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学研究中,“国学”的基本内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研究的基本指向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走向现代化的探寻。由于研究者不同的学术背景、价值取向和致思路径,国学研究中又存在着分歧与争论。本文从对“国学”成立前提的聚讼、“国学”研究层面的交叉、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混淆三个层面对近二十年来关于“国学”内涵的研究进行述评,以期为进一步剖析“国学热”这个文化现象提供一个基础性反思。  相似文献   

2.
“国学”是历史文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是历史文化现象赵吉惠近十多年国学在祖国大地确实不断地升温,有人感觉到“热”,那是因为过去偏“凉”的缘故。这些年的温度升高了,和过去相比较,说出现了“国学热”,我看也未尝不可以。在气温变幻、忽冷又热的条件下,人们对“国学”有不同看法,持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3.
二十年代初,胡林安与友人在上海创设了国学研究社,该社的宗旨在于弘扬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据(国学研究社宣言》述其办社之原因,乃是由于“近数年来,研究国学者,日少一日,其原因以国学乏有统系之书警,用力多而获益少,一般学者,无党闲之岁月,以从事于国学,而国学较深者,又为旧思想所拘束,不能将国学寻出一个条理,以引起未经从事于国学者之兴昧。同人知国学有研究之价值,又知多数欲研究国学者,苦无门径可寻,于是发行斯周刊,以从事于国学之研究。”这段文字中所提及的“国学”这一概念,从现在来看,其范畴之内含与外延,颇…  相似文献   

4.
“新国学”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展的本土文化学说,有助于培育优良的国民品格与国家品质,提高“软实力”。“新国学”有五个特点。首先是开放性,通过吸纳海外各种相关的进步学说,形成“大国学”格局。其次是实践性,从想法(理论)、说法(文本)导向做法(实践),“行动国学”比“书斋国学”更生动,更深刻。第三是群众性,国学即民学,升温的土壤在民间,草根文化最有生命力,青少年决定着国学的未来命运,人脉重于学脉。第四是科技性,要借鉴实证的自然科学方法,既研究客观规律,也研究使用规律的规律,推动国学的技术化。第五是物质性,经济是中心工作,国学为国策服务才有前途,为了促进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应该启动“企业国学工程”。  相似文献   

5.
国学与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与时代张岱年前年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印大型杂志《国学研究》,《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国学在燕园兴起的文章,颇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此之前,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国学丛书”,已出十几种;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编印了“国学大师丛书”;同时有关单位分...  相似文献   

6.
清华大学中文系史略自学一、1925—1926(1929)未树先荫1925年,清华学校开办大学,采用普通科加专门科的学制。普通科设有国文系列课程,朱自清等教授任教。清华学校同时增设研究院国学门(通称“国学研究院”),“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研究人...  相似文献   

7.
当前,支持增设“国学”学科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但实际上,“国学”学科建置的这三大动因都是站不住脚的。借“国学”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做法使得“国学”成为了手段而非目的;“国学”的疆界至今尚未明确、清晰;很多古代经典是古代不同的学人于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学术视角集体完成的,加之现代学科体制下“术业有专攻”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学者们不会必然地突破现存文史哲分科的视阈限制而走向综合式的、贯通式的“国学”研究道路。此外,其他一些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或者不利的因素均让当代的“国学”学科设置面临着很大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所以,“国学”当然就离不开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我们的“国学”传承是需要在交融与变革中不断发展的,这样才不至于成为凝滞僵死的“绝学”。现在,学界需要进一步拓展“国学视野”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厘清国学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针对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并着力探索了在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新模式:“理论精粹+琴棋书画”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国学教育+社区教育”的新型致用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10.
“国学热”已经成为近年来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而其中也折射出了人们对国学的很多模糊认识,“国学热”需要“冷思考”。本文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国学的重要意义,并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高度,阐释了在传承国学、发展国学上应该把握好的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04年12月25-27日,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为庆贺国学研究所成立20周年,举办了以“西方学术背景与当代的中国哲学研究”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会议在仙湖植物园内举行,与会学者40余人,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及研究所。著名学者庞朴先生出席了会议。国学所原所长,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因故未能莅会,但来电表示庆贺。庞朴先生作了总结发言,他从深圳大学国学所创建之初,于1985年4月5日主办的“中西文化协调会议”谈起,认为本次会议在问题深度、研究方法、会议气氛等方面与20年前…  相似文献   

12.
开放的国学与开放的《国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放的国学与开放的《国学研究》袁行霈我在《国学研究》年刊的《发刊辞》中说过:“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不是一潭止水”,“国学也是这样,汉有汉学,宋有宋学,今后则必有以今之时代命名的学派。历史悠久的国学只有不断以新的形态代替旧的形态,才能永葆青春。”这段话得...  相似文献   

13.
该文论述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对“国学”的理解,及其研究国学的目的和方法;介绍了他们治学的特点与成就,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和李济诸导师在学术研究上的开拓与创新;认为他们为国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民初趋新学者的认知中,20世纪20年代的国学机构有三类,即赛先生的“国学”、冬烘先生的“国学”和神怪先生的“国学”,分别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无锡国学专修馆和上海同善社的国学专修馆为代表,前者总试图区分于后二者。但当时还有一些较难纳入这三类的国学机构,比如东南大学的国学研究院就与北大国学研究所异中有同。而更年少的新人物甚至连北大派国学也不予承认,他们认为治国学者皆不“科学”。与趋新学人意愿相反的是,由于各类国学机构研究的对象接近,整理国故客观上多少起到了沟通新旧的作用;但新派对旧派有意识的排拒远胜于基本是无意识的沟通,“国学”一名终于不立,不得不在反对声中逐渐淡出思想和学术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义理、考证、辞章相结合程毅中《国学研究》第二卷比第一卷篇幅更大,内容更丰富,足见北大的研究力量非常雄厚。这是令人鼓舞的。“国学”的范围很广,可能各人的理解有所不同。按我自己的印象,国学好像接近于传统的“汉学”,那是相对于“宋学”而言的。“汉学”注重考...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学术史上,浦江清先生是一位少见的博学多能的人物。他一生从事“国学”,同时又推崇“西学”。在“国学”与“西学”之间,他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用西方的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来审视“国学”,研究“国学”。他的学术道路与治词路子,为建设20世纪的新文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季羡林先生离我们而去了。围绕季先生,有三个话题在学术界曾经讨论得很热烈。一是季先生请辞国学大师、泰斗、国宝三个头衔;二是季先生有两句名言,叫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三是与此有关的关于什么是国学、如何弘扬国学的讨论。从人类历史长过程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能是规律,国学可以分为狭义、中义、广义,季先生对大国学有着特殊贡献,大师是一个无甚意义的虚衔,中国许多“大师”却是重大建树为零的“零大师”。  相似文献   

18.
“国学”究竟是指中国固有学术还是中国学术,即近现代学术是否应当包括在内,是百余年来数次“国学”论争悬而未决的问题。民国时期有关“国学”究竟是“国故学”的缩写还是“中国学术”的简称的争持,透露出了这个问题的内在纠结。由于反对“整理国故”的声浪渐高,支持者中的新派学人强调“国学”的全称应为“国故学”,“故”字不可省略,以彰显其批判性和进步性;而反对把国学当作没有生命力的古董来看待的学者,则提出“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不仅包括古代学术,还理应囊括现在与未来,“国学”应当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开放概念。在反复的辩难中,“国故学”与“中国学术”的概念争持,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时间的界定和价值的论断,因关乎具体的治学方法和学术理念,而出现互相渗透乃至颠倒的现象,对我们今天的“国学”讨论依旧极具启发。  相似文献   

19.
不久前,“薪火相传翰墨流光——章太炎、姚奠中师生书艺展”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开幕。一对特殊的师生、两位国学大师的书法及部分绘画作品穿越岁月光影,在这里欣然“聚首”,为观众奉上了一场国学与书艺的盛宴。  相似文献   

20.
钱基博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国学大师.他在1924年为中学生编选的《国学必读》一书,纲举目张,选文精审,在考虑到当时中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现实需要的同时,也兼顾了各个朝代的文章,成为当时影响较大、流传甚广的国学普及读物之一.钱基博特别强调文学可以“通国学之邮”,故单独拈出《文学通论》作为上册.下册《国故概论》分别按通论、经学、小学、史学、子学来进行辑录,体现了钱基博的“国学分类”思想.《国学必读》对今日之“国学热”或不失为一种反思和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