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由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主体由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方式由刚性到协商,效果由强调落实制度到强调制度效能,标志着执政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理念创新必将引起党的执政方式、民主制度、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落实公平正义、践行法治等有很大发展,这些方面的机制创新将推动各项制度日益科学完善,进而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
“微博问政”与党的执政方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胜 《兰州学刊》2011,(12):29-33
在当今,"微博问政"成为执政党一种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成为执政党听民声、纳民意、聚民智的有效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执政方式和民主形式,微博问政可以促使政府改变施政理念和施政方式,促进政务公开,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我们在正视微博问政的不足的基础上,扩大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权利,推进微博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不仅有助于彰显微博问政的价值,更有助于推进党的执政方式创新。  相似文献   

3.
论“微博问政”与党的执政方式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今,"微博问政"成为执政党一种新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成为执政党听民声、纳民意、聚民智的有效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执政方式和民主形式,微博问政可以促使政府改变施政理念和施政方式,促进政务公开,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失误。我们在正视微博问政不足的基础上,扩大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权利,推进微博问政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不仅有助于彰显微博问政的价值,更有助于推进党的执政方式创新。  相似文献   

4.
执政方式是执政党依宪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完成执政任务、实现执政目标的方式、方法、途径的总称。由于执政方式是在执政党依宪掌握和运用国家政权的过程中发生的,因而,执政方式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掌握国家政权的方式、运用国家政权的方式、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方式等,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好执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领导党和执政党双重角色的准确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场景中,中国共产党实际上充当了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的双重角色。为了切实做到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有必要明确作为领导党与作为执政党在法治国家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作用,并给予这两种角色以准确的定位,否则即有可能由于角色的错位而导致政治体制和政治运作中的混乱。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化在国家治理理念下的拓展与延伸,党的执政能力是执政党治理国家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能力与党的执政能力分属于不同范畴,但二者的内在机理具有一致性,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内含党的自身治理体系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化直接关系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现行(传统)执政方式的特点及其缺陷,认为应该认真研究执政党在整个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发挥执政功能的手段、方式、途径。改革者应放弃统揽一切的执政思维,正确处理好执政党与国家政权尤其是人大、政府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的关系,明确执政方式转变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8.
肖妮 《理论界》2010,(3):81-82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的主观因素,不仅对公众,而且对在政治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政党的行为产生影响。对于政党执政方式而言,既受到传统政治文化弊端的制约,也必然需要应对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对政党执政方式的挑战。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努力应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民主和法治缺失等这些弊端的挑战,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9):186-192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执政党在社会治理体系中承担"元治理"主体角色,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社会治理的宏观层面是引领者和顶层设计者,在社会治理的地方层面是总协调者和保障监督者,在社会治理的基层层面是服务者和示范者。执政党理念的转变、领导方式的变革以及制度的创新,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政党变革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是政党变革的直接原因,外部因素是政党变革的催化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整体性和结构性的转型,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历史变迁。中国共产党通过意识形态创新,在组织建设中稳步扩大执政的社会基础,不断提高党内治理的制度化水平,有效整合各种合法性资源,在渐进调适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了自身的适应性,增强执政党的调适性是中国政党变革和治理转型的核心主题。社会转型进程中的中国执政党建设就是在挑战中生存,在适应中演进的,这种渐进调适过程3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调适性的基本立足点,最终通过执政党的转型与重构引导和推动中国国家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李燕 《理论界》2009,(1):57-59
枪杆子政权与依法执政有根本区别,这种区别是执政党执政方式的根本转变.其根本转变本应在党的八大以后的一定时间里完成,但是"文化大革命"影响了这种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执政方式转变的转折点.党的十四大以来为执政方式的转变和依法执政框架的构筑做了准备,党的十六大以来依法执政理论初步形成体系,党的十七大是依法执政理论基本完善的标志.自此,有中国特色的依法执政理论成功地指导了执政党的执政实践,成功地领导中国抢占了世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辉 《社会科学家》2006,5(1):54-57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和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是一种新的执政方式。它以执政在民为根本原则,要求执政党执政方式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它以执政在政为基本内容,要求执政党的执政方式从高度集权转为分权制约;它以执政在法为主要形式,要求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应从依靠政策执政转变为主要依靠宪法和法律执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是以“执政”为核心建构起来的,系统反映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规范话语表达。执政话语体系的特征表现为系统性、公共性和导向性,形态主要体现为理论形态、制度形态和价值形态,功能集中反映在促进政治沟通、实现政治整合和凝聚政治共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过程,也是党本身的执政地位不断获得历史合法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成熟,治理国家的水平不断提高。而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更加突出了社会治理中法制方式的地位。能否坚持依法治国,也就成为一个执政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而治,既是党的自身建设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新时期依法治国原则的贯彻落实和总体目标的真正实现,将成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和中国社会进步的双重标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之后,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而向现代化执政党转变过程中提出的执政理念。依法执政既是一个理念、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更是一种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一种建立在宪法和相关法律规范基础上的制度设计,一种基于相关制度设计而形成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执政党与非政府组织是政治互动的主体性要素,处理二者关系的关键在于不同价值观体系的包容与管理的沟通.在既往的执政经验中,党主要通过在非政府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的方式实现政治互动,执政绩效与执政成本不成正比.根据现代政党政治的规律,结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现实,党应该采取包容与沟通的执政方式,在意识形态、政策服务、组织影响力和执政艺术等环节,加强党对非政府组织的执政领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仇和现象"解读,既不能仅着眼于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或者是法律与政策关系考察,也不能只从法律实证主义立场分析,根据实在法判定它属于违法施政现象,而应从地方自治、分权制衡的视角来解读"仇和现象"的实质。仇和的主要施政举措在实质上是正当、合法的,具有变法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法治与改革共同推进的大背景下,共产党的执政策略更加注重法治方式。法治体系的建设,就是从静态法律规范体系的完善转向动态法治治理体系的建构。作为法治精神的展现和延伸,十八届四中全会所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在法治意识形态的指引下,在一党执政的治理体制中,国家、政府、社会共同推进的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法治建设进程。其内容不仅表现为从立法到守法的系统工程,而且更加注重法治理论的培养、法律方法的实施、以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运用。从法治建设的角度看,法治体系的概念正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共产党执政方式、实现依法执政目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概念与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在要素聚合与结构生成的基础上,对该体系的形成过程进行剖析和研究。最后立足当今时代现状,提出治理体系构建与发展的有效措施。力求通过树立国家治理基本理念,调动多方力量参与构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方式,使治理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治理绩效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吴芸 《理论界》2014,(1):166-170
通过运用社会网络相关理论,对我国参政党、执政党、司法或立法组织牵头推动其他不同组织之间合作进行公共治理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得出对公共治理中组织合作方式的一种社会网络理论框架内的描述。分别用"弱关系的强力量理论和结构洞理论"和"含有对等性思想的网络位置和社会角色分析"等理论对组织合作的方式进行了描述,最后获得从社会网络视角看组织合作的清晰描述和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