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与西方传统哲学或从抽象的物质运动出发或从纯粹的主观意识出发来讨论时间问题的做法不同,马克思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对时间问题进行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时间是一种"社会时间",实践是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的本质。较之自然时间,社会时间具有相对的可逆性、主客体的统一性及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实现了时间观的重大变革,其共产主义"自由时间"的指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学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部分。本文从当代人学研究的现实出发,在马克思的完整理论体系中,系统地揭示和解读了马克思人学思想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作者认为,马克思的人学观区别于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的人学观,就在于马克思的人学观是一种崭新的实践人学观。马克思的实践人学理论内容博大精深,择其灵魂和精髓在于以下三方面:(1)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实践人学理论的出发点;(2)实践活动:马克思实践人学理论的支撑点;(3)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实践人学理论的聚焦点  相似文献   

3.
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基础,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以马克思实践观统摄伦理的基本问题,无论是对保持马克思伦理学学科自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还是面对现代社会实践,实现人与人和谐美好的目标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与自由观的变革是统一的,伴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两次转变,其自由观也经历了从理性原则下的精神自由到作为人的本质异化扬弃的自觉自由、从人本主义的自由观到实践基础上的现实的科学的自由观的演变。马克思的科学的自由观是实践的自由观、唯物主义的自由观、辩证的自由观、具体的历史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5.
实践是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将实践这一重要范畴引入美学,并依此建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和主要视点的美学流派,最重要的还是看其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诞生是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改造”和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积极“扬弃”的中介环节,他对实践范畴含义的理解及阐释,也经历了一个从唯心到唯物再到辩证唯物的成熟发展过程。马克思既看到了费尔巴哈比黑格尔正确的地方:唯物主义的感性对象性原则;又看到了黑格尔比费尔巴哈的深刻和高明之处:人的对象性活动的作用,即人们通过意识和实践创造对象世界的主观能动作用。在继承黑格尔唯心主义劳动观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唯物辩证科学实践观。马克思的实践观与其他中产阶级哲学实践观的根本区别点应当明确:其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着直接现实性;其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普遍性。进而可以总结其实践观至少具有如下具体规定:第一,实践是“革命的”活动;第二,实践是具有“批判意识”的活动;第三,实践是辩证的运动发展过程。基于以上论述认为,不能将存在论、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有这么一句关键的话:"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它表明,马克思所讲"实践"即社会生产-生活;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客体价值目标是"生产力标准",主体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当主客体矛盾产生"异化"时,社会生产-生活发展只能把"以人为本"作为最高价值选择;对"实践产出认识",要在社会存在产出社会意识的框架内理解。把"实践"视作个人行为,在个人行为框架中理解人的认识,并不符合马克思原意,理论后遗症较大;邓小平提倡"生产力标准",实际是对马克思实践观的恢复。党中央倡言"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1 8 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黑格尔论纲”时期 ,在其中 ,马克思确立了他实践观思想的主要内涵和理论框架 ,这是马克思哲学实践观思想的内篇。稍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费尔巴哈论纲”时期 ,在其中 ,马克思将《手稿》中的实践观思想运用到存在观、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思考中 ,这是马克思哲学实践观思想的外篇。  相似文献   

8.
探讨马克思自由观形成的路径,对于把握其核心和本质具有重要意义。自由主义传统构成马克思自由观形成的广阔背景,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是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源头。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的自由观实现了对自由主义传统以及人本主义自由观的摆脱和超越,成为科学的、实践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实践观同时也蕴含着一种实践生存观。因其实践并不只是意味着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某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实践本身就是指人的生存活动方式 ,是人生存的特质所在 ,实践造就了人的生存以及人生存的自我理解。因此 ,实践观所蕴含的实践生存观实际上是使得实践观之所以可能的内在理论前提 ,这一前提是我们在理解实践观时应该明确意识到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个人观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个人的现实性是马克思个人观的基础、个性自由是马克思个人观的思想取向;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个人观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个人观研究是历史唯物主义深度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是在人类历史和人的活动视野中阐述自然观的,强调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这一具有根本性的看法决定了我们要切实把自然看作人的身体的一部分,合理地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但遵循利润至上原则的资本对自然界的宰割,从根本上违背了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生存论原则,从而要真正解决生态危机,务必批判资本、消灭资本,实现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将自然时空延伸到社会领域,哈维在继承马克思时空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的时空观,并且更加强调空间的维度。马克思和哈维的时空观产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价值旨归,马克思的时空观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的,而哈维则是以辩证的乌托邦为价值指向。时空观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对马克思和哈维的时空观比较,可为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发展视角。  相似文献   

13.
在《贫困的哲学》里,蒲鲁东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庸俗化,把范畴看成永恒不变的原则,把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看作是理性演变的历史。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驳了这种本末倒置的说法,首次指出经济范畴是生产关系在理论上的表现,强调对现实经济活动本身进行深入研究。马克思关于范畴的观点,是对唯物主义的进一步阐发,再次清晰地表明了其重视实践的哲学气质,表现出其理论勇气和深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考察了国民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和人的劳动的异化,指出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积极的扬弃的结果,应该是我们"作为人"来进行生产劳动。同时,针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其精神哲学的抽象性和虚幻性,马克思揭示了意识或自我意识的异化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部异化,明确了自然的、现实的、感性的人是在其类生活中确证类存在和类意识的彼此统一。由此,社会正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扬弃了异化的共产主义才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作为总体的人将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本质,那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则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最终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给出生产力概念一个具体的定义,但他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生产力发展观,认为生产力是人们在现实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本质力量或实践能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则存在于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利益需要及其丰富的社会关系之中.传统的以物质为本体的生产力理论是对马、恩生产力观的误读,并对社会主义实践造成过不同程度的影响.重新阐释马、恩以人为本的生产力发展观,对于我们摆脱传统理论的束缚、推进理论创新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尤其是对于指导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是其文艺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成熟和发展主要体现在致拉萨尔的回信中。马恩将悲剧置于历史的时空维度之中,其悲剧观带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用马恩的悲剧观解读中国古典悲剧,展现了唯物主义美学思想的多角度折射与多层次理解。马恩的悲剧观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的一种前景性理念。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人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物,而是基于自身生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人正是由于在自身需要的驱使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和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获得人之为人的真正本质,成为具体的、历史的人。这样,马克思就从具体人性的视角规定了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个性"是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了解马克思对人的个性的探究历程及其个性观点是彻底掌握唯物史观的基础。马克思虽然没有为人的个性及个性发展问题专门著书立说,但"个性"一词却经常出现在马克思的众多著作中,从这些零散的论述中,我们仍然可以窥见马克思个性思想的发展历程。总的来说,马克思的个性观点呈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逻辑,经历了在"自我意识"中探讨个性、在"劳动"中寻找个性、在"社会关系"中发展个性以及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实现个性这四个认识阶段,这为他后来"自由个性"思想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以"精神"或"类"为依托的抽象个性观不同,马克思的个性观以"现实的个人"为立足点,认为社会性是人的个性的首要特征,自主性是人的个性的重要表达,独创性是人的个性发展的高级显现。在马克思看来,"个性"不是抽象的意识流,而是根植于人类实践、与社会发展相关联的现实存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温马克思对人的个性的探究历程及其思想本身,有利于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找到实现个性自由的条件和路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基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自然对人的主体作用和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及主客体统一,反对无限制攫取自然资源的资本主义形式的人类中心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工人劳动天性的压迫,揭示了资本逻辑使自然全面资本化、异化的事实,表达了对无产阶级生存状况的同情,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人民立场,并对“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理想社会形态进行了合理预设。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新时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自然先在理论”;通过促进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统一,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辩证统一理论”;从实践角度出发,通过发展“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物质变换理论”;通过创新绿色生产的新发展模式,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劳动中介理论”;通过倡导低碳、绿色的新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价值矛盾理论”;从价值角度出发,通过彰显绿色发展的人民价值旨归,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人民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