,最早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外商代表处用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度推进,劳务派遣用工已成为企业用工制度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用工形式。但伴随劳务派遣用工规模的不断扩大,该种用工形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如何学习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对国外劳务派遣的概念、特点、法规及现状进行浅析,为我国劳务派遣制度规制提供参考。一、国外劳务派遣用工的定义及内涵劳务派遣用工的叫法最早源于日本的劳动者派遣。  相似文献   

2.
郑年栋 《城市》2007,(5):63-65
建筑业用工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能够满足弹性需求的劳务队伍.针对目前成建制劳务用工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现阶段劳务用工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应当是大力收编、改造非成建制劳务队伍,发展、壮大建筑劳务分包企业,推广建立成建制的劳务用工模式.  相似文献   

3.
钱鸣 《职业》2018,(25):120-123
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对劳务派遣用工制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回顾和研究,并对该种用工制度存在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客观评价。通过对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解读,笔者分析了现阶段企业劳务派遣用工中可能出现及已经出现的法律风险和应对措施。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企业从传统用工制度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转型的过程,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新用工制度催生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4.
劳务派遣是我国目前发展最快的一种人才中介服务业务,虽然《劳动合同法》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部分章节专门针对劳务派遣制定了相关规定,对企业在实际使用劳务派遣用工时,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在劳务派遣涉及的劳务派遣公司(用人单位)、企业(用工单位)、劳务工(劳动者)三方当事人中,企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将起着极及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和谐社会视域下农民工劳务派遣规范化发展研究为方向,分析劳动合同法修改之后劳务派遣的衔接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子琪  井川  王子豪 《职业》2016,(10):42-43
“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随着劳动合同法的深入实施,企业的不断创新协调发展,以及派遣工改制工作进一步全面展开,很多派遣工变为了外包工、合同工。本文将列举派遣工改制中出现的种种误区予以解析。  相似文献   

6.
7月1日,《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和《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正式实施,不仅要求派遣岗位必须满足“三性要求”(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等条件,还规定劳务派遣必须同工同酬,这无疑抬高了劳务派遣用工的准入门槛,更对企业的传统用工方式及理念提出了挑战。那么,各地企业的劳务派遣现状如何?新法实施后,企业用工管理将面临哪些挑战?企业该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在人社部法规司与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FESCO)联合启动的“律·动中国”全国大型公益普法活动中,FESCO 针对北京、苏州、天津、西安、郑州和广州等六个城市的企业开展了关于“新法实施下企业用工变化及其影响趋势”的主题调研,通过最权威的法律解读,直接了解到企业的具体需求和问题,帮助更多企业解决管理难题,为企业用工提出专业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职业》2013,(22):82-83
7月1日,《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和《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实施办法》正式实施,不仅要求派遣岗位必须满足“三性要求”(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等条件,还规定劳务派遣必须同工同酬,这无疑抬高了劳务派遣用工的准入门槛,更对企业的传统用工方式及理念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王洪玉 《职业》2012,(25):116-117
近年来,劳务派遣成为企业较为普遍的用工形式。全国总工会发布的《劳务派遣报告》显示,至2011年,全国劳务派遣人员已达6000多万,其中部分央企甚至有超过2/3的员工属于劳务派遣性质,石油、化工、电信、金融、银行、航空、铁路等系统更为普遍。劳务派遣已经变成用人单位规避用工风险的一个工具。劳务派遣用工的"泛滥"导致实践中被派遣劳动者的权利受到严重损害,同时,也对常规的用工方式和劳动合同制度造成较大冲击。  相似文献   

9.
我国《劳动合同法》确立的劳务派遣制度在保留劳务派遣特色的同时将其纳入标准化用工轨道,总体来说是立法的一个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要完善这些不足需要结合劳务派遣自身特点、借鉴外国经验,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利和推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10.
劳务派遣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用工模式,自产生以来发展迅速。得到广大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正是因为其迅猛的发展速度,使我国劳务派遣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文中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劳务派遣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韩涛  魏明明 《职业》2003,(1):17-18
目前,“劳务派遣”这个词在社会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采用劳务派遣这种用工模式的企业也越来越多,这种用工模式的优越性在哪里?现在还存在哪些问题?其发展前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全国第一家劳务派遣企业———北京团兴劳动与社会保障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团兴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忠同志。希望我们的访谈能给其他从事劳务派遣的企业或准备采用劳务派遣这种新的用工模式的企事业单位一些启迪。记者:团兴公司是什么时候成立的?从事劳务派遣业务多久了?王忠:团兴公司成立于1995年7月24日,从1997年至今从…  相似文献   

12.
万少华 《职业》2011,(6):158-160
2007年12月,亚新科南岳(美资)公司合同衡阳劳务市场来校面试,并招聘三名学生进入试用半年,在三方均感满意的基础上,但于2008年6月行将签订劳务派遣合同时。因学生所在岗位的不同和对劳务派遣方式的不理解,其中两人不顾公司执意挽留而离职。当时听到这种消息,笔者以为只是公司用工的模式的变换,为降低用工成本的运营措施。事后经与三人电话联系,这中间大有文章。  相似文献   

13.
《职业》2009,(2):31-33
2008年12月12日,一份长达28页的《大学生关注可口可乐小组调查报告》在网上公布,引发热议,此次事件将劳务派遣这个一直以来广受争议的用工形式再次推到公众的面前。本期《职业》特邀资深劳动法专家李迎春律师为您详解劳务派遣中纷繁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以期为劳务派遣三方提供实务操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曹琳剑 《城市》2007,(6):62-65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随着我国建筑市场和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型劳务替代简单粗放型劳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建筑工人的职业技术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从根本上决定了工程的质量水平.近年来建筑劳务人数年均增长速度达1.6%,高于全国从业人员总数同期增长1.2%的增长速度.建筑劳务人员基本技能、职业素质的提升有赖于培训与鉴定机制的完善,同时这也是我国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5.
程建峰 《职业》2013,(28):67-67
20国13法年9月,第三届“‘律·动中国’FESCO2013全律巡讲”活动最后一站在上海举行。会场上,当政府、FESCO、企业三方共同搭建的彩虹桥完美合璧并点亮全场的那一刻,FESCO 2013全国法律巡讲活动圆满收官。
  普法巡讲会上,人社部法规司副司长余明勤作“劳动合同法修改--规范劳务派遣用工”主题演讲, FESCO法律部经理、资深法律专家段耀洲作“关于劳务派遣若干问题解析”主题演讲,对企业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500余家中外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和经理参加现场活动,并与领导及专家互动交流,希望获得最权威的法律资讯和指导。全国人大法工委社会法室副处长蔡人俊,全国普法办公室司法部法制宣传司处长杨蔚莉,FESCO集团党委副书记、外企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刘振兴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  相似文献   

16.
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应该说,这部法律的出台,对于规范用工环境、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意味着企业必须同过去各种不规范的用工行为彻底告别,否则将受到制裁。  相似文献   

17.
薛梅 《职业》2012,(2):18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信用体系的推行,企业应收账款数额明显增多,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的问题。应收账款是指企业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者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主要包括企业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等应向有关债务人收取的价款、增值税,以及为购货单位垫付的包装费、运杂费等。  相似文献   

18.
一个新兴群体开始对长三角、珠三角的制造业产生影响中国制造业的“用工荒”问题已经愈发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下,一个新兴群体“劳务经纪人”开始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兴起壮大。这个并不规范的行当部分缓解了企业的用工难题,但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这正凸现了中国低附加值产业在成本压力和出口压力倍增下的困局。  相似文献   

19.
推进现行用工分配制度,是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改进、完善我市系统现行用工分配制度、建立责权清晰、规范有序的用工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企业活力,才能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各高校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劳动用工数量越来越多,劳动用工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由于用工管理不规范而导致的劳动合同纠纷频繁发生,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秩序。如何完善制度建设,转变用工机制和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有效的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机制,规范劳动用工管理是需要我们探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