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8 毫秒
1.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从宏观上看是指劳动力市场面对经济形势变化自动做出反应的能力,从微观上看是指劳动力市场主体根据自身需要使用和提供劳动的自由度。本课题调查显示,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是灵活的,《劳动合同法》必然对于企业的用工自主权做出限制,但对于企业用工灵活性影响程度有限。对企业人工成本确有影响,但不是导致人工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当前背景下,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完善法律规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规制体系,为日益扩大的新型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方式提供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一、新都区劳动力市场灵活安全性现状 (一)劳动力市场的总体特征 总体上看,新都区劳动力市场呈现出“灵活性较高,安全性较低”的特征. 灵活性方面,从用工形式上看,目前存在大量的劳务派遣、非全日制就业等灵活用工形式,且有成为主流化就业形式的趋势.从劳动合同签订上看,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且短期化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对市场的直接干预程度弱化,劳动力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劳动立法和执法工作滞后,导致正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灵活就业和非正规就业比重极大增加,工作任期普遍缩短,劳动力流动率提高,而社会保障、就业服务机会不足,劳动者就业的稳定感极大地降低,劳动力市场的总体就业安全性降低。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立法、制度和政策调整,来适应不断增强的就业灵活性。本文主要从劳动力市场制度政策的角度,对这些调整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职业教育与技能需求的匹配不当表现为较高程度的水平匹配不当和一定程度的垂直匹配不当.根据灵活安全模型及其在我国推行的不利因素,我们认为应当以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整合博弈为目标,从以下方面着手构建我国灵活安全的劳动力市场制度:进一步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加强非正规就业管理,提升就业安全;提高最低工资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逐步建立集体工资协商制度,提高供给方的市场力量;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灵活性和数量灵活性;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强就业安全性和收入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已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的重点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修改《劳动合同法》应以增加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为方向。劳动法制涉及劳动者的安全保护,劳动法制的改革需兼顾弹性与安全,实现二者正和博弈。此次修法需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保障劳动者的安全需求,方能有效防范修法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6.
《中国劳动》2001,(3):5
眼下劳动力市场上,百万年薪聘经理、十万年薪招能人的事已不算新闻.这一方面反映了企业求贤若渴,社会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形成共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企业内部分配机制上的灵活性:凭本事挣钱,干多干少不一样.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分析将显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转折点正在到来.中国向市场经济转型伴随着高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吸纳了绝大多数新进入劳动年龄的劳动力和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只要高速增长的势头不停止,总有一天,剩余劳动力会被经济增长带来的非农就业机会所"汲干",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向供求平衡状态转化,这时,劳动力市场的"转折点"到来了.  相似文献   

8.
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明确和研究。一、劳动力市场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一种机制。这一机制的实现要通过一些中介组织,如有形的场地、场所。但劳动力市场不是仅仅有了场地、场听就算建立了。过去的理解是有了保姆市场、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就认为是建立了劳动力市场,这只是形式,而不是实质。因为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形不成,再多的具体市场,再多的数量、再大的规模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劳动力市场。搞不好,往往是计划、行政手段配置劳动力的变种。不明确这一点,会使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走向形式化。二、劳动力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客观要求,是指通过竞争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来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竞争机制是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供求主体双方的互相选择来实现的。在双向选择中形成  相似文献   

9.
汪小琰 《劳动世界》2011,(10):53-56
随着经济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产业结构有所调整,加之"人口红利"的慢慢终结和"教育红利"时代的逐步开启,人力资源市场出现深度变化与新的走向。招工难与就业难,用工贵与待遇低,高学历与低技术,新增本地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双向欠饱和,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人力资源流动困难等问题并存于转型期的人力资源市场。因此,需要政府、企业与个人三方共同努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经济转型条件下人力资源市场发展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发展相联系进行阐述。认为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于劳动力总量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这样的结构性矛盾,这是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滞后引起的,而这当中,户籍制度的"人口分割"起着根本性的作用。这就需要在"统筹城乡就业,构建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引导下,对户籍制度进行根本改革。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劳动力市场转折,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际经验表明,中等收入阶段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中国劳动力市场转折呈现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的态势,对中等收入阶段发展既构成了弱化国内制造业竞争力、增大通货膨胀压力、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减少外资流入等诸多挑战,也为其创造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刺激内需、提升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缓解贫富分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重大机遇。在中等收入阶段,应把握好劳动力市场转折带来的机遇,同时采取措施应对其挑战。  相似文献   

12.
灵活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是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一个重要现象。工作是否正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劳动力市场是否将越来越灵活?灵活就业人员比例是否已经过大,从而导致就业不稳定性增加?灵活就业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都是目前劳动者、政府官员、研究人员等经常提出的问题。《工业化国家就业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问题》一文是国际劳工局就业战略司的官员,作者根据工业化国家发展情况,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灵活就业与稳定就业,科学分析和评价劳动力市场,合理制定就业政策,完善就业统计调查制度,有重要参考价值。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王亚栋对该文编译。  相似文献   

13.
经济新常态、技术新发展和就业新形势下,我国个别劳动关系灵活性总体增强但局部不足、集体劳动关系覆盖率扩张但形式化严重、劳动争议纠纷发生率高企且复杂多样、法治化和网络化治理制度渐备但实效欠佳。推进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在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的同时,保障安全性、健全集体协商主体和优化政府指导、减负增效和分类处理争议纠纷、完善法治和网络化治理。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险法》正在制定中,在立法过程中,关于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制度体系、统筹层次等问题引起热议。如何处理就业增长和就业保护的关系是立法的核心议题之一。保持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促进就业增长与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安全性,增进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显然需要协调好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关系。为加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本刊邀请了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研究,分析中国社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历程及挑战,介绍国外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的经验和改革动向,以及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劳动力流动、就业促进等方面探讨当前社会保障政策与劳动就业政策协调的关键问题,以期对当前改革和立法提供方向性、宏观性的思路。这一组论文也是教育部重点项目《中国就业、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相关政策选择及协调研究》(02JAZ790015)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重要时期,劳动力市场也要随着新经济体制的形成而不断发展,初步形成统一的、完备的、成熟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这是到本世纪末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个劳动力市场要具各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接受国家监督和指导。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和市场反馈,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用法律、法规、政策引导劳动力市场的方向,使劳动力市场正现化,制度化。第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和城乡诸多界限以及各类人员的身份界限。第三,全方位、覆盖全社会的劳动  相似文献   

16.
完善解雇保护制度能够降低我国的解雇保护水平、保障企业经营自由,进而与优化营商环境的价值取向相契合。我国过错性解雇制度、非过错性解雇制度以及经济性裁员制度存在灵活性不足、集体协商程序缺失以及优先留用规则不完善等问题,经济补偿金制度与失业保险制度的适用失衡问题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解雇成本。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劳动力市场监管”这一指标,从冗员处理规则及冗员处理成本两个层面对企业解雇权行使规则进行考察,通过对指标进行解析从而为我国解雇保护制度的完善提供指引。在坚持倾斜保护劳动者的立法价值取向之上,通过适当放松对企业解雇权行使的限制,能够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进而优化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市场不平衡性凸显的是劳动力市场发育过程中的不全面、不协调,包括劳动力的供需结构、劳动要素的相对价格、流动性以及政策干预等方面。本文围绕这四个方面,构建了中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指数,并利用该指数测度了近十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状况,认为体现出如下八大特征:劳动力市场平衡性呈上升趋势;区域劳动力市场平衡性差异显著;劳动力市场回复到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较强;"高技岗难求"与"金饭碗不金"现象并存;政府调控引起劳动力市场供需指数较大波动;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性提高但收入不平衡依然明显;有序流动成为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的"调节器";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劳动力市场平衡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之际,全国劳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了。这次会议是在劳动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会议明确了新时期劳动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任务,这就是——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中心,全面深化劳动领域的各项改革,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劳动体制。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是劳动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党的十四届三中会会《决定》指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这是党中央以决定的形式,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中国搞市场经济要有劳动力市场,井且要求把培育劳动力市场作为培育市场体系的重点之一。劳动力市场的提出,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劳动领域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冲破了旧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明确了劳动体制改革的方向,对整个劳动工作将带来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环境变迁,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发生深层次变革,一方面企业发展呼唤人才供应"扩量提质",另一方面求职者差异化需求日益明显,传统的公共职介服务模式已跟不上劳动力市场变革的脚步,凸显出相对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为此,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就业管理部门从借力市场化运作、深入信息化建设和探索多元化渠道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公共职介服务由供给主导型向需求主导型转变,多维度提升工作效率和社会效益,长期发挥公共职介对于调节劳动力资源供需平衡、助推企业转型升级、维护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汪小琰 《劳动世界》2011,(20):53-56
随着经济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产业结构有所调整,加之“人口红利”的慢慢终结和“教育红利”时代的逐步开启,人力资源市场出现深度变化与新的走向.招工难与就业难,用工贵与待遇低,高学历与低技术,新增本地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双向欠饱和,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人力资源流动困难等问题并存于转型期的人力资源市场.因此,需要政府、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