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机遇在于正确认识和解答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为当今中国人提供正确的理性思维、价值理想和人生境界,发挥其指导、规范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实践功能。为此,哲学需要实现三个转变:变“体系意识”为“问题意识”,实现哲学范式的转变;从“本土视域”转变为“世界视域”,扩展我们的哲学视野;从“中、西、马哲学”三个学科的分立转变为三个学科的“视域融合”,逐步确立“大哲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同阶段的理论成果,两者之间既有着不可切断的继承关系和内在必然的逻辑联系,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两者在理论基础与本源、立场与价值观、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理论体系的基本政策上有着一致性;区别主要体现在理论形成的国际环境从相对封闭到全球化、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哲学思维从斗争到和谐发展的转变,国家形态从过渡性到长期性的转变,社会主要矛盾从阶级矛盾为主向人民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矛盾的转变,社会性质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总体布局从探索到不断丰富的转变等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8 0年代初 ,价值哲学便被我国哲学界推至热点话题研究之中。 2 0年来 ,价值哲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评价论、价值观念、需要问题等已成为哲学界最为活跃的研究课题 ,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期我刊开辟了“价值哲学笔谈”专栏 ,特邀我国在价值哲学研究领域有一定研究专长的专家李德顺先生、刘奔先生、李连科先生和朱葆伟先生 ,就“价值哲学”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等问题以及当前价值观研究的重要性、迫切性展开讨论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中国价值观”是相对于“美国价值观”、“亚洲价值观”、“华盛顿共识”等而言的,是中国社会价值体系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是当代中国价值复杂性的观念表现和理论提升。在历史与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多维背景中分析中国当前复杂价值状况的历史生成、演进逻辑、多元构架、深层原因与内在依据,透视西方几百年现代化进程中的历时性矛盾在当代中国的共时性并存,我们主张以复杂性的思维与方法来看待当前中国的复杂价值现实和价值观念,在多重线索汇聚和多元变化整合的动态过程中积极守护“中国利益”,合理履行“中国责任”,自觉探寻“中国道路”,清醒回应“中国期盼”,自觉化解“中国难题”,恰当彰显“中国信心”,更好地发挥出哲学社会科学在解读与引领社会发展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终极指向之文化哲学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 ,也是中国人所设定的最高人生理想。文章立足于历史和文化哲学的视野之下 ,着重阐明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即终极指向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形式 ;分析其发展的认识论根源、价值论根源 ,以及原始思想基础 ,力求更深入地揭示中国文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社会的发展首先是要确立一种适合于时代需要并具有超前性的理念.19世纪以来形成的发展现是片面的,是一种物化的发展观.而人的发展才是全面的本质的发展观.反观中国学科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本身,也受制于这种片面与物化的社会发展观的影响.重理轻文的学科价值观是近代意义的社会发展观在中国学术史上片面性理解的直接反映.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种思想、道德与情感的力量,与科学精神应该是同质的.要想确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就必须在思想和学术领域调整学科价值观.科学发展观不只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一种反思,更是对于发展理念的反思.应该深入到对近代以来支配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传统的学科价值观的反思当中.中国物化的现代化的理解和实践、人的变革和制度变革的缺失,是与"重理轻文"、重应用轻原理的学科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深层联系的."重理轻文"价值观形成的背后,包含有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欠缺学术理性和研究者脱离实际,甚至没有学术操守的现实原因:学术思想的"失语";学术道德的"失贞".坚持学术研究独创性原则和保障学术研究的自由环境,是成果产生和价值评价的重要前提.当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前沿的意识形态,不仅具有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同时也具有人类性意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认识.对于文史等人文学科的重视和投入还必须加强,应该再进一步认识到第二层次的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即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同等重要,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人文学科的发展.要完成学术价值观的转变,应尽快确立适应哲学社会科学本质特征的评估体系,尽快完成价值观念的转变:由注重外在评价转向内在评价,由注重结构评价转向功能评价,由注重量化指标转向价值指标,以适应未来文化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坚持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既有实施操作的理论问题,也有切实可行的方法问题;既有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内容问题,也有制订相应的青年政策问题。本文提出,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应作为贯穿于整个现代化进程与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须坚持的长期价值观导向;而近期的青年价值观导向应是“爱国、公正、自主、创新”。文章认为,在思考未来青年政策时必须把握四个支点,即青年如何进行人生目标的设计,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对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由费尔巴哈崇拜转向费尔巴哈批判经历了四个阶段:马克思受费尔巴哈"主宾原则"和人本主义方法的深刻影响;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创造性应用;马克思由抽象人的观点向现实人的观点转变;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发生这一思想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在研究中逐步确立了实践劳动的观点,受施蒂纳与受赫斯思想影响等。这一转向是马克思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了断与青年黑格尔派复杂思想关系的重要环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实现两次变革的显著标志,是马克思制定"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历史"的唯物主义出发点的理论土壤。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学生,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后继有人,关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关系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持久构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学生,关键在于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青年学生,应着力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规约,使青年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0.
人永远是哲学关注的中心,而自由恰恰是人的内在本性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哲学史就是有限的人不断追求无限、追求自由的历史。康德在人是目的的理论中,耗尽毕生精力致力于探索实现人的自由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问题,马克思更是早在学生时代就确立了实现人类自由的理想。马克思与康德一样,将追求人的自由作为哲学的最高价值指向,将实践作为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将自由王国的实现看作是历史的过程。但另一方面,马克思在哲学的出发点上,将哲学的阿基米德点从天国拉回尘世,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理解人,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转变;在实践内涵上,将康德割断的生产实践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实现了从道德实践到社会实践的扩展;在哲学的价值指向上,实现了从道德目的王国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的转变,使哲学不再追求彼岸世界的乌托邦,而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将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连接了起来,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找到了现实途径。通过这种转变,马克思完成了从康德开始的新的哲学思维方式的革命。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所提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命题,是他的伦理思想中最富有光彩的部分。这一命题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思想,哲理精邃,通俗练达。它曾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建设者。当前,深入学习和探讨毛泽东的这一人生价值观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和引导青年一代树立远大社会理想和崇高价值目标,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关于“为人民服务”的论述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 :2 0世纪 90年代是中国哲学研究比较活跃的时期 ,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文化哲学以其探讨中国社会转型期最深层的问题 ,即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模式的转变而使其具有突出的地位。出于对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的捕捉和理解 ,我刊从 90年代初就将文化哲学研究列为重点栏目 ,在某种意义上 ,“文化哲学 :跨世纪的思考”专栏记录了上一世纪末中国文化哲学研究所走过的历程 ,是那一时期我国文化哲学研究的一个缩影。本期我刊特邀邹广文教授、荆学民教授、邹诗鹏博士、洪晓楠教授、车玉玲博士对文化哲学的以往研究…  相似文献   

13.
十年动乱以后,人们痛定思痛,人的价值问题在我国青年中曾经引起普遍的思考和议论。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一度乘虚而入,造成了某种程度的迷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对青年们思考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能离开社  相似文献   

14.
以“躺平”“佛系”等为代表的当代青年的消极价值取向,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其社会根源较复杂,包括阶层分化、内卷化竞争、个人主义与精神至上、消费主义文化、经济发展与福利制度的逐步完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等。消极文化与价值观的蔓延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与这种消极价值观相对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出现的铁人精神,其所展示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干事创业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奋发图强,对受到消极文化影响的当代青年能够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对于消极文化中的置身事外、空虚安逸、个人主义、消极无为等价值观能够起到价值重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孔学堂》2015,(1)
本文标题"活着的中国哲学"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说明中国哲学可以让研究者发生转变;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中国哲学的传统——把日常事务当作哲学思考的源泉和得出结论的保证。文本典籍不仅提供思考哲学问题所需的词汇,更重要的是鼓励个人修身养性,让人生变得有意义,化平凡为神奇。  相似文献   

16.
“人性”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直接主题,否认了人性可以成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也就抹杀了中国哲学的特质。与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把“智慧”引向认知的方向,从“对象意识”走上概念化的逻辑思辨之路不同,中国哲学关注的是完善人的生命本性、开发生命的内在价值,由此发挥了注重义理性的悟觉思维。中国哲学讲求“悟道”,通过“道”的把握来表达人的超越性理想和形而上追求。实际上,哲学给出的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世界(这是科学的任务),它只是一种如何在现存世界贯穿入的观点、人的态度、人的理想的标尺,以及如何进一步升华人性、提高人生价值的精神意境。在这点上,中国哲学的表达方式显然是有优越性的。  相似文献   

17.
论孔孟的人生价值观刘英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就是注重人生哲学的研究,而人生价值观问题,又是人生哲学的核心问题。孔孟哲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所建立起的人生价值观念,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和反思孔孟的人生价值观,吸取...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涵义、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正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由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主办,西安文理学院承办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术研讨会暨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年会”,于2009年10月17日在西安文理学院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共74人。在研讨会上,学者们结合新中国成立60年的辉煌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实践和复杂的社会转型现实,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生成、内容结构、理论实质、功能指向、实现机制以及建构的有效路径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主要议程有两项:第一项,围绕会议主题“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分上、下午两场,先后有28位学者在大会上作了系统、深入的大会主题发言。上午前半场有8位代表发言。西安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门忠民教授首先做大会主题发言。门教授回顾了中国价值哲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提及自己在做硕士学位论文时以“论平衡”作为题目时的价值哲学意识萌芽,并简要介绍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涉足价值哲学的学术新路历程,尤其是在价值与社会历史观问题的研究上所做的...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不但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扫除封建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不但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青年运动的开端。五四青年为什么舍生忘死,敢于站起来同帝国主义、军阀政府和旧的传统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呢?如果分析思考一下五四青年的人生价值观,对当代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是不无启迪的。一、五四青年人生价值观的特征分析人生价值观问题是人生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也是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普遍关心和经常议论的一个问题。人生价值观的选择不可能是任意的、随心所欲的,而必然要受到历…  相似文献   

20.
维特根斯坦对唯我论的态度的转变表现为,从前期的对形而上学的唯我论的赞同到对于唯我论的彻底否定,把唯我论的命题归结为日常生活命题。一、从“有我”到“无我”笛卡尔认为,我的思考是我所知道的,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笛卡尔所说的“我”是经验的我吗?在《逻辑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